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贤告专利>正文

焊线式D-SUB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40912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8 0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焊线式D-SUB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个导电端子以及金属外壳,该导电端子相互错开排布成上、中、下三排收纳于绝缘本体中,该金属外壳包覆于绝缘本体外并于前端形成接口,该接口前端对应三排导电端子设有三排供匹配插头对接的插孔,该绝缘本体后端具有一尾塞,于尾塞的上下表面设置端子槽,各导电端子包括固持部、自固持部向前延伸的接触部以及自固持部向后延伸的焊接部,各接触部固持于绝缘本体中,各焊接部排列成上、下两排对应嵌置于尾塞上下表面的端子槽中。籍此,将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由三排变成两排,使焊接及组装更为简单快捷,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导电端子与电缆配合稳定,保证产品品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实用新 型涉及电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焊线式D-SUB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D-Sub接口也称模拟信号输出接口,因为CRT显示器只能接收模拟信号,所以显卡必须输出相应的模拟信号,使用D-SUB电连接器进行连接。常见的D-SUB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外壳。该导电端子有15根,平均分为上、中、下三排分布在绝缘本体中,并且各导电端子包括前端的接触部、中间固持部和后端焊接部,该焊接部向后伸出绝缘本体的后端面,并且也呈上、中、下三排排布。焊接时,要分上、中、下三排分别焊接,很不方便,并且由于端子之间没有塑胶隔板,导线之间会缠到一起,金属导线外露过长时容易发生短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焊线式D-SUB电连接器,其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由三排变成两排,使焊接及组装更为简单快捷,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导电端子与电缆配合稳定,保证产品品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焊线式D-SUB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个导电端子以及金属外壳,该导电端子相互错开排布成上、中、下三排收纳于绝缘本体中,该金属外壳包覆于绝缘本体外并于前端形成接口,该接口前端对应三排导电端子设有三排供匹配插头对接的插孔,该绝缘本体后端具有一尾塞,于尾塞的上下表面设置端子槽,各导电端子包括固持部、自固持部向前延伸的接触部以及自固持部向后延伸的焊接部,各接触部固持于绝缘本体中,各焊接部延伸出绝缘本体后端,并排列成上、下两排对应嵌置于尾塞上下表面的端子槽中。优选的,所述尾塞包括前端接合部和自接合部向后延伸出的凸台,该接合部连接于绝缘本体的后端,各端子槽设置在凸台的上下表面,各导电端子的焊接部排布在凸台的上下表面的端子槽中。优选的,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三上、中、下三排端子孔,该三排端子孔与接口的三排插孔对应,所述上排端子孔和中间排端子孔的后端位于同一高度并延伸至尾塞凸台的上表面形成上排端子槽,该下排端子孔延伸至尾塞凸台的下表面形成下排端子槽;所述上、中、下三排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对应插入在绝缘本体的上、中、下三排端子孔中,其中,上排与中间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相互交错排成一排,并且对应位于凸台上表面的上排端子槽中,而下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位于凸台下表面的下排端子槽中。优选的,所述上排、下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与固持部是位于同一水平高度,而中间排导电端子之焊接部与固持部之间的过渡位置具有向上的折弯部。优选的,所述绝缘本体之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有若干块挡块,各挡块均位于上排端子孔与中间排端子孔的错开位置;所述尾塞的前端面对应各挡块设有若干个凹缺口,所述中间排导电端子的折弯部位于该凹缺口中,各挡块也对应嵌入到的凹缺口中并抵紧折弯部。优选的,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面凹设有限位孔,所述尾塞的前端面突设有凸柱,该凸柱嵌入到限位孔中。 优选的,所述绝缘本体之各个端子孔的上端两侧向上凹设有第一卡槽,下端中部向下凹设有第二卡槽;所述导电端子之固持部两端向上延伸形成U字形结构,该U字形结构的两顶面向上延伸出干涉凸块,该干涉凸块与绝缘本体的第一卡槽卡合,并且U字形结构的底面设有干涉卡点,该干涉卡点与第二卡槽卡合。优选的,所述绝缘本体前端插口处的插孔呈喇叭状,该喇叭向外敞开的角度为60。。优选的,所述尾塞的后端安装有一线夹,该线夹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设有线槽,该线槽与尾塞之凸台上、下表面的端子槽相对应。优选的,所述尾塞的后端面向后凸起有凸块,该线夹的前端面对应凹设有一凹槽,该凸块插入到凹槽中。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将导电端子尾端的焊接部延伸出绝缘本体的后端,并于绝缘本体后端增加尾塞,使原本的上、中、下三排导电端子在后端焊接部变为两排,并且这两排焊接部均定位于尾塞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籍此,焊接时,只需要在尾塞的上、下表面进行,焊接空间大,而尾塞的限位进一步增加了焊接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I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1是绝缘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2是绝缘本体的俯视图;图6-3是绝缘本体的主视图;图6-4是绝缘本体的后视图;图6-5是图6-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6_6是图6-4中A-A的截面不意图;图7-1是尾塞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2是尾塞的俯视图;图7-3是尾塞的主视图;图7-4是图7-3中D-D的截面不意图;图7-5是图7-3中B-B的截面不意图;图7-6是图7-3中C-C的截面不意图;图8-1是导电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2是图8-1的背面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中导电端子的主视图;图10是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中端子料带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之第二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去除金属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绝缘本体11、基座12、舌板13、端子孔14、插孔15、第一^^槽16、第二卡槽17、限位孔18、挡块20、导电端子21、接触部211、接触片212、圆圈22、固持部221、U字形结构222、干涉凸块223、干涉卡点23、焊接部231、折弯部24、料带30、金属外壳31、前壳32、后壳40、尾塞41、接合部42、凸台43、凸柱45、凹缺口46、凸块47、端子槽50、线夹51、线槽52、凹槽。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之焊线式D-SUB电连接器在使用时一般与微同轴电缆相连接,如I至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绝缘本体10、导电端子20和金属外壳30。该导电端子20相互错开排布成上、中、下三排收纳于绝缘本体10中,该金属外壳30包覆于绝缘本体10外并于前端形成接口,所述同轴电缆通过该接口与所述焊线式D-SUB电连接器连接。首先,本技术所提及的上、下、左、右方向以图3所示的方向为准。其中,该绝缘本体10的后端具有一尾塞40,该绝缘本体10和尾塞40是用塑胶材料注塑制成,绝缘本体10和尾塞40的具体结构细述如下请参照图6-1至图6-6所示,该绝缘本体10包括一体成型连接的基座11和舌板12,该基座11横向设置,该舌板12纵向从基座11的前端面向外延伸而成,该基座11和舌板12的横截面呈方形结构,且该方形结构的上端比下端要宽(见图6-3)。绝缘本体10的内部惯穿式设有数个端子孔13,该数个端子孔13相错排布并由上而下呈三排,该舌板12的接口处还设有数个与端子孔13相对应的插孔14,如图6-6所示,该插孔14呈喇叭状,且喇叭向外敞开的角度为60°。本实施例中,如图6-5所示,该绝缘本体10之端子孔13靠近基座11的一端顶部两侧向上凹设有第一卡槽15,且端子孔13底部中心位置向下凹设有第二卡槽16,该第一卡槽15和第二卡槽16用于与导电端子20紧密配合。结合图6-1和6_4来看,该基座11的后端面的下端两侧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焊线式D?SUB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个导电端子以及金属外壳,该导电端子相互错开排布成上、中、下三排收纳于绝缘本体中,该金属外壳包覆于绝缘本体外并于前端形成接口,该接口前端对应三排导电端子设有三排供匹配插头对接的插孔,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后端具有一尾塞,于尾塞的上下表面设置端子槽,各导电端子包括固持部、自固持部向前延伸的接触部以及自固持部向后延伸的焊接部,各接触部固持于绝缘本体中,各焊接部延伸出绝缘本体后端,并排列成上、下两排对应嵌置于尾塞上下表面的端子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贤告
申请(专利权)人:刘贤告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