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门把手结构,包括:壳体;具有开启状态和闭合状态的手柄,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用于提供所述手柄从所述开启状态恢复到所述闭合状态的恢复力的第一回位部件,所述第一回位部件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第一回位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以及用于提供所述手柄从所述开启状态恢复到所述闭合状态的恢复力的第二回位部件,所述第二回位部件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第二回位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通过简单的结构设计,使得能够确保手柄从开启状态恢复到闭合状态,防止在现有车门把手结构中当回位弹簧失效时,手柄会突出壳体表面,从而无法满足外部凸出物的相关要求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门窗零件,尤其涉及一种车门把手结构。
技术介绍
车门门锁系统是指由那些分布装配于车门、前后盖等,包括锁体、锁扣、锁芯、内外把手、拉杆、拉线等,以实现车门(盖)安全开启及开闭的反馈,保证行车和泊车过程中驾驶员和乘客人身财产安全,是集功能性、安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的系统。其中,车门外把手是重要的外观件,涉及到外部凸出物法规。在卡车或者越野四驱车型的设计中,外把手布置位置较高,为满足人机工程方便性,一般采用外手柄下拉式开启方式,且要满足门锁开启行程,往往导致当外手柄回位弹簧失效时,手柄会突出壳体表面, 从而无法满足外部凸出物的相关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车门把手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车门把手结构,确保手柄能够从开启状态恢复到闭合状态。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车门把手结构,包括壳体;具有开启状态和闭合状态的手柄,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用于提供所述手柄从所述开启状态恢复到所述闭合状态的恢复力的第一回位部件,所述第一回位部件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第一回位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以及用于提供所述手柄从所述开启状态恢复到所述闭合状态的恢复力的第二回位部件,所述第二回位部件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第二回位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一用于提供操作所述手柄的操作空间的凹槽。优选地,所述车门把手结构还包括摆臂、门锁开启拉杆和门锁,当开启所述手柄时,所述手柄带动所述摆臂转动,所述摆臂带动所述门锁开启拉杆移动,使得所述门锁开启O优选地,所述第一回位部件为第一回位弹簧,所述第二回位部件为第二回位弹簧。优选地,所述第一回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摆臂连接,所述第一回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优选地,所述车门把手结构还包括转轴,所述手柄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回位弹簧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二回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第二回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简单的结构设计,使得能够确保手柄从开启状态恢复到闭合状态,防止在现有车门把手结构中当回位弹簧失效时,手柄会突出壳体表面,从而无法满足外部凸出物的相关要求的问题。附图说明图I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车门把手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车门把手结构的后视图;图3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车门把手结构的侧视图;图4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车门把手结构的开启状态示意图;图5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车门把手结构的开启状态和闭合状态的对比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把手;2壳体;3第一回位部件;4配重块;5卡扣;6摆臂轴压板;7内六角花型螺栓;8摆臂;9第二回位部件;10转轴;11开口挡圈;L手柄开启凸出壳体的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参见图f图5,在本实施例中车门把手结构包括壳体2 ;具有开启状态和闭合状态的手柄1,与所述壳体2转动连接;用于提供所述手柄I从开启状态恢复到闭合状态的恢复力的第一回位部件3,所述第一回位部件3的一端与所述手柄I连接,所述第一回位部件3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2连接;用于提供所述手柄I从开启状态恢复到闭合状态的恢复力的第二回位部件9,所述第二回位部件9的一端与所述手柄I连接,所述第二回位部件9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2连接。参见图广图2,该壳体2包括一用于提供操作所述手柄I的操作空间的凹槽,该凹槽的大小和形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继续参见图3 图4,在本实施例中,该车门把手结构还包括摆臂8、门锁开启拉杆和门锁,当开启手柄I时,手柄I可带动摆臂8转动,然后摆臂8带动门锁开启拉杆移动,使得门锁开启。具体实现方式如下手柄I向外开启,带动摆臂8转动,卡扣5与门锁开启拉杆连接,摆臂8带动拉杆向下位移,门锁随之开启,图5中的虚线为手柄处于开启状态时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提供恢复力的回位部件可选用回位弹簧结构,例如第一回位部件3为第一回位弹簧,第二回位部件9为第二回位弹簧,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定第一回位部件3和第二回位部件9的具体结构。继续参见图:T图4,其中第一回位弹簧的一端与摆臂8连接,第一回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壳体2连接。继续参见图2,该车门把手结构还包括转轴10,所述手柄I通过所述转轴10与所述壳体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回位弹簧可套设在所述转轴10上,所述第二回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手柄I连接,所述第二回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壳体2连接。如图3所示,第二回位部件9设置在手柄I和壳体2之间,手柄I受弹簧力,可将手柄I保持在闭合状态,且在手柄I开启后能够自动回位。如图4所示,如第二回位部件9失效,则会造成手柄I凸出,由于要满足门锁开启行程,因此手柄I凸出壳体2的L值超过15mm时,将不能满足外部凸出物的强制法规的要求。在本实施例中,在摆臂8和壳体2之间增加第一回位部件3,如第二回位部件9失效,第一回位部件3的弹簧力使摆臂8回到原位置,且手柄I保持在闭合位置,避免了手柄I凸出壳体2。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车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具有开启状态和闭合状态的手柄,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用于提供所述手柄从所述开启状态恢复到所述闭 状态的恢复力的第一回位部件,所述第一回位部件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第一回位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以及 用于提供所述手柄从所述开启状态恢复到所述闭合状态的恢复力的第二回位部件,所述第二回位部件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第二回位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一用于提供操作所述手柄的操作空间的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把手结构还包括摆臂、门锁开启拉杆和门锁,当开启所述手柄时,所述手柄带动所述摆臂转动,所述摆臂带动所述门锁开启拉杆移动,使得所述门锁开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位部件为第一回位弹簧,所述第二回位部件为第二回位弹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摆臂连接,所述第一回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把手结构还包括转轴,所述手柄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回位弹簧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二回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第二回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车门把手结构,包括壳体;具有开启状态和闭合状态的手柄,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用于提供所述手柄从所述开启状态恢复到所述闭合状态的恢复力的第一回位部件,所述第一回位部件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第一回位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以及用于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有开启状态和闭合状态的手柄,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用于提供所述手柄从所述开启状态恢复到所述闭合状态的恢复力的第一回位部件,所述第一回位部件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第一回位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以及用于提供所述手柄从所述开启状态恢复到所述闭合状态的恢复力的第二回位部件,所述第二回位部件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第二回位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彩斌,刘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