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包含第一预铸横梁,其第一下层筋具有相连的第一钢筋本体及第一端部;第二预铸横梁与第一预铸横梁采端部相对应设置,具有复数第二下层筋与第一下层筋至少部分共线并成对设置,第二下层筋具有相连的第二钢筋本体及第二端部,其中各端部的直径大于钢筋本体的直径,且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的端面相对设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具体而言,本技术是关于一种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具有成对设置的端部。
技术介绍
一般梁柱成型的工序,分别为架设主筋、绕设箍筋、于钢筋笼四周搭设模板,待混拟土灌入成型后再将模板拆除。梁柱接头处的施工品质对整体结构强度及施工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图I为传统预铸梁下层筋结构的侧视图。如图I所示,预铸梁下层筋结构10包含第一梁体12及第二梁体14,第一梁体12的第一下层筋16自柱体20 —侧延伸至靠近第二 梁体14后向上弯折,而第二梁体14的第二下层筋18自柱体20 —侧延伸至靠近第一梁体12后向上弯折,形成第一下层筋16与第二下层筋18彼此交错设置且具有弯折的结构。然而,采用上述的结构设置将会影响箍筋绑扎的效率,此外,在第一下层筋16与第二下层筋18两侧弯曲的位置,在施作时会进一步限制空间大小,造成不便。另外,传统预铸梁下层筋结构亦有采用续接器的作法,虽可改善施作空间不足的问题,却会衍生其他问题,例如材料成本可能增加,而套接锁固钢筋的时间亦会增加所需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是提供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可节省组装时间。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具有较高的误差容许度。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包含第一预铸横梁,其第一下层筋具有相连的第一钢筋本体及第一端部;第二预铸横梁与第一预铸横梁采端部相对应设置,具有复数第二下层筋与第一下层筋共线并成对设置,第二下层筋具有相连的第二钢筋本体及第二端部,其中各端部的直径大于钢筋本体的直径,且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的端面相对设置。关于本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专利技术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本技术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包含一第一预铸横梁,具有复数第一下层筋,该些第一下层筋具有一第一钢筋本体及一第一端部与该第一钢筋本体相连,且该第一端部的直径大于该第一钢筋本体直径;以及一第二预铸横梁,与该第一预铸横梁采端部相对应设置,具有复数第二下层筋与该些第一下层筋至少部分共线并成对设置,该些第二下层筋具有一第二钢筋本体及一第二端部与该第二钢筋本体相连,其中该第二端部的直径大于该第二钢筋本体直径,且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相对设置。本技术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还包含一第一预铸纵梁以及一第二预铸纵梁与该第一预铸纵梁采端部相对应设置,其中该第一预铸纵梁的至少一第三下层筋具有一第三端部,该第二预铸纵梁的至少一第四下层筋具有一第四端部,该第三端部与该第四端部的端面相对设置,该第三下层筋与该第四下层筋至少部分共线并成对设置。本技术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相对,该第三端部与该第四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相对,并分别垂直于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本技术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沿横梁延伸方向交错排列设置;该第三端部 与该第四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沿纵梁延伸方向交错排列设置。本技术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些第一下层筋之间或该些第二下层筋之间沿纵梁延伸方向具有复数间隔,该些间隔至少之一具有较大间距,以容纳该些第三下层筋的该第三端部或该些第四下层筋的该第四端部;该些第三下层筋之间或该些第四下层筋之间沿横梁延伸方向具有复数间隔,该些间隔至少之一具有较大间距,以容纳该些第一下层筋的该第一端部或该些第二下层筋的该第二端部。本技术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还包含一柱体,该柱体的角落设有一柱筋群,其中成对设置的该第一下层筋与该第二下层筋以及成对设置的该第三下层筋与该第四下层筋分别设置于不同角落的该些柱筋群之间。本技术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间具有一间隙。本技术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间彼此接口 o本技术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第一钢筋本体与该第一端部间及第二钢筋本体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间以螺接或焊接方式相连。本技术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端面为圆形或方形。本技术的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中该第一端部或该第二端部的截面积约大于该第一钢筋本体或该第二钢筋本体的截面积4倍。附图说明图I为传统预铸梁下层筋结构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预铸梁下层筋结构的侧视图;图3至图5为本技术预铸梁下层筋结构组装过程的示意图;图6A与6B为预铸梁下层筋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7A与7B为预铸梁下层筋结构采交错方式设置的实施例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预铸梁下层筋结构 114第一钢筋本体110第一预铸横梁116第一端部112第一下层筋118端面120第二预铸横梁 140第二预铸纵梁122第二下层筋142第四下层筋124第二钢筋本体 144第四钢筋本体126第二端部146第四端部128端面148端面130第一预铸纵梁200柱体132第三下层筋202柱筋134第三钢筋本体300箍筋136第三端部a横梁延伸方向138端面b纵梁延伸方向具体实施方式图2为本技术预铸梁下层筋结构100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预铸梁下层筋结构100包含第一预铸横梁110,具有第一下层筋112,以及第二预铸横梁120,具有第二下层筋122。第一下层筋112包含第一钢筋本体114及第一端部116,第二下层筋122包含第二钢筋本体124及第二端部126。第一下层筋112与第二下层筋122共线且第一端部116的端面118与第二端部126的端面128相对设置。请同时参考图3的上视图,第一预铸横梁110具有复数第一下层筋112,与第二预铸横梁120的第二下层筋122共线并成对设置。第一下层筋112的第一钢筋本体114与第一端部116相连,其连接方式可为焊接或螺接。同样地,第二下层筋122的第二端部124与第二钢筋本体126亦可采上述方式连接。此外,第一端部116的直径大于第一钢筋本体114直径且第二端部126的直径大于第二钢筋本体126直径;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16的截面积约大于第一钢筋本体114的截面积4倍,第二端部126的截面积与第二钢筋本体124的截面积的关系亦同。图3至图5为本技术预铸梁下层筋结构100组装过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首先在柱体200上分别放置第一预铸横梁110与第二预铸横梁120,使第一下层筋112与第二下层筋122共线并成对设置,第一端部116的端面118与第二端部126的端面128相对设置,且第一下层筋112与第二下层筋122是设置在两侧柱筋202的范围内。如图4A所示,置妥第一预铸横梁110与第二预铸横梁120后,接着放置第一预铸纵梁130以及第二预铸纵梁140,形成一组成对设置的第一下层筋112与第二下层筋122接近第一预铸纵梁130,而其他两组成对设置的第一下层筋112与第二下层筋122接近第二预铸纵梁140。如图4A所示,第一下层筋112之间或第二下层筋122之间沿纵梁延伸方向b具有复数间隔,至少一间隔具有较大间距,以容纳第三下层筋132的第三端部136或第四下层筋142的第四端部146。同样地,一组成对设置的第三下层筋132与第四下层筋142接近第一预铸横梁110,而其他两组成对设置的第三下层筋132与第四下层筋142接近第二预铸横梁120。第三下层筋132之间或第四下层筋142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铸梁下层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预铸横梁,具有复数第一下层筋,该些第一下层筋具有一第一钢筋本体及一第一端部与该第一钢筋本体相连,且该第一端部的直径大于该第一钢筋本体直径;以及?一第二预铸横梁,与该第一预铸横梁采端部相对应设置,具有复数第二下层筋与该些第一下层筋至少部分共线并成对设置,该些第二下层筋具有一第二钢筋本体及一第二端部与该第二钢筋本体相连,其中该第二端部的直径大于该第二钢筋本体直径,且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端面相对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宏仁,颜圣益,
申请(专利权)人: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