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大坝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坝后交通桥。
技术介绍
混凝土坝坝后交通设置需具备满足功能需求、施工干扰小、外形整齐美观等特点,由于混凝土坝的大体积混凝土 浇筑特点,精度控制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如果按大体积混凝土的控制精度实施,则往往形成的坝后交通外观质量较差,需要二次修整;如果按坝后交通的控制精度实施,则将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上升速度。而在传统的施工过程中,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预埋插筋,后期通过搭设脚手架等进行施工;二是采用钢结构。这两种处理方法都存在一定缺陷,前者对于交通平台较高的位置需要搭设数量不菲的脚手架作为施工支撑平台,后者则在运行过程中特别是泄洪震动时晃动较大,并存在锈蚀修复耐久性差等问题。因此,现有的新型坝后交通桥还是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控制精度不协调及处理方法上的缺陷,提供一种精度高、施工便利、稳定性好,且具有较好的观感质量的新型坝后交通桥。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坝后交通桥,包括混凝土坝,其中,在混凝土坝内部并列设有至少两排水平定位钢轨,在水平定位钢轨上设有梯形结构的预制混凝土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坝后交通桥,包括混凝土坝(5),其特征在于:在混凝土坝(5)内部并列设有至少两排水平定位钢轨(2),在水平定位钢轨(2)上设有梯形结构的预制混凝土梁(1),预制混凝土梁(1)的较重一端位于混凝土坝(5)内部,另一端以悬臂形式挑在混凝土坝(5)外部;在预制混凝土梁(1)位于混凝土坝(5)内部的一端上设有两个平行贯通的预留孔(4),在预留孔(4)中设有横向固定钢筋(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洪波,徐林,陈毅峰,颜加珍,刘杰,张艳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