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钢砼组合后背墙,包括:复数块件,所述块件包括一混凝土块和一工字钢,所示工字钢的第一端埋设于所述混凝土块中,相邻两块块件之间通过复数锚栓连接,所述锚栓的第一端埋设于所述块件内,所述锚栓的第二端伸出所述块件的顶面,所述块件的底部对应所述锚栓的第二端埋设有复数套筒;复数千斤顶顶板,所述千斤顶顶板设置于所述工字钢的第二端;复数支架,所述支架分别架设于所述块件的两端,所述支架连接所述工字钢的第二端。后背墙采用结构稳定的工字钢,提供稳定的抗力,配合混凝土块的结构使后背墙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均较大,能够满足施工需要,通过自带的锚栓与套管使块件的连接装配简单而稳定,方便使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后背墙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是一种装配式钢砼组合后背墙。
技术介绍
装配式后背墙在目前顶管施工中,用的比较普遍,该种后背墙不仅拆卸方便,而且可以重复利用,成本低廉。如图I所示,常规的装配式后背墙主要采用枕木5、型钢6、钢板7等材料,组装起来麻烦,后背墙错位大,要依靠枕木5的变形调整后背墙的整体受力,其强度较低,造价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施工方便可靠、整体刚度大、强度高、可多次周转使用的装配式钢砼组合后背墙。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钢砼组合后背墙,包括复数块件,所述块件包括一混凝土块和一工字钢,所示工字钢的第一端埋设于所述混凝土块中,相邻两块块件之间通过复数锚栓连接,所述锚栓的第一端埋设于所述块件内,所述锚栓的第二端伸出所述块件的顶面,所述块件的底部对应所述锚栓的第二端埋设有复数套筒;复数千斤顶顶板,所述千斤顶顶板设置于所述工字钢的第二端;复数支架,所述支架分别架设于所述块件的两端,所述支架连接所述工字钢的第~· -5.JJU-~- O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复数锚栓间隔布设于所述混凝土块上。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块件的两端面上分别预埋有连接钢板。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混凝土块的材质为C30轮,长3m,高40cm,厚25cm0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一底架、一立架和斜向撑设于所述底架与所述立架之间的复数支撑杆,所述底架与所述立架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底架与所述立架分别由复数槽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而成。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杆的两端通过螺栓分别与所述底架和所述立架固定连接。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在所述支撑杆的中部通过设置加固槽钢的方式加强所述支架的结构。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底架固定于工作井底板上,所述立架连接所述工字钢的第二端。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是工字钢结构稳定,能提供稳定的抗力,配合混凝土块的结构使后背墙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均较大,能够满足施工需要,通过自带的锚栓与套管使块件的连接装配简单而稳定,方便使用。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的装配式后背墙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装配式钢砼组合后背墙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装配式钢砼组合后背墙块件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装配式钢砼组合后背墙块件立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装配式钢砼 组合后背墙块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装配式钢砼组合后背墙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首先参阅图2所示,本技术的装配式钢砼组合后背墙I主要由复数块件10、复数千斤顶顶板11和复数支架12组成,块件10层层叠加抵靠于顶管工作井井壁2,支架12固定在工作井底板3上,并架设于块件10的两端以起到限位及防止块件10倒伏的作用,千斤顶顶板11设置于顶管千斤顶(图中未标示)与块件10之间,是顶管千斤顶的后座力传递至后背墙I的构件,常采用500 X 500 X 60mm钢板。配合图3所示,块件10包括一 C30混凝土块101和一 I32a工字钢102,工字钢102的第一端1021固定在混凝土块101中,工字钢102的第二端1022伸出混凝土块101的侧部约12cm,千斤顶顶板11设置于工字钢102的第二端1022上。再结合图4所示,混凝土块101长3m,高40cm,厚25cm,工字钢102与混凝土块101的结构稳定、整体刚度大、强度高,当顶管千斤顶通过千斤顶顶板11向后背墙I传递后座力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抗力,将顶力传递到后背墙I的后背土体。块件10之间通过复数锚栓103连接,锚栓103间隔布设于混凝土块101上,锚栓103的第一端1031设置于块件10的混凝土块101内,锚栓103的第二端1032伸出块件10的混凝土块101的顶面,块件10的底部对应锚栓103的第二端1032埋设有复数套筒104,块件10叠加时,如图5所示,下层的块件IOb顶部的锚栓103b插入上层的块件IOa底部的套管104a内,装配简单、施工方便,且结构稳定。作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块件10的两端分别预埋有连接钢板105,当块件10需要横向加长时,就可以通过两端的连接钢板105相互焊接连接。单块块件10的重量约880Kg。参阅图6所不,支架12包括一底架121、一立架122和一斜向撑设于底架121与立架122之间的复数支撑杆120,底架121与立架122之间通过焊接连接,立架122抵靠于工字钢102的第二端1022,底架121通过预埋在工作井底板3砼内的钢筋固定或打钢钎固定于工作井底板3上。底架121和立架122分别由复数槽钢通过螺栓123固定连接而成,支撑杆120与底架121和立架122槽钢之间亦通过螺栓123固定连接,根据施工进度,随后背墙的增高逐层向上搭建,为了确保支架12的稳定,可在较高处相邻的两根支撑杆120之间连接一加固槽钢124作为支架12结构的加强,其亦是通过螺栓123连接在支撑杆120上,结构稳固的支架12能更好地为后背墙I提供稳固的支撑。结合图I所示,本技术的装配式钢砼组合后背墙I主要通过以下施工工艺实现(I)基坑开挖时按后背墙I设计入土深度安装地下预制块件10,且保证锚栓103露出混凝土块101顶面; (2)浇筑工作井底板3砼时按支架12锚固要 求预埋锚固钢筋;(3)施工后背墙I找平砂浆,砂浆可采用M5-M15标号,厚度不宜小于2cm ;(4)人工在顶管工作井井壁2位置安放支架12,调整支架12与后座围护结间距为块件10厚+2cm (约39cm),将支架12固定在工作井底板3上;(5)采用汽车吊安装块件10就位,用木楔子将块件10与支架12楔紧。(6)不断接长支架12,加高后背墙I直至设计高度。(7)安装千斤顶(图中未标示)及千斤顶顶板11。(8)试顶并进行验收。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技术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技术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装配式钢砼组合后背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墙包括 复数块件,所述块件包括一混凝土块和一工字钢,所示工字钢的第一端埋设于所述混凝土块中,相邻两块块件之间通过复数锚栓连接,所述锚栓的第一端埋设于所述块件内,所述锚栓的第二端伸出所述块件的顶面,所述块件的底部对应所述锚栓的第二端埋设有复数套筒; 复数千斤顶顶板,所述千斤顶顶板设置于所述工字钢的第二端; 复数支架,所述支架分别架设于所述块件的两端,所述支架连接所述工字钢的第二端。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后背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锚栓间隔布设于所述混凝土块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件的两端面上分别预埋有连接钢板。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背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块的材质为C30砼,长3m,高40cm,厚 25cm。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后背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一底架、一立架和斜向撑设于所述底架与所述立架之间的复数支撑杆,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配式钢砼组合后背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墙包括:复数块件,所述块件包括一混凝土块和一工字钢,所示工字钢的第一端埋设于所述混凝土块中,相邻两块块件之间通过复数锚栓连接,所述锚栓的第一端埋设于所述块件内,所述锚栓的第二端伸出所述块件的顶面,所述块件的底部对应所述锚栓的第二端埋设有复数套筒;复数千斤顶顶板,所述千斤顶顶板设置于所述工字钢的第二端;复数支架,所述支架分别架设于所述块件的两端,所述支架连接所述工字钢的第二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福,丁乃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路桥分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