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淋膜装置,其包含有表面处理机构;设于表面处理机构一侧的带动轮;设于带动轮一侧的冷却轮;以及对应设于带动轮与冷却轮间的给料单元,该给料单元包含有料筒、与料筒连通且具有出料口的模头、及设于模头内面上的镀膜层。藉此,可利用表面处理机构于纸材的表面进行不同密度的粗化处理,且于纸材的输送过程中以给料单元进行淋膜,而于淋膜时是利用模头内面的镀膜层,使膜料可以均匀的流速输出,进而增加淋膜的平整度,而达到均匀涂布以及结合效果佳的功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淋膜装置,尤指一种可利用表面处理机构于纸材的表面进行不同密度的粗化处理,且于纸材的输送过程中以给料单元进行淋膜,而于淋膜时是利用模头内面的镀膜层,使膜料可以均匀的流速输出,进而增淋膜的平整度,而达到均匀涂布以及结合效果佳的功效。
技术介绍
一般欲于纸材上设置一胶膜时,其常用的方式通常是以滚轮带动纸材往一侧移动,并于移动过程中加入膜料,待冷却之后即可于纸材的表面上形成胶膜,藉以可让纸材提供后续的相关制作使用。·但是,以上述方式而言,其于加入膜料时,通常仅是于料筒上结合一模头,而让模头以淋膜的方式将料筒中的膜料涂布于纸材上,而由于该模头一般仅是以金属材质所制成,除此之外并无其它相互配合的结构设计,因此,当该模头于输出膜料时,常会因为膜料的流速不同,而使得膜料的两侧因为先行冷却而造成有内缩的情形,导致膜料无法均匀由该模头中输出;且由于该纸材的表面通常呈平滑面,所以当胶膜与纸材结合之后,其两者之间并无任何的咬合能力,如此,不但会造成膜料有涂布不均匀的情况发生,更会导致胶膜与纸材有不易黏着且易于分离的情形发生,进而影响纸材于后续相关制作的使用。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种种缺失,本案的创作人特潜心研究,开发出一种淋膜装置,以有效改善现有技术中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淋膜装置,可利用表面处理机构于纸材的表面进行不同密度的粗化处理,且于纸材的输送过程中以给料单元进行淋膜,而于淋膜时是利用模头内面的镀膜层,使膜料可以均匀的流速输出,进而增加淋膜的平整度,而达到均匀涂布以及结合效果佳的功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淋膜装置,其包括给料单元,该给料单元包含有料筒、与料筒连通且具有出料口的模头;特点是该装置还包括有表面处理机构、带动轮及冷却轮,该带动轮设于表面处理机构的一侧;该冷却轮设于带动轮的一侧;该给料单元对应设于带动轮与冷却轮之间,且模头内面上设有镀膜层。所述表面处理机构包含有第一表面处理单元、及设于第一表面处理单元一侧的第二表面处理单元。所述第一表面处理单元为电浆处理器。所述第二表面处理单元为电晕处理器。所述表面处理机构与带动轮之间设有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为红外线加温器、暖风扇或紫外灯。所述带动轮由硅胶制成。所述冷却轮表面涂布抗黏材。所述抗黏材为铁氟龙或类钻碳月吴。所述料筒中装填有为能被生物分解的塑料、或生质塑料的膜料。所述冷却轮的一侧进一步设置有卷收轮。所述镀膜层由类钻碳膜制成。如此,该装置可利用表面处理机构于纸材的表面进行不同密度的粗化处理,且于纸材的输送过程中以给料单元进行淋膜,而于淋膜时是利用模头内面的镀膜层,使膜料可以均匀的流速输出,进而增加淋膜的平整度,而达到均匀涂布以及结合效果佳的功效。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基本架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a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给料单元的使用状态示意图。标号说明 表面处理机构I第一表面处理单元11第二表面处理单元12带动轮2加热单元21冷却轮3卷收轮31给料单元4料筒41模头42出料口 421镀膜层43膜料44膜层44a纸材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I、图2及图3所示,分别为本技术的基本架构示意图、图I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及本技术的给料单元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为一种淋膜装置,其包含至少一表面处理机构I、一带动轮2、一冷却轮3以及一给料单元4。上述所提的表面处理机构I包含有第一表面处理单元11、及设于第一表面处理单元11 一侧的第二表面处理单元12,其中该第一表面处理单元11可为电浆处理器,而该第二表面处理单元12可为电晕处理器,然而该第一表面处理单元11及第二表面处理单元12的位置可相互对调。该带动轮2设于表面处理机构I的一侧,而该带动轮2可为硅胶的材质,且该表面处理机构I与带动轮2之间可设有加热单元21,该加热单元21可为红外线加温器、暖风扇或紫外灯,且以不同的输出功率或不同的距离作为加热的控制。该冷却轮3设于带动轮2的一侧,而该冷却轮3经由镀铬处理后于表面涂布抗黏材,其中该抗黏材可为铁氟龙或类钻碳膜,且该冷却轮3的一侧可进一步设置有卷收轮31。该给料单元4对应设于带动轮2与冷却轮3之间,其包含有料筒41、与料筒41连通且具有出料口 421的模头42、及设于模头42内面上的镀膜层43,其中该料筒41中装填有可为塑料、能被生物分解的塑料或生质塑料的膜料44,而该镀膜层43可由类钻碳膜构成。如是,藉由上述结构构成全新的淋膜装置。运用时,是将纸材5由表面处理机构I的一侧输入,且让带动轮2、冷却轮3及卷收轮31的不断转动而带动纸材5,使该纸材5的表面先经由第一表面处理单元11与第二表面处理单元12进行不同密度的表面粗化处理,并于纸材5的输送过程中利用加热单元21于其两侧进行局部加热,而于加热时是以不同的输出功率或不同的距离作为加热的控制,以避免纸材5因存放环境的湿度而受潮产生卷曲,以增加纸材5的平整度,以利纸材5进行后续的加工,之后再由给料单元4的模头42利用出料口 421将料筒41内的膜料44以淋膜方式喷洒于纸材5的表面,而于淋膜的过程中,可利用模头42内面上的镀膜层43,使膜料44由出料口 421以均匀分散的流速输出,进而增加膜料44输出时的平整度,而改善现有技术中膜料的内缩状况,之后再经由冷却轮3加以冷却,而使纸材5的表面形成膜层44a,最后再由卷收轮31进行卷收动作,而达到均匀涂布以及结合效果佳的功效。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淋膜装置可有效改善现有技术的种种缺点,可利用表面处理机构于纸材的表面进行不同密度的粗化处理,且于纸材的输送过程中以给料单元进行淋膜,而于淋膜时是利用模头内面的镀膜层,使膜料可以均匀的流速输出,进而增加淋膜的平整度,而达到均匀涂布以及结合效果佳的功效;如此,可使本技术能产生更进步、更实用、更符合消费者使用时所须,确已符合技术专利申请的要件,依法提出专利申请。惟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 施的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淋膜装置,其包括给料单元,该给料单元包含有料筒、与料筒连通且具有出料口的模头;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有表面处理机构、带动轮及冷却轮,该带动轮设于表面处理机构的一侧;该冷却轮设于带动轮的一侧;该给料单元对应设于带动轮与冷却轮之间,且模头内面上设有镀膜层。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淋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处理机构包含有第一表面处理单元、及设于第一表面处理单元一侧的第二表面处理单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淋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处理单元为电浆处理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淋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处理单元为电晕处理器。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淋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处理机构与带动轮之间设有加热单元。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淋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为红外线加温器、暖风扇或紫外灯。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淋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轮由硅胶制成。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淋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轮表面涂布抗黏材,该抗黏材为铁氟龙或类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淋膜装置,其包括给料单元,该给料单元包含有料筒、与料筒连通且具有出料口的模头;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有表面处理机构、带动轮及冷却轮,该带动轮设于表面处理机构的一侧;该冷却轮设于带动轮的一侧;该给料单元对应设于带动轮与冷却轮之间,且模头内面上设有镀膜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沛缇,
申请(专利权)人:林沛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