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关一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包括有可发射出电磁波能量的供电线圈模块及可进行电磁波感应接收电力能量的受电线圈模块,其中供电线圈模块及受电线圈模块分别具有呈长条状的磁导体,并于磁导体上利用绝缘导线环绕形成有第一线圈,且第一线圈沿着磁导体延伸预定长度后再继续反向环绕形成有第二线圈,如此可依序绕制而成具至少二组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的感应线圈,并利用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所形成具有预定间距的感应区间进行电磁感应传输信号与电力能量,此种构造下不但可应用于平面型手持式电子装置,也可应用于其它无线电力传送系统所需要窄型感应面传送能量的装置中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尤指磁导体上利用绝缘导线环绕有第一线圈,且第一线圈延伸预定长度后,再继续反向环绕形成有第二线圈,并利用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的感应区间感应电力,此种构造下可应用于窄型感应面传送能量的装置中使用。
技术介绍
现今电子科技与多媒体信息的快速发展,使得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型手机、个人数字助理等手持式电子装置都朝向轻薄短小且多功能的趋势发展,主要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方便携带等特色,再加上软、硬件功能不断的推陈出新,使用上更具实用性效果,已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娱乐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被广泛的应用。然而,若手持式电子装置要达到随身携带使用,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即是用电问题,而一般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在手持式电子装置内部装设充电电池,并搭配一个相容的电源供应器使充电电池的电力耗尽时能够重新充电,但是每个厂牌的手持式电子装置规格不尽相同,便需要使用不同的电源供应器才能充电,而造成所需花费的购置成本大幅提高,若是有多台手持式电子装置的电源供应器不仅整理电线上相当不便且占用一定空间,也不利于收纳或是携带使用。再者,便有厂商针对此一问题,研发出利用电磁波感应来传送电力的感应式电源供应器或称为无线式充电器,其无接点电磁波感应供电能量方式具有极佳的便利性,所以在市场上一推出即备受瞩目,而电磁波感应供电方式简单来说,利用二个电感线圈相互感应交流电来传送电力,其原理如同于传统绕线式电力变压器,并在不同的电子装置内建感应线圈,就可以同时支援不同的电子装置充电,如此便可有效解决电源供应器不能互相支援、交换使用以及携带上的不便与困扰等。目前市面上的感应式电源供应器大都是利用二个线圈模块作为发射电力的供电端及可接收电力的受电端进行运作,并在线圈模块的磁性材料上需要绕制有感应线圈,即可通过线圈模块的感应面传送电力,而线圈模块设计中都需要具备相当的电感量,并搭配电容器通过电路产生谐振来进行无线电力传送。请参阅图7所示,是现有感应式电源供应器的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此种为由早期的电力变压器所拆解演变成电磁感应式电力传送,其中该二组E型铁芯A的中柱上分别绕制有独立的环形线圈B,并利用E型铁芯A空气间隙来进行能量储存而具有较低的磁通或漏电感量,此种应用于感应式电源供应器的电路上时,便会因耦合过程中磁场感应损失过大而降低转换效率,其虽可使用较大的E型铁芯A提升其有效截面积,或是增加绕线匝数与加大空气间隙来加强感应电力的能力,但也因此造成E型铁芯A本身过于厚重而不适用于轻便诉求的手持式电子装置上所使用。请参阅图8所示,是另一现有感应式电源供应器的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此种为目前市售的无线充电装置主流产品的作法,其中该平板基座C上为绕制有中空的平面涡形线圈D,并利用涡形线圈D感应传送电力,由于无线电力能量会在供电端的涡形线圈D上、下面发送,且无线电力能量朝受电端的涡形线圈D传送后,并无法全部被涡形线圈D感应接收,此传送电力的能量若是被周边设备或装置吸收后会产生热量并发生危险,所以产品设计上在涡形线圈D上的平板基座C即需要由可阻绝电磁波的磁性材料所制成。而磁性材料对于电磁波特性可分为反射、吸收与传导,并在此一设计中为了得到较佳的电力传送的效率,一般作法通常会于供电端的涡形线圈D未感应面加上具有反射特性较佳的磁性材料来作为平板基座C,且该受电端的涡形线圈D未感应面也需要加上具有吸收特性较佳的磁性材料来作为平板基座C,此种作法虽然可得到较佳的转换效率,但因具有反射与吸收特性的磁性材料不易制造,并在价格上也较为昂贵而使得成本无法有效降低;另,涡形线圈D绕制于平板基座C上的感应面积越大,虽然可得到较佳的电磁感应电力的能力,但因涡形线圈D形状接近圆形而不容易设置于精巧的手持式电子装置中,从而导致使整体的使用机能与效果便会受到限制,因此尚有待进一步改良的必要,即为从事于此行业者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故,专利技术人有鉴于上述现有使用上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经验不断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专利技术专利诞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解决现有结构存在的体积过大、携带不便或者价格昂贵、外形不精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包括有能够发射出电磁波能量的供电线圈模块及能够进行电磁波感应接收电力能量的受电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供电线圈模块及受电线圈模块分别具有呈长条状的磁导体,并在磁导体上利用绝缘导线同向环绕形成有第一线圈,且第一线圈沿着磁导体延伸预定长度后,再继续反向环绕形成有第二线圈,使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形成有具有预定间距的感应区间,如此依序绕制而成具有至少二组呈不同环绕方向且相隔预定间距的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的感应线圈。该供电线圈模块及受电线圈模块的磁导体断面呈正方形、矩形或多边形。该供电线圈模块及受电线圈模块的磁导体分别为具有高导磁率特性的磁性材料。该供电线圈模块的磁导体为铁粉芯、铁镍钼磁芯、铁硅铝磁芯或铁氧体磁芯。该供电线圈模块的磁导体为高磁通磁粉芯。该受电线圈模块的磁导体为铁粉芯、铁镍钼磁芯、铁硅铝磁芯或铁氧体磁芯。该受电线圈模块的磁导体为高磁通磁粉芯。该供电线圈模块及受电线圈模块的磁导体位于感应线圈的感应区间处分别定位有至少一个磁吸铁,并凭借两个磁导体上不同极性的磁吸铁相互吸引使其感应区间处形成相互对齐。该供电线圈模块及受电线圈模块的磁导体位于感应线圈的感应区间处为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嵌置槽,且各嵌置槽内结合定位有磁吸铁,并凭借两个磁导体上不同极性的磁吸铁相互吸引使其感应区间处形成相互对齐。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供电线圈模块及受电线圈模块分别具有呈长条状的磁导体,并于磁导体上利用绝缘导线同向环绕形成有第一线圈,且第一线圈沿着磁导体延伸预定长度后再继续反向环绕形成有第二线圈,如此可依序绕制而成具至少二组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的感应线圈,并利用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所形成具有预定间距的感应区间进行电磁感应传输信号与电力能量,此种构造下不但可应用于平面型手持式电子装置,也可应用于其它无线电力传送系统所需要窄型感应面传送能量的装置中使用。本专利技术的供电线圈模块或受电线圈模块可通过电路切换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包括有能够发射出电磁波能量的供电线圈模块及能够进行电磁波感应接收电力能量的受电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供电线圈模块及受电线圈模块分别具有呈长条状的磁导体,并在磁导体上利用绝缘导线同向环绕形成有第一线圈,且第一线圈沿着磁导体延伸预定长度后,再继续反向环绕形成有第二线圈,使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形成有具有预定间距的感应区间,如此依序绕制而成具有至少二组呈不同环绕方向且相隔预定间距的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的感应线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包括有能够发射出电磁波能量的供
电线圈模块及能够进行电磁波感应接收电力能量的受电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供电线圈模块及受电线圈模块分别具有呈长条状的磁导体,并在磁导体上利
用绝缘导线同向环绕形成有第一线圈,且第一线圈沿着磁导体延伸预定长度后,
再继续反向环绕形成有第二线圈,使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形成有具有预定
间距的感应区间,如此依序绕制而成具有至少二组呈不同环绕方向且相隔预定
间距的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的感应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供
电线圈模块及受电线圈模块的磁导体断面呈正方形、矩形或多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供
电线圈模块及受电线圈模块的磁导体分别为具有高导磁率特性的磁性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供
电线圈模块的磁导体为铁粉芯、铁镍钼磁芯、铁硅铝磁芯或铁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明球,詹其哲,
申请(专利权)人:富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