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俊德专利>正文

水管防锈止漏施工法及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85668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7 04:35
一种水管防锈止漏施工法及其结构,其至少包括「排水」步骤,将待施工水管内的水向外排出;「干燥」步骤,将热空气导入该待施工水管内,以烘干残留水份;「注入填补材料」步骤,将填补材料注入填满该待施工水管内,使该填补材料得以渗入待施工水管的破损部位;「排出填补材料」步骤,将空气注入该待施工水管内,以排挤该填补材料流出待施工水管;「清除多余填补材料」步骤,以高速气流导入该待施工水管内,将多余的填补材料吹出;「烘干硬化」步骤,将热空气导入该待施工水管内,使该填补材料得以受热而干固,从而可于待施工水管内壁面形成硬化的保护层,并于破损部位形成可防止渗漏的填塞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水管防锈止漏施工法及其结构,尤指一种无需破坏水管外侧包覆的结构体,而可有效填补破损并形成防锈表面保护层的施工法及其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水管破损造成漏水时的施工方式,较简易地乃是直接将水管外侧包覆的(水泥)结构体敲开,以使水管的破损部位对外显露,于更换水管或将封阻该破损部位之后,再填补该(水泥)结构体,使其表面得以恢复原状;然而,此种方式需破坏该水管外侧包覆的(水泥)结构体,虽于水管的破损部位修复后,会回填相同的(水泥)材料,但其整体结构强度 仍难以回复至原状,致使整体建筑物的强度受影响,此为其应用上的严重缺失。另有将水管中之水排出后,以半油(脂溶)性树脂灌入水管中,并经一适当渗透时间,使该半油性树脂渗填于破损部位后,再以水性树脂灌入水管中,利用该水性树脂覆盖于半油性树脂上,除可形成进一步的保护外,并可增加其硬化速率;然而,此种施工方式虽可避免破坏水管外侧包覆的(水泥)结构体,但其水管修复的效果较差,且其填补材料容易受水流冲刷而逐渐损耗,造成该破损部位反复的损坏,形成应用上的缺失,同时,该半油性树脂与水性树脂材料本身不具防锈保护效果,无法维护金属材质水管的其它部位,难以增进水管的使用寿命。有鉴于习见漏水施工方式及其结构有上述缺点,专利技术人乃针对该些缺点研究改进之道,终于有本专利技术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管防锈止漏施工法,其可有效简化水管止漏施工程序,降低施工的耗费成本。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管防锈止漏施工法,其由于无需破坏水管外侧包覆的结构体,因此可保持原建筑的结构强度,具有较佳的施工质量。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管防锈止漏施工结构,其可于水管的破损部位形成一极佳的填补效果,且可于水管内壁形成一防锈保护,以减少其它锈蚀产生的机会,进而可提升水管的使用寿命。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专利技术所实行的技术手段包括一种水管防锈止漏施工法,其至少包括一「排水」步骤,系将具有破损部位的待施工水管内的水向外排出;一「注入填补材料」步骤,系将填补材料注入填满该待施工水管内部,并加压保持一定时间,使该填补材料得以渗入待施工水管之破损部位;一「排出填补材料」步骤,以高压空气注入该待施工水管内,以排挤该填补材料流出待施工水管,且于该待施工水管内壁及破损部位残留有该填补材料;一「烘干硬化」步骤,将热空气导入该待施工水管内,使该残留在待施工水管内的填补材料得以受热而干固,并于待施工水管内壁面及破损部位形成硬化的保护层与填塞部。依上述方法,其中该「排出填补材料」步骤与「烘干硬化」步骤之间另设有一「清除多余填补材料」步骤,该「清除多余填补材料」步骤系以高速气流导入该待施工水管内,藉以将残留于待施工水管内的多余填补材料吹出,使该待施工水管的内部表面得以更平滑。依上述方法,其中该「排水」步骤与「注入填补材料」步骤之间另设有一「干燥」步骤,该「干燥」步骤系以热空气导入该待施工水管内,以烘干残留的水份。依上述方法,其中该「注入填补材料」步骤中的加压过程的压力值为每平方公分5 8kg之间。依上述方法,其中该「注入填补材料」步骤中的加压过程的保持时间约为15 20分。本专利技术的水管防锈止漏施工法所形成的结构,其包括待施工水管及填补材料,该填补材料至少设置于该待施工水管的内壁,并经快速干燥固化形成一保护层。 依上述结构,其中该待施工水管内部具有破损部位,而该填补材料的一部分更渗填补充于该破损部位内形成填塞部。依上述结构,其中该保护层具有平滑表面。依上述结构,其中该填补材料为环氧树脂。依上述结构,其中该填补材料的固化以热风加速形成。如此,可于水管的破损部位形成极佳的填补效果,且可于水管内壁形成一防锈保护层,可减少其它锈蚀产生的机会,进而提升水管的使用寿命。且施工法简单,可有效简化水管止漏施工程序,降低施工的耗费成本,无需破坏水管外侧包覆的结构体,可保持原建筑的结构强度,具有较佳的施工质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功效及特征可获致更具体的了解,兹依下列附图说明如下附图说明 图I是本专利技术施工法的操作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施工法的排水步骤操作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待施工水管内经排水步骤操作后的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施工法的干燥步骤操作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待施工水管内经干燥步骤操作后的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施工法的注入填补材料步骤操作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待施工水管内经注入填补材料步骤操作后的状态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施工法的排出填补材料步骤操作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待施工水管内经排出填补材料步骤操作后的状态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施工法的清除多余填补材料步骤操作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待施工水管内经清除多余填补材料步骤操作后的状态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施工法的烘干硬化步骤操作示意图。标号说明 Pll...排水P12...干燥 P13...注入填补材料P14...排出填补材料P15...清除多余填补材料P16...烘干硬化 I……待施工水管11....破损部位 2……衔接接头3……空压机A.....渗水B.....余水 4.....吹风装置40——热风装置 5……加热器6……灌注装置 61....压力表7……填补材料 71....填塞部72. . . ·保护层·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见图I所示,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施工法主要包括一「排水」步骤PU、一「干燥」步骤P12、一「注入填补材料」步骤P13、一「排出填补材料」步骤P14、一「清除多余填补材料」步骤P15及一「烘干硬化」步骤P16。另参见图2至图12所示,可知该「排水」步骤P11,是将待施工水管I (可为冷水管或热水管)的其中一水龙头(接近热水器处较佳)拆卸下,换上衔接接头2,再将所有水龙头打开,以空压机3经由衔接接头2将空气注入该待施工水管I中,将该待施工水管I内的水挤压向外排出(如图2所示),此时,该待施工水管I的破损部位11外周侧明显可见有渗水A,且于待施工水管I内壁仍吸附有少许未排出的余水B (如图3所示),「干燥」步骤P12,是将待施工水管I上所有水龙头拆卸,以吹风装置4 (可为工业吹风机)经由一加热器5产生热风,该热风可经由衔接接头2导入待施工水管I内(如图4所示),以将残留的余水B吹烘干(如图5所示),然后,「注入填补材料」步骤P13,是将所有卸下水龙头的部位分别按装上衔接接头2,并关闭该开关,将填补材料7 (可为EPOXY即环氧树脂)依所需的量搅拌好,再倒入一具有压力表61的灌注装置6 (可为一高压灌注桶),以高压空气压力注入该灌注装置6 (高压灌注桶)内,使该填补材料7 (环氧树脂)得以灌注入待施工水管I内,再将所有衔接接头2依顺序打开,直至填补材料7 (环氧树脂)流出后再分别关闭(如图6所示),然后,将填补材料7 (环氧树脂)以每平方公分5 8kg之间的加压压力保持于待施工水管I内约15 20分钟,使该填补材料7得以有效渗入待施工水管I的破损部位11 (如图7所示),「排出填补材料」步骤P14,是以空压机3经由衔接接头2输送空气进入待施工水管I内,以将填补材料7 (环氧树脂)向外挤压排出(如图8所示),此时,该填补材料7 (环氧树脂)会于待施工水管I的破损部位11形成一填塞部71,同时,于该待施工水管I内壁面仍吸附有许多厚薄不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管防锈止漏施工法,其特征在于:该施工法至少包括:「排水」步骤,将具有破损部位的待施工水管内的水向外排出;「注入填补材料」步骤,将填补材料注入填满该待施工水管内部,并加压保持一定时间,使该填补材料得以渗入待施工水管的破损部位;「排出填补材料」步骤,以高压空气注入该待施工水管内,以排挤该填补材料流出待施工水管,且于该待施工水管内壁及破损部位残留有该填补材料;「烘干硬化」步骤,以热空气导入该待施工水管内,使该残留在待施工水管内的填补材料得以受热而干固,并于待施工水管内壁面及破损部位形成硬化的保护层与填塞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俊德
申请(专利权)人:吕俊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