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絮体自过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81230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6 2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絮体自过滤装置,包括若干并联连接的自过滤单元,自过滤单元包括一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外表面包裹有多孔过滤材料层,多孔过滤材料层的外侧有絮体层,支撑结构内有一水管连接至外部的虹吸出水管。絮体层为多孔过滤材料层自身的毛絮截留污泥形成。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自过滤装置的出水,通过虹吸方式进入后续的细孔膜过滤系统,保证后续系统的高效运行。由于廉价简单的自过滤装置进行了泥水分离的预处理,出水水质优良,降低了整个工艺的总运行成本。尤其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自过滤装置与浸没式超滤系统结合,替代传统的MBR,用来深度处理污废水,其吨水处理成本仅占传统MBR工艺处理成本的20-30%,且出水水质优于传统MBR出水水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体净化及污废水处理
,尤其是涉及一种零污染零能耗的絮体自过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技术介绍
基于MBR技术和动态膜技术。MBR技术是将活性污泥法水处理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结合的工艺,被认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但MBR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着投资和运营成本较大,膜污染严重,清洗恢复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水处理工作研究专利技术新的水处理工艺替代之。在MBR工艺,膜的主要作用是过滤,即对污泥混合液进行泥水分离,研究发现,活性污泥形成絮体层对颗粒物有很好的截留作用,藉此,研究者专利技术了动态膜来实现混合液的泥水分离过程;而在各种细孔膜(如微滤、超滤、纳滤等)的应用过程中,污泥颗粒是导致膜污染的主要因素。对此,设想采用一种有效的动态膜 对混合液进行泥水分离,然后将滤后液再通过细孔膜的深度过滤,可以大大降低细孔膜处理工艺的成本。许多水处理工作者对动态膜做了大量的研究,如中国专利CN100349805C动态膜微滤膜组件及水处理方法,将膜组件置于混合液中,在一定的表面错流下,使微生物在滤网表面粘附形成动态膜。反洗方式为气泡冲刷后进行水力反洗。该方法仅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絮体自过滤装置,包括若干并联连接的自过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过滤单元包括一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外表面包裹有多孔过滤材料层,多孔过滤材料层的外侧有絮体层,支撑结构内有一水管连接至外部的虹吸出水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亦力文剑平李天玉李锁定郭莎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