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池塘生态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379282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1 18: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池塘,池塘两岸依次设有对称的固定桩,一对固定桩上连接固定一组生态设施;生态设施包括浮性框架,浮性框架呈长条形,浮性框架四周上方竖直设置一层网,下方与对应的长条形水下箱体连接,水下箱体两侧面开有均匀分布的过水孔,浮性框架所围成的区域内种植可供鱼食用的水生植物,水下箱体内盛放用于净化水质的生物填料,生物填料的颗粒直径大于所述过水孔的孔径;所述生态设施还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设于浮性框架的上方,并与池塘底部的水泵连通,所述进水管两侧均匀开设出水孔,水泵将池塘底部的污水经进水管从所述出水孔喷在所述浮性框架内,出水孔的总面积与所述水泵的功率相匹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池塘养殖环境,尤其涉及一种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属于水产养殖

技术介绍
池塘养殖水产品是我国水产品供给的主要来源。据《中国渔业年鉴2010》资料,2009年我国有池塘养殖面积416. 4万公顷,养殖产量1852多万吨,占水产养殖总产量51. 1%以上。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发现,养殖过程中投入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除20%_30%被养殖生物吸收利用外,其余的全部进入养殖环境中,养殖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除部分随排放水排放到外部环境中外,大约60-70%沉积到池塘底泥中,养殖过程中投入的药物和化学·品等也在水体或底泥中的积存。池塘底泥中大量有机物的存在,不仅会导致池塘水体下层长期缺氧,池塘底部处于还原状态,还会导致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等对鱼类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引起池塘养殖水质恶化,病菌大量繁殖,严重影响到养殖生产安全。大量的研究文献认为,池塘底泥即是污染源也是营养库,池塘水体初级生产力需要的大量营养盐来自底泥,合理的释放和利用池塘底泥中的富营养物质是改善底质环境、提高池塘水体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改善淡水鱼类养殖生态环境也去除异味改善品质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型养殖基地采用加配一定比例面积的人工湿地进行生态养殖。其方式主要是把数个池塘和一片人工湿地串联起来进行微流水循环净化的生态养殖模式,但此种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在养殖生产过程中某个池塘发生病害就会连带到整片区域的其它池塘;还有此种养殖模式所需要配备的客观条件不适用于小型养殖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I、现有的生态养殖采用加配一定比例面积的人工湿地进行,其方式主要是把数个池塘和一片人工湿地串联起来进行微流水循环净化的生态养殖模式,养殖生产过程中某个池塘发生病害就会连带到整片区域的其它池塘;2、养殖模式所需要配备的客观条件不适用于小型养殖场。3、池塘底部的污水还有丰富的可供水生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未能得到利用。4、目前多种池塘养殖的淡水鱼类尤其草鱼多靠人工配合的饲料进行喂养,几乎不投喂青饲料,对鱼类的健康生长以及鱼肉的肉质有不利影响。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包括矩形池塘1,所述池塘I两岸依次设有对称的固定桩2,一对固定桩2上连接固定一组生态设施6 ;所述生态设施6包括浮性框架601,所述浮性框架601呈长条形,所述浮性框架601四周上方竖直设置一层网606,下方与对应的长条形水下箱体607连接,所述水下箱体607两侧面开有均匀分布的过水孔6071,所述浮性框架601所围成的区域内种植可供鱼食用的水生植物602,所述水下箱体内盛放用于净化水质的生物填料605,所述生物填料605的颗粒直径大于所述过水孔6071的孔径;所述生态设施6还包括进水管603,所述进水管603设于浮性框架601的上方,并与池塘I底部的水泵609连通,所述进水管603两侧均匀开设出水孔604,所述水泵609将池塘底部的污水经进水管603从所述出水孔604喷在所述浮性框架601内,所述出水孔604的总面积与所述水泵609的功率相匹配。进一步的,生态设施6之间间隔8-15米。进一步的,所述生态设施6通过绳索3固定在固定桩2上。进一步的,所述池塘I还设有投饲台4和增氧机5,每套生态设施6与所述投饲台4、增氧机5的间距大于10米。·进一步的,所述浮性框架601呈矩形,并由长宽比为1:2 1:4的框架单元沿长度方向组合而成。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填料605为占体积水下箱体607容积70_90%的陶粒以及植物生长基质。进一步的,所述水生植物602为水雍菜或水芹菜。进一步的,所述网606的网目大小为I 3cm。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套组合设施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水泵将池塘底部含有供植物生长营养物质的污水从底部泵到水面上的进水管,从进水管两侧的出水孔喷出,喷洒在生态设施的水面上方,一方面,将富含营养物质的水喷洒在水生植物上,水生植物得以充分吸收,供鱼类食用,同时,浮性框架上方的网将可以防止鱼游进生态设施内,还能对水生植物形成阻挡,防止鱼将整颗水生植物从生态设施内拖拽出来,对生态设施造成破坏;另一方面,生物填料对进入生态设施的污水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水从水下箱体侧壁上的过水孔排出,进入池塘,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养殖环境生态化,既有利于养殖环境改善,节约了用水、减少了污染,又有利于鱼肉品质的改善,提高了养殖经济价值。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池塘生态养殖系统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池塘生态养殖系统的立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池塘生态养殖系统的侧面示意图。图4是生态设施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图4中进水管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生态设施的侧面示意图。图7是图6中生态设施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是生态设施水下箱体及进水管的立面示意图。其中,I、池塘,2、固定桩,3、绳索,4、投饲台,5、增氧机,6、生态设施,601、浮性框架,602水生植物,603、进水管,604、出水孔,605、生物填料,606、网,607、水下箱体,609、水栗。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8所示,矩形的养殖池塘I内,沿池塘长度方向每间隔8-15米布置一套生态设施6,其两端用韧性较好的绳索3,固定在池塘坡埂的固定桩2上,每套生态设施6与池塘两边和投饲台4、增氧机5的间距不小于10米,每套生态设施6包括由若干段框架单元组合而成的浮性框架601,每段框架单元呈矩形,长宽比为3:1,水面下是一个采用亚克力材料制作的防腐防水侵蚀的水下箱体607,水下箱体两边均匀钻若干个过水孔6071,保证过水通畅性,箱体内放置比重较轻的生物调料605,生物填料605的粒径大于过水孔6071的直径,使得生物填料不会从过水孔漏出,生物调料605用于种植水生植物602,选用生物量较大的、可作为青饲料补充给养殖池塘内鱼食用的本地优势品种水雍菜作为水生植物 602,浮性框架601两边各竖直布置一层网606,网的材料选用伸缩性较好的材料,网目大小lcm-3cm,部分水生植物的枝叶从网孔钻出,以便防止鱼进食时将整颗生态植物602拉出生态设施,同时网606能够防止鱼进入生态设施6内,网四周一圈的固定材料能防锈防水腐蚀的,质量越轻越好,每套生态设施中间下部临近池塘底部的位置放置一个水泵609,水泵609抽水,通过进水管603从两边连接到箱体上方,进入生态设施,在生态设施内的进水管的两侧,每间隔20cm-30cm钻上一个出水孔604,让池塘的水流进生态设施内,出水孔大小根据水泵功率来定。更具体的实施例在一般的标准化规格为100X 50m的养殖池塘中,如图I-图3所示,布置4套生态设施6,生态设施6之间相距15m,与投饲平台4、增氧机5之间相距15m,和生岸边相距20m,岸边到池塘底部有5m的斜坡。每套生态设施6两端各系两条绳索,分别固定在塘埂上预先打好的桩子上。生态设施构造,如图4-图6所示,水面上设置由若干段框架单元组合成的浮性框架601,每段框架单元呈矩形,长宽比例3:1 ;水面下是一个亚克力材料制成水下箱体607,水下箱体607两边钻若干个过水孔6071,孔径I. 5cm,周围相邻每两个过水孔之间间距为30cm,保证过水通畅性;箱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池塘(1),所述池塘(1)两岸依次设有对称的固定桩(2),一对固定桩(2)上连接固定一组生态设施(6);所述生态设施(6)包括浮性框架(601),所述浮性框架(601)呈长条形,所述浮性框架(601)四周上方竖直设置一层网(606),下方与对应的长条形水下箱体(607)连接,所述水下箱体(607)两侧面开有均匀分布的过水孔(6071),所述浮性框架(601)所围成的区域内种植可供鱼食用的水生植物(602),所述水下箱体内盛放用于净化水质的生物填料(605),所述生物填料(605)的颗粒直径大于所述过水孔(6071)的孔径;所述生态设施(6)还包括进水管(603),所述进水管(603)设于浮性框架(601)的上方,并与池塘(1)底部的水泵(609)连通,所述进水管(603)两侧均匀开设出水孔(604),所述水泵(609)将池塘底部的污水经进水管(603)从所述出水孔(604)喷在所述浮性框架(601)内,所述出水孔(604)的总面积与所述水泵(609)的功率相匹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兆俊时旭徐皓刘兴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