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走线槽与安装件一体化投光灯,设有至少一个LED发光模组,每个LED发光模组均设有灯体;所述灯体上端为配合PCB基板散热的平面导热部,下端中间为鳍片散热部,下端左侧为第一凹槽部,下端右侧为第二凹槽部;每个LED发光模组的第二凹槽部下方共同连接一配合灯体形成走线槽的线槽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快速安装,容易维修,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加强牢固性,提高美观度,自由调节LED发光模组之间的距离,能够360度调节LED发光模组的角度,使用外置电源减轻产品因受重力作用导致的产品使用寿命缩短,散热效果好,减低光衰,提高光效,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结构简单,成本低,易推广的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LED照明灯具
,尤其涉及一种走线槽与安装件一体化投光灯。
技术介绍
由于LED照明灯具产品的使用寿命长、启动时间短、节能效果显著、没有紫外辐射和环境污染、使用安全性能高等优势,得到广泛的认可,已经成为未来节能灯具的主流。使用者对灯具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包括室内室外均能够使用,不因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产品受损的想象,产品安全性能要求高(例如不受大风的吹拂导致产品脱落,不 ·因下雨导致产品短路),能够自助调节LED发光模组之间的密度,达到不同的光效作用,能够调节LED发光模组的角度。传统LED照明灯具的布线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损坏,且外漏的电线严重影响美观程度,拆装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走线槽与安装件一体化投光灯,具有快速安装,容易维修,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加强牢固性,提高美观度,自由调节LED发光模组之间的距离,能够360度调节LED发光模组的角度,使用外置电源减轻产品因受重力作用导致的产品使用寿命缩短,散热效果好,减低光衰,提高光效,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结构简单,成本低,易推广的优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走线槽与安装件一体化投光灯,设有至少一个LED发光模组,每个LED发光模组均设有灯体;所述灯体上端为配合PCB基板散热的平面导热部,下端中间为鳍片散热部,下端左侧为第一凹槽部,下端右侧为第二凹槽部;每个LED发光模组的第二凹槽部下方共同连接一配合灯体形成走线槽的线槽托。所述线槽托的横截面呈直线形,或呈“L”形,或呈“J”形,或呈“C”形,或呈“U”形,或呈“V”形。第一种方案一种走线槽与安装件一体化投光灯,设有至少一个LED发光模组,每个LED发光模组均设有灯体;所述灯体上端为配合PCB基板散热的平面导热部,下端中间为鳍片散热部,下端左侧为第一凹槽部,下端右侧为第二凹槽部;每个LED发光模组的第二凹槽部下方共同连接一配合灯体形成走线槽的线槽托。所述线槽托的横截面呈直线形,或呈“L”形,或呈“J”形,或呈“C”形,或呈“U”形,或呈“V”形。所述线槽托上端通过一连接部与灯体下端连接;所述线槽托与连接部一体成型;所述连接部由设于左侧的第三凹槽、设于右侧的第四凹槽和连接第三凹槽与第四凹槽之间的连接板组成;所述连接板设有若干个贯通走线槽与连接板上方之间的穿线孔。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三凹槽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凹槽与第四凹槽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为了安装,本技术还包括左端盖和右端盖;所述左端盖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灯体左端和线槽托左端上,且该左端盖中间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右端盖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灯体右端和线槽托右端上,且该右端盖中间设有第二安装孔。为了将灯具固定在墙上或天花上,本技术还包括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墙体或天花上,另一端通过螺钉与第一安装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墙体或天花上,另一端通过螺钉与第二安装孔固定连接。第二种方案·一种走线槽与安装件一体化投光灯,设有至少一个LED发光模组,每个LED发光模组均设有灯体;所述灯体上端为配合PCB基板散热的平面导热部,下端中间为鳍片散热部,下端左侧为第一凹槽部,下端右侧为第二凹槽部;每个LED发光模组的第二凹槽部下方共同连接一配合灯体形成走线槽的线槽托。所述线槽托的横截面呈直线形,或呈“L”形,或呈“J”形,或呈“C”形,或呈“U”形,或呈“V”形。所述线槽托上端设有一挡板,所述线槽托与挡板之间内侧设有一配合第二凹槽卡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线槽托、挡板和第二连接部一体成型。每个LED发光模组下端的第一凹槽组成滑动凹槽,该滑动凹槽安装若干个安装滑动块,每个安装滑动块由设于左端且配合第一凹槽形成镶嵌结构连接的第三连接部,和设于右端呈凹槽状的固定连接部组成。为了安装在墙体或天花上,本技术还包括若干个固定安装座,每个固定安装座由通过螺钉与固定连接部连接的安装部,和通过螺钉与墙体固定连接的座体组成,所述安装部与座体一体成型。为了安装,本技术还包括左端盖和右端盖;所述左端盖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灯体左端和线槽托左端上,且该左端盖中间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右端盖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灯体右端和线槽托右端上,且该右端盖中间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LED发光模组还包括设于灯体上方的PCB基板、若干个均勻排布在PCB基板上的LED发光芯片,设于LED发光芯片上方的面盖,和与LED发光芯片电性连接、且穿过穿线孔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的插头组成。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具有快速安装,容易维修,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加强牢固性,提高美观度,自由调节LED发光模组之间的距离,能够360度调节LED发光模组的角度,使用外置电源减轻产品因受重力作用导致的产品使用寿命缩短,散热效果好,减低光衰,提高光效,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结构简单,成本低,易推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第一种方案的爆炸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种方案的组装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种方案的安装过程中的一个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种方案安装到墙体过程中的一个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种方案的另一爆炸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种方案的爆炸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种方案安装在墙体上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种方案组装的一个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二种方案组装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0为本技术第二种方案的另一个爆炸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第二种方案的组装示意图。以下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至图11所示,本技术一种走线槽与安装件一体化投光灯,设有至少一个LED发光模组,每个LED发光模组均设有灯体2 ;所述灯体2上端为配合PCB基板散热的平面导热部21,下端中间为鳍片散热部22,下端左侧为第一凹槽部23,下端右侧为第二凹槽部24 ;每个LED发光模组的第二凹槽部24下方共同连接一配合灯体2形成走线槽35的线槽托31。所述线槽托的横截面呈直线形,或呈“L”形,或呈“J”形,或呈“C”形,或呈“U”形,或呈“V”形。第一种方案一种走线槽与安装件一体化投光灯,设有至少一个LED发光模组,每个LED发光模组均设有灯体2 ;所述灯体2上端为配合PCB基板散热的平面导热部21,下端中间为鳍片散热部22,下端左侧为第一凹槽部23,下端右侧为第二凹槽部24 ;每个LED发光模组的第二凹槽部24下方共同连接一配合灯体2形成走线槽35的线槽托31。所述线槽托的横截面呈直线形,或呈“L”形,或呈“J”形,或呈“C”形,或呈“U”形,或呈“V”形。所述线槽托31上端通过一连接部与灯体2下端连接;所述线槽托31与连接部一体成型组成第一线槽托架3 ;所述连接部由设于左侧的第三凹槽34、设于右侧的第四凹槽32和连接第三凹槽34与第四凹槽32之间的连接板33组成;所述连接板33设有若干个贯通走线槽35与连接板33上方之间的穿线孔36。所述第一凹槽23与第三凹槽34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凹槽24与第四凹槽32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为了安装,本技术还包括左端盖44和右端盖4 ;所述左端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走线槽与安装件一体化投光灯,其特征在于:设有至少一个LED发光模组,每个LED发光模组均设有灯体;所述灯体上端为配合PCB基板散热的平面导热部,下端中间为鳍片散热部,下端左侧为第一凹槽部,下端右侧为第二凹槽部;每个LED发光模组的第二凹槽部下方共同连接一配合灯体形成走线槽的线槽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华电科技照明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