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德华专利>正文

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73322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1 0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包括浮体模块,所述浮体模块包括顶板(1)、底板(2)和侧板(3),所述侧板(3)设置有不少于两个T形槽(31),所述顶板(1)和所述底板(2)之间设置有隔板(6),所述隔板(6)连接所述顶板(1)和所述底板(2),所述顶板(1)和所述底板(2)之间设置有管孔(7);所述水上人工浮体模块还包括工字钢(8),所述工字钢(8)插入相邻的两个T形槽(31)中。所述人工水上浮体模块平台包括多个浮体模块,易于运输和安装,所述浮体模块采用菱形结构,易于拼装成各种形状,所述浮体模块设置有多个隔板和管孔,所述隔板和管孔能够较大程度提高浮体模块的强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上浮体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
技术介绍
当前,南海问题的复杂,而短时间内彻底解决可能性不大,在需要时可以大型综合补给基地,大型综合补给基地通常是一个浮力平台,现有的浮力平台通常是一个整体,不便于安装和运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易于运输和安装且安全的人工水上浮体模块平台。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构造了一种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包括浮体模块,所述浮体模块是一个密封的空心菱形柱体,包括顶板、底板和四块侧板,所述顶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浮体模块的顶部、底部和侧部,所述浮体模块还包括尖端和钝端,所述尖端包括尖端混凝土块,所述侧板设置有不少于两个T形槽,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管孔,所述管孔贯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所述水上人工浮体模块还包括工字钢,所述工字钢插入相邻的两个T形槽中。在上述的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中,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两块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连接两个所述尖端,所述第二隔板连接两个所述钝端,所述第三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尖端之间并与所述第二隔板平行。在上述的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中,所述管孔包括第一管孔、第二管孔和第三管孔,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相交处设置有第一管孔,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三隔板相交处设置有第二管孔,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钝端相交处设置有所述第二管孔,所述尖端混凝土块设置有第三管孔和所述第二管孔。在上述的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中,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侧板以及所述隔板均为厚度均匀的薄板。在上述的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中,所述顶板、所述底板以及所述侧板围成的空腔内填充有轻质发泡材料。在上述的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中,所述T形槽贯穿整个侧板。实施本技术提供的人工水上浮体模块平台,由于由多个浮体模块组成,故该人工水上浮体模块平台易于运输和安装,浮体模块采用菱形结构,易于拼装成各种形状,浮体模块采用空心结构,其所能提供的浮力较大能够承载更多负载,浮体模块设置有多个隔板和管孔,隔板和管孔能够较大程度提高浮体模块的强度,另外隔板将浮体模块分割成多个隔仓,当其中一个隔仓进水时,其他隔仓也能发挥作用,另外在隔仓内装入泡沫材料,即使所有隔舱均损坏或渗漏,浮体模块也不会因此意外下沉。浮体模块设置T形槽和管孔,各浮体模块之间可以采用锚链连接,也可以利用管孔对浮体模块采用爆炸桩固定。另外所述浮体模块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容易产业化,成本较低。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 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I为本技术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的浮体模块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的浮体模块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的浮体模块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的浮体模块A-A面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图8为本技术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图9为本技术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第四实施例的俯视图;图10为本技术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第五实施例的俯视图;图11为本技术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第六实施例的俯视图;图12为本技术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第七实施例的俯视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I至图4,本技术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中的浮体模块是一个密封的空心菱形柱体,包括顶板I、底板2和四块侧板3,顶板I、底板2和侧板3分别设置在浮体模块的顶部、底部和侧部,该浮体模块还包括尖端4和钝端5,尖端4包括尖端混凝土块41,侧板3设置有三个T形槽31,T形槽31贯穿整个侧板3,顶板I和底板2之间设置有隔板6,隔板6连接顶板I和底板2,隔板6包括第一隔板61、第二隔板62和两块第三隔板63,第一隔板61连接两个尖端4,第二隔板62连接两个钝端5,第三隔板设置在第二隔板62与尖端4之间并与第二隔板62平行。顶板I和底板2之间设置有管孔7,管孔7贯穿顶板I和底板2,管孔7包括第一管孔71、第二管孔72和第三管孔73,第一隔板61与第二隔板62相交处设置有第一管孔71,第一隔板61与第三隔板63相交处设置有第二管72孔,第二隔板62与钝端5相交处设置有第二管孔72,尖端混凝土块41设置有第三管孔73和第二管孔72。本技术在实施时,将顶板I、底板2、侧板3和隔板6作为一个整体采用混凝土烧筑,烧筑完成后形成一个菱形的钢筋混凝土密封浮体模块。在烧筑侧板3时,在侧板3外壁预先埋入C型槽钢,当侧板3凝固后即可形成T形槽。管孔7采用螺旋焊缝钢管(内壁经过多层防腐处理),管孔7与水密隔仓不连通。管孔7的主要作用在于浮体制造时的主要支撑骨架;浮体移动时的各种外力作用承力点;浮体组合安装预固定(绑扎)时的主要承力点;浮体组合体采用锚链固定时的主要承力点;进入浮体底部工作的快捷通道;平台上面加装建筑物或构筑物时的主要承力点和支撑点;力口装风力发电机或太阳能发电设备时的主要承力点;底部密封后可作为雨水储存井;加装垂直升降机,加装临时减摇动鳍;临时浮快固定主要承力点和支撑点;在顶板I上可加装雨水收集系统,补充、储存淡水。隔板6和管孔7将浮体模块内部分割成8个水密隔仓,如图4所示,所述水密隔仓内在浇筑浮体模块时预填入不溶于水的轻质发泡材料9,轻质发泡材料可采用普通的低密度聚乙烯泡沫塑料,其设计密度采用60-100Kg/m3,轻质发泡材料9的作用在于即使所述水密隔仓遭到损坏、渗漏,也不会因意外下沉或沉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例如需要水密隔仓贮藏淡水、油料、食物及其它各种物品,采用化学溶剂或加温的方式,部分或全部清除轻质发泡材料。也通过加入轻质发泡材料9的多少来调节浮体模块的吃水深度。当需要再次添加轻质发泡材料9时,只需要在水密隔仓内加入发泡材料原粒,用低压蒸汽加热加压,即可完成再次填充。具体而言浮体模块的边长分别为28米,对角线的长度分别为53. 2米和20米,高度为18米,第一管孔、第二管孔和第三管孔的直径分别为3米、I. 6米和I米,第二隔板与第三隔板之间的距离为11. 165米,T形槽之间的距离为9. 7米。参照图5和图6,图5和图6分别是本技术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和俯视图,本实施例中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由四个浮体模块组成,相邻的T形 槽组成一个工字型的槽,可以在槽内插入工字钢8,在工字钢8与T形槽31之间的间隙内浇筑混凝土,使各浮体模块之间采用刚性联接,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用缆绳、链条或钢丝绳等柔性材料,配合其它连接工具,穿过浮体模块上的第一管孔71和第二管孔72,进行准确的定位和牢固的临时绑扎,绑扎完成以后,先将专用工字钢8插入两个相邻的T形槽中,再用混凝土浇灌密实,待混凝土强度达到强度要求一定要求后,即完成所述模块的刚性联接,可拆除临时绑扎设施。本技术采用的浮体模块,每块水平面积为500m2,其运输时可采用拖轮带或加装临时推进装置,将其运送到所需场所。并可根据航路的吃水深度情况,在其下部加装临时浮体减少吃水深度,所述临时浮体可通过壁板各处的T形槽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包括浮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浮体模块是一个密封的空心菱形柱体,包括顶板(1)、底板(2)和四块侧板(3),所述顶板(1)、所述底板(2)和所述侧板(3)分别设置在所述浮体模块的顶部、底部和侧部,所述浮体模块还包括尖端(4)和钝端(5),所述尖端(4)包括尖端混凝土块(41),所述侧板(3)设置有不少于两个T形槽(31),所述顶板(1)和所述底板(2)之间设置有隔板(6),所述隔板(6)连接所述顶板(1)和所述底板(2),所述顶板(1)和所述底板(2)之间设置有管孔(7),所述管孔(7)贯穿所述顶板(1)和所述底板(2);所述水上人工浮体模块还包括工字钢(8),所述工字钢(8)插入相邻的两个T形槽(31)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包括浮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浮体模块是一个密封的空心菱形柱体,包括顶板(I)、底板(2)和四块侧板(3),所述顶板(I)、所述底板(2)和所述侧板(3)分别设置在所述浮体模块的顶部、底部和侧部,所述浮体模块还包括尖端(4)和钝端(5),所述尖端(4)包括尖端混凝土块(41),所述侧板(3)设置有不少于两个T形槽(31),所述顶板(I)和所述底板(2 )之间设置有隔板(6 ),所述隔板(6 )连接所述顶板(I)和所述底板(2),所述顶板(I)和所述底板(2)之间设置有管孔(7),所述管孔(7)贯穿所述顶板(I)和所述底板(2);所述水上人工浮体模块还包括工字钢(8),所述工字钢(8)插入相邻的两个T形槽(31)中。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上人工浮体模块平台,所述隔板(6)包括第一隔板(61)、第二隔板(62)和两块第三隔板(63),所述第一隔板(61)连接两个所述尖端(4),所述第二隔板(62)连接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德华
申请(专利权)人:朱德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