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扭力扳手的调整结构,其是具有一调整螺栓,且该调整螺栓上是依序设有一第一螺母、一第二螺母、一连接环与一第三螺母,其中,该第二螺母的一侧是凹设有一多角形凹槽,而该连接环上则凸设有一多角形凸环,该多角形凸环是穿设限位于该多角形凹槽内,由此,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已知扭力板手于连接环上穿设穿孔以容置该第二螺母的方式相较,该连接环的内壁与外壁间的壁厚会较为厚实,而会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能够改善已知扭力板手的连接环容易断裂的缺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与一种扭力扳手的调整结构有关。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I及图2所示,是为一种已知扭力扳手的剖视图以及局部放大剖视图,该扭力扳手100是具有一操作杆10,且该操作杆10是由一内管11与一外管12套设所组成,同时该内管11的外壁还沿轴向设有多个限位槽111,而该外管12的外壁则穿设有与该限位槽111相连通的一贯孔121,并于邻近该贯孔121处凸设有一挡止部122,另,该内管11的一端还枢设有一驱动头20,该驱动头20是朝该内管11内延伸有一延伸臂21,又,该操作杆10内还设有一调整结构30,且该调整结构30是具有一抵顶于该延伸臂21的抵顶件31,该抵顶件31相对该延伸臂21的另侧是设有一弹性件32,该弹性件32相对该抵顶件31的另·侧是设有一调整螺栓33,该调整螺栓33的头部331是抵顶于该弹性件32,而该调整螺栓33的尾端332则凸出位于该内管11外,同时该调整螺栓33上还螺设有一第一螺母34,且该第一螺母34是固设于该内管11的内壁,此外该调整螺栓33上更由该头部331朝该尾端332方向依序设有一第二螺母35、一连接环36与一第三螺母37,其中,该连接环36是夹设于该第二螺母35与该第三螺母37间,并进一步固定于该外管12的内壁,另,该操作杆10上还设有一锁定结构40,该锁定结构40是具有一容置于该贯孔121的钢珠41,以及一滑设于该外管12的滑套42,且该滑套42的内壁是设有一凹部421,该凹部421是连接有一凸部422,该凸部422与该外管12的挡止部122间是设有一弹簧43,由此,让使用者可通过转动该外管12,带动该调整螺栓33相对该第一螺母34螺动调整位置,以调整该弹性件32压抵于该抵顶件31的压力,进而达到调整该扭力扳手100的扭力值的目的。然而,为了让该连接环35可带动该第二螺母34牵动该调整螺栓33转动,该连接环36的一侧中心位置处必须沿该调整螺栓33的轴向穿设有一穿孔361,以容置该第二螺母35,导致该连接环36的内壁与外壁间的壁厚dl会较为薄弱,结构强度较低,使得该已知扭力扳手100于长期操作后,该连接环36容易发生断裂,而无法进行扭力值的调整,耐用度颇受使用者所诟病,特别是为了传输动力,该穿孔361通常是形成对应该第二螺母35的形状,使得该第二螺母35必须转动至特定角度才能置入该穿孔361内,而不易将该第二螺母35结合于该连接环36,是以,本案创作人在观察到上述缺点后,认为该已知扭力扳手100实有进一步改良的必要,而随有本技术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扭力扳手的调整结构,其连接环是具有较厚的壁厚,而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能够改善已知扭力板手的连接环容易断裂的缺点,以大幅提升该扭力板手的耐用度。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扭力扳手的调整结构,该扭力扳手是具有一操作杆,且该操作杆是由一内管与一外管套设所组成,同时该内管的一端还枢设有一驱动头,该驱动头是朝该内管内延伸有一延伸臂,而该调整结构则具有一抵顶于该延伸臂的抵顶件,且该抵顶件相对该延伸臂的另侧是设有一弹性件,该弹性件相对该抵顶件的另侧是设有一调整螺栓,该调整螺栓的头部是抵顶于该弹性件,而该调整螺栓的尾端则凸出位于该内管外,另,该调整螺栓上还螺设有一第一螺母,且该第一螺母是固设于该内管的内壁,又,该调整螺栓上还由该头部朝该尾端方向依序设有一第二螺母、一连接环与一第三螺母,其中,该连接环是夹设于该第二螺母与该第三螺母间,并进一步固定于该外管的内壁,且该第二螺母相对该连接环的一侧中心位置处是沿该调整螺栓的轴向凹设有一多角形凹槽,而该连接环相对该第二螺母的一侧中心位置处则凸设有一多角形凸环,该多角形凸环是穿设限位于该多角形凹槽内。作为优选方案,其中,该多角形凹槽是为一星型的十二角凹槽,而该多角形凸环则为一正六角型凸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扭力扳手的调整结构,由于该第二螺母相对该连接 环的一侧中心位置处是沿该调整螺栓的轴向凹设有该多角形凹槽,而该连接环相对该第二螺母的一侧中心位置处则凸设有该多角形凸环,且该多角形凸环是穿设限位于该多角形凹槽内,使该连接环与该第二螺母相连接,因此与已知扭力板手于连接环上穿设该穿孔,以容置该第二螺母的方式相较,在该外管的内径相同的条件下,本技术的连接环的内壁与外壁间的壁厚会较为厚实,而会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能够改善已知扭力板手的连接环容易断裂的缺点,以大幅提升该扭力板手的耐用度。附图说明为使审查员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图I是一种已知扭力扳手的剖视图。图2是一种已知扭力扳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图4中5-5割面线处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图4以及图5所示,是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局部放大剖视图以及图4中5-5割面线处的剖视图,其是揭露有一种扭力扳手的调整结构50,且该调整结构50是可设置于一扭力扳手100,该扭力扳手100是具有一操作杆10、一驱动头20与一锁定结构40,该操作杆10、该驱动头20与该锁定结构40的结构已揭示于前述先前技术,故不再赘述,同时为了方便说明,该操作杆10、该驱动头20与该锁定结构40的标号是沿用先前技术的标号,其中,该调整结构50是设于该操作杆10内,并具有一抵顶于该延伸臂11的抵顶件51,另,该抵顶件51相对该延伸臂11的另侧是设有一弹性件52,且该弹性件52相对该抵顶件51的另侧是设有一调整螺栓53,该调整螺栓53的头部531是抵顶于该弹性件52,而该调整螺栓53的尾端532则凸出位于该内管11外,又,该调整螺栓52上还螺设有一第一螺母54,且该第一螺母54是固设于该内管11的内壁,同时该调整螺栓53上还由该头部531朝该尾端532方向依序设有一第二螺母55、一连接环56与一第三螺母57,其中,该连接环56是夹设于该第二螺母55与该第三螺母57间,并进一步固定于该外管12的内壁,且该第二螺母55相对该连接环56的一侧中心位置处是沿该调整螺栓53的轴向凹设有一多角形凹槽551,而该连接环56相对该第二螺母55的一侧中心位置处则凸设有一多角形凸环561,该多角形凸环561是穿设限位于该多角形凹槽551内,于本实施例中,该多角形凹槽551是为一星型的十二角凹槽,而该多角形凸环561则为一正六角型凸环。请再同时参阅图6所示,是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当使用者欲调整该扭力扳手100的扭力值时,此时使用者只要先将该锁定结构40的滑套42朝该调整螺栓53的尾端532方向滑动,使该钢珠41具有往该凹部421移动的能力而可脱离该限位槽111,之后便可转动该操作杆10的外管12,让该外管12可相对该内管11转动,此时因为该第一螺母54是固设于该内管11的内壁,而该连接环56则固设于该外管12的内壁,并夹设于该第二螺母55与该第三螺母57间,所以该外管12将会带动该连接环56转动,使该 连接环56连动该第二螺母55牵动该调整螺栓53 —起转动,让该调整螺栓53可相对该第一螺母54螺动调整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力扳手的调整结构,该扭力扳手具有一操作杆,且该操作杆由一内管与一外管套设所组成,同时该内管的一端还枢设有一驱动头,该驱动头朝该内管内延伸有一延伸臂,而该调整结构则具有一抵顶于该延伸臂的抵顶件,且该抵顶件相对该延伸臂的另侧设有一弹性件,该弹性件相对该抵顶件的另侧设有一调整螺栓,该调整螺栓的头部抵顶于该弹性件,而该调整螺栓的尾端则凸出位于该内管外,另,该调整螺栓上还螺设有一第一螺母,且该第一螺母固定于该内管的内壁,又,该调整螺栓上还由该头部朝该尾端方向依序设有一第二螺母、一连接环与一第三螺母,其中,该连接环夹设于该第二螺母与该第三螺母间,并进一步固定于该外管的内壁,其主要的特征在于:该第二螺母相对该连接环的一侧中心位置处沿该调整螺栓的轴向凹设有一多角形凹槽,而该连接环相对该第二螺母的一侧中心位置处则凸设有一多角形凸环,且该多角形凸环穿设限位于该多角形凹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力扳手的调整结构,该扭力扳手具有一操作杆,且该操作杆由一内管与一外管套设所组成,同时该内管的一端还枢设有一驱动头,该驱动头朝该内管内延伸有一延伸臂,而该调整结构则具有一抵顶于该延伸臂的抵顶件,且该抵顶件相对该延伸臂的另侧设有一弹性件,该弹性件相对该抵顶件的另侧设有一调整螺栓,该调整螺栓的头部抵顶于该弹性件,而该调整螺栓的尾端则凸出位于该内管外,另,该调整螺栓上还螺设有一第一螺母,且该第一螺母固定于该内管的内壁,又,该调整螺栓上还由该头部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添龙,
申请(专利权)人:宝达精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