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防水材料及其制备工艺和施工方法,以重量百分含量计,防水材料的原料组成如下:胶凝组分50%~70%、改性环糊精包裹的活性组分5%~15%、超细石英粉15%~30%、增韧剂1%~10%和缓凝型减水剂1%~2%,其中:改性环糊精包裹的活性组分中,活性组分处于改性环糊精的纳米空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防水材料,解决了防水材料后期不能修复混凝土微裂缝或修复效果差的问题,能够对混凝土微裂缝进行持续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水涂料,具体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混凝土是一种多孔物质,由于热胀冷缩、不均匀沉降、外部动态荷载等会造成混凝土表面发生微裂纹,毛细孔和微裂纹是引起混凝土发生渗漏的根本原因。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目前市场上开发出了一种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牌。2004年姜哲申报了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及其生产工艺和施工方法”专利技术专利,专利技术中涉及的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由 水泥、活性材料、甲基纤维素增稠剂、无水柠檬酸缓凝剂和磨细石英砂组成,当其应用于混凝土结构基面时可以自行修补混凝土自身小于O. 4mm以下的裂缝,并渗透到混凝土内部,与混凝土反应,产生结晶,增强混凝土的抗渗、防潮效果,从检测数据来看,56天的第二次抗渗压力比28天的第一次抗渗压力有所减小,也就是说该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不能持续发挥作用,只是在应用初期能取得较好的防水修复效果。2007年天津市耀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许晓秋等人申报了“一种无机粉体渗透结晶防水涂料”,该防水涂料主要由胶凝材料、母料、骨架剂、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和高分子增韧剂组成,当其与水混合涂刷于混凝土表面时,涂料中的活性化学物质在浓度梯度作用下向混凝土内部渗透,并促使混凝土中未水化水泥的水化,生成不溶性的枝蔓状晶体,堵塞、封闭毛细孔通道,修复表面微裂缝,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该防水涂料可用于各种抗渗、防水、防潮、堵漏工程,但是该防水涂料中的活性化学物质一次性起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修复抗渗效果会越来越差。综上所述,这类产品只要接触水分,其中的活性物质就会一次性全部参与结晶反应,也就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没有活性成分持续发挥作用,随着混凝土的持续形变,新的微裂缝无法进一步被修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持续的修复混凝土微裂缝的防水材料,该防水材料采用微胶囊包覆技术,对活性组分进行包覆处理,在水的作用下缓慢持续释放,从而达到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同时还要提供一种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防水材料的制备工艺。本专利技术最后还要提供一种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防水材料的施工方法。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防水材料,以重量百分含量计,其原料组成如下胶凝组分50% 70%、改性环糊精包裹的活性组分5% 15%、超细石英粉15% 30%、增韧齐IJI % 10 %和缓凝型减水剂I % 2 %,其中所述的改性环糊精包裹的活性组分中,活性组分处于改性环糊精的纳米空腔内。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改性环糊精包裹的活性组分为氟化钠、硫酸钠、铝酸钠、硅酸钠和碳酸钠五种的组合物。优选地,所述的改性环糊精包裹的活性组分的混合重量比例分别是氟化钠20 %、硫酸纳20 %、招酸纳20 %、娃酸纳20 %、碳酸纳20 。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超细石英粉的细度为I μ m 100 μ m,二氧化硅重量含量70%以上。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缓凝型减水剂为聚萘磺酸盐减水剂或聚羧酸盐减水剂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胶凝组分为硅酸盐水泥与硫铝酸盐水泥的混合物,二者的混合重量比例为I : 1,主要提高防水材料的自身强度和刚度。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增韧剂为粉状纤维素,以提高产品的粘结性和韧性。根据本专利技术,改性环糊精包裹的活性组分属于一种包覆活性组分微胶囊。该种活性组分微胶囊的一个具体的制备方法是将需要包覆的各活性组分溶于蒸馏水中,充分搅拌溶解,配成浓度为20%的水溶液,边搅拌边加入作为包覆材料的改性环糊精,控制溶液浓度在50%以内,将溶液体系温度加热到60 65°C,让活性组分更多更快地进入到改性环糊精的纳米空腔,然后将溶液体系送入鼓风喷雾干燥塔中进行干燥,即得纳米级的包覆活性组分微胶囊。利用改性环糊精的纳米空腔将活性组分包裹起来,应用过程中,当改性环糊精遇到水,其纳米空腔会慢慢扩张,释放活性组分,形成结晶堵住混凝土毛细孔和修复微裂缝,当混凝土中水分不再渗出,改性环糊精的纳米空腔在干燥环境下会慢慢关闭,通过如此反复打开与关闭纳米空腔来控制活性组分的释放,达到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的效果。本专利技术采取的又一技术方案是一种上述的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防水材料的制备工艺,该制备工艺实施如下首先将胶凝组分和超细石英粉通过方孔尺寸< O. 2_筛,然后在密闭反应器中,加入配方量的胶凝组分、改性环糊精包裹的活性组分、超细石英粉、增韧剂以及缓凝型减水剂,混合均匀,出料密封包装即得所述的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防水材料。本专利技术采取的又一技术方案是一种上述的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防水材料的施工方法,具体为将所述的防水材料的干粉与水按照水灰重量比O. 20 O. 30的比例充分搅拌,然后涂刷或喷涂在混凝土表面。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防水材料具有如下特点(I)该防水材料采用无毒无污染的原料组成,属于绿色环保产品;(2)该防水材料中纳米级的活性组分可提高混凝土的抗渗压力;(3)该防水材料中改性环糊精包裹的活性组分通过间歇释放,可持续对混凝土表面微裂缝进行修复;(4)该防水材料施工方便快捷,可涂刷或喷涂。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采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的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防水材料,在现有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活性组分进行包覆,使活性成分的尺寸达到了纳米级,从而提升了深入深度,同时使活性组分间歇式释放,实现了对混凝土的持续修复作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而本专利技术不受以下实施例的范围限制。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实施例I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重量份计,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防水材料的原料组成为42. 5硅酸盐水泥35份(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42. 5硫铝酸盐水泥35份(唐山六九水泥有限公司)、改性环糊精包裹的活性组分5份、石英2号微粉21份(潍坊宏兴石英砂有限公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2份(山东方达康工业纤维素有限公司)、HSC聚羧酸减水剂I份(青岛虹夏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HSN萘系减水剂I份(青岛虹夏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防水材料的制备工艺如下第一步将42. 5硅酸盐水泥、42. 5硫铝酸盐水泥和石英2号微粉通过方孔尺寸O.20mm 筛;第二步在密闭混合罐中,加入42. 5硅酸盐水泥、42. 5硫铝酸盐水泥、改性环糊精包裹的活性组分、石英2号微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SC聚羧酸减水剂以及HSN萘系减水齐U,搅拌混合均匀,出料密封包装即得。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防水材料的制备施工方法如下将防水材料的干粉与水按照水灰重量比O. 20比例充分搅拌,然后涂刷在混凝土表面。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重量份计,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防水材料的原料组成为42. 5硅酸盐水泥27份(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42. 5硫铝酸盐水泥27份(唐山六九水泥有限公司)、改性环糊精包裹的活性组分10份、石英2号微粉30份(潍坊宏兴石英砂有限公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5份(山东方达康工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持续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防水材料,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含量计,所述的防水材料的原料组成如下:胶凝组分50%~70%、改性环糊精包裹的活性组分5%~15%、超细石英粉15%~30%、增韧剂1%~10%和缓凝型减水剂1%~2%,其中:所述的改性环糊精包裹的活性组分中,活性组分处于改性环糊精的纳米空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春林,刘少东,康杰分,禇建军,王玉峰,杨炳元,杨乃浩,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佛山市避水通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