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碳纤维发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61754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2 2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效的碳纤维发热管,包括有支承端子、引线和碳纤维发热管本体,支承端子设于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两端,在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上设有大量的散热片,螺旋散热碟片通过其两头末端金属片和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两端的支承端子连接固定在一起,散热片沿碳纤维发热管本体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的散热片为螺旋形碟片,采用本技术方案后,通过在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上设置散热片,可大大改善碳纤维发热管本体的热传递面积,提高其热传递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的碳纤维发热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效的碳纤维发热管。
技术介绍
碳纤维发热管的碳纤维发热体是一种纯黑体材料,具有升温迅速、热滞后小、发热均匀、热辐射传递距离远、热交换速度快等特点。工作过程中光通量远远小于金属发热体的电热管,电热转换效率比普通金属发热管高30%以上。打开电源后升温速度快,在I 2秒时机体已经感到烫手,所以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市场上的碳纤维发热管普遍是圆柱状结构的,其散热面就只有碳纤维发热管的圆柱面了,散热效率还可以用借助附加散热片的方式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提高加热效率的高效碳纤维发热管。本技术的技术目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效的碳纤维发热管,包括有支承端子、引线和碳纤维发热管本体,支承端子设于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两端,在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上设有大量的散热片,螺旋散热碟片通过其两头末端金属片和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两端的支承端子连接固定在一起。散热片沿碳纤维发热管本体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的散热片为螺旋形碟片。采用本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上设置散热片,可大大改善碳纤维发热管本体的热传递面积,提高其热传递效率。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高效碳纤维发热管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高效碳纤维发热管的正视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高效碳纤维发热管包括有支承端子I、引线2和碳纤维发热管本体3, 支承端子I设于碳纤维发热管本体3两端,在碳纤维发热管本体3上设有大量的散热片4, 所述的散热片为螺旋形碟片4,螺旋散热碟片4通过其两头末端金属片5和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两端的支承端子I连接固定在一起,散热片4沿碳纤维发热管本体3长度方向布置。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3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的碳纤维发热管,包括有支承端子、引线和碳纤维发热管本体,支承端子设于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两端,其特征在于在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上设有大量的散热片。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高效的碳纤维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散热片沿碳纤维发热管本体长度方向布置,散热片通过其两头末端的金属片分别固定在发热管本体两端支承端子上。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高效的碳纤维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片为螺旋形碟片。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高效的碳纤维发热管,包括有支承端子、引线和碳纤维发热管本体,支承端子设于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两端,在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上设有大量的散热片,螺旋散热碟片通过其两头末端金属片和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两端的支承端子连接固定在一起,散热片沿碳纤维发热管本体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的散热片为螺旋形碟片,采用本技术方案后,通过在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上设置散热片,可大大改善碳纤维发热管本体的热传递面积,提高其热传递效率。文档编号H05B3/42GK202750251SQ20122040845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6日专利技术者李汉茂, 刘常全, 吴细强 申请人:广东澳特利灯光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的碳纤维发热管,包括有支承端子、引线和碳纤维发热管本体,支承端子设于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两端,其特征在于:在碳纤维发热管本体上设有大量的散热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汉茂刘常全吴细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澳特利灯光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