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架子鼓底鼓的四联踩锤装置,包括传动支架,左、右踏板,并列的鼓锤和铰链,鼓锤包括锤杆和设置在锤杆上的锤头,铰链通过转动轴与锤杆和踏板铰接,转动轴安装在支架上。转动轴包括上、下转动轴;两个铰链布置成其下端互为相反地铰接于下转动轴,或者锤头为设置在锤杆两端上的上、下锤头,铰链的上端与锤杆中心连接,并与上转动轴铰接。踏板包括位于其中央的支点部分、两端的脚尖和脚跟部分,下转动轴的一端连接于支点部分,其另一端与铰链的下端铰接。恢复弹簧分别连接于支架和上转动轴。脚部的脚尖和脚跟部分踩踏可实现双向驱动以使鼓锤的有效打击点由两个变为四个,因此可有效提高演奏速度、降低演奏疲劳度和丰富演奏方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架子鼓底鼓的四联踩锤装置
本技术有关一种用于乐器配置的架子鼓,具体说有关一种架子鼓底鼓的踩锤>J-U ρ α装直。
技术介绍
架子鼓是一个常见乐器,无论其他乐器如何配置,架子鼓通常是必不可少的。架子鼓的底鼓起到了基本节奏和重音的作用,它是一个口径较大的鼓,鼓面垂直于底面,横卧放置。演奏者通过脚踩踏底鼓踩锤踏板,通过鼓锤击打鼓面。传统的底鼓踩锤踏板装置目前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踩,一种是双踩。其中,单踩是最基本的设计,通过右脚(或左脚)踩踏踏板,击打鼓面。图12和图13示出一种传统的单踩的踩锤踏板装置11,位于底鼓10的前方,包括传动支架(未图示)、锤杆7’、设置在锤杆7’ 上端的锤头9、铰链5’和踏板3,铰链5’的一端与锤杆V的下端连接并与转动轴8,铰接, 转动轴8,安装在传动支架上,铰链5’的另一端与踏板3铰接。当用脚尖部位L (左脚)、R (右脚)踩踏板时,铰链5’下行使锤杆V绕转动轴8,枢转以使锤头9从静止位置I摆动到与鼓面10’平行的击打位置II,如图13所不。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单踩已经不能满足演奏者的需要,因此于1983年,美国DW (Drum Workshop)公司专利技术了一种双踩踏板(double pedal),使原本用单脚操作打击底鼓的鼓手可以用双脚分别操作不同的踏板打击同一个底鼓。这种双踩式的踩锤装置的优点在于,可以使用双脚交替击打鼓面,其演奏序列可以是R L R L,从而提高了演奏者的演奏速度。传统的双踩的踩锤踏板装置包括两个上述的单踩的踩锤踏板装置,通过并列方式组合而成(未图示)。近年来,许多乐队和著名鼓手,都把双踩踏板作为了固定配置。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音乐形式的丰富,近年来,更多的乐曲和乐队需要用更高的频率打击底鼓。有的音乐,例如新金属乐、电子舞曲音乐,等等在许多演奏的片段,底鼓踩踏的频率达到了每分钟数百次甚至更高,犹如机关枪的发射频率。许多鼓手,为了演奏这样的音乐,苦练双踩技术,但这是不太容易练成的。有些鼓手因为达不到演奏需要的速度,只能望而却步了。同时,练习和演奏时,双脚需要长时间、高频率、高强度的踩踏踩锤,相关的肌肉十分疲劳。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架子鼓底鼓的踩锤装置,以降低演奏者的演奏难度, 使普通人不需要经过长期十分艰苦的训练,就可以达到较高的演奏速度;同时在保证演奏的基础上,降低肌肉疲劳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架子鼓底鼓的四联踩锤装置,以提高演奏者的演奏速度并降低演奏者的疲劳程度。根据本技术一方面的一种架子鼓底鼓的四联踩锤装置,由左脚部分和右脚部分组成,包括传动支架,左、右踏板,两个并列的鼓锤和铰链,每个鼓锤包括锤杆和设置在锤杆上的锤头,每个铰链与锤杆连接并与踏板的转动轴铰接,所述转动轴安装在所述支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包括上转动轴和下转动轴,所述锤头为设置在所述锤杆两端的上、下锤头,所述铰链的上端与锤杆中心连接,并与所述的上转动轴铰接,所述踏板包括位于其中央的支点部分、位于支点部分两端的脚尖部分和脚跟部分,所述下转动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点部分,其另一端与所述铰链的下端铰接;还包括两个恢复弹簧,其每一个的一端连接于支架,其另一端连接于上转动轴。根据本技术另一方面的一种架子鼓底鼓的四联踩锤装置,由左脚部分和右脚部分组成,包括传动支架,左、右踏板,并列的鼓锤和铰链,每个鼓锤包括锤杆和设置在锤杆上的锤头,每个铰链与所述锤杆连接并分别与所述踏板的转动轴铰接,所述转动轴安装在所述支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包括上转动轴和下转动轴,所述四联踩锤装置包括并列的两个踩锤机构,每个踩锤机构包括所述并列相对的鼓锤和铰链,所述锤杆的与设有锤头的一端相对的另一端与铰链的上端连接并与上转动轴铰接,所述踏板包括位于其中央的支点部分、位于支点部分两端的脚尖部分和脚跟部分,所述下转动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点部分,其另一端与所述并列的两个铰链的下端铰接,所述的两个铰链布置成其下端互为相反地铰接于下转动轴;还包括四个恢复弹簧,其每一个的一端连接于支架,其另一端连接于上转动轴。较佳地,四联踩锤装置的左脚部分和右脚部分配置成联体式,或配置成分立式。较佳地,所述的左脚部分和右脚部分配置成左右对称,以使底鼓处于正中的位置。较佳地,所述的四联踩锤装置配置成以右脚为主要支架的偏心设计,以使底鼓摆在右脚或左脚一侧。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技术的四联踩锤装置由于使脚部的脚尖和脚跟实现双向驱动以使鼓锤的有效打击点由两个变为四个,因此可有效提高演奏者的演奏速度、降低演奏者的疲劳度,丰富演奏者的演奏方式,使演奏更加自然。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架子鼓底鼓的四联踩锤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图I的部分示意图,图中省略了踏板和左面部分的踩锤机构;图3是图2的左视示意图,图中示出脚未踩踏踏板时鼓锤处于未击打的静止位置;图4和图5是类似于图3的示意图,分别显示脚尖踩踏和脚跟踩踏以打击底鼓鼓面的两种工作状态;图6至图8是恢复弹簧应用于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不同状态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架子鼓底鼓的四联踩锤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中示出两个并列的踩锤机构;图10和图11是图9的左视示意图,分别显示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两个并列的正挂和反挂的鼓锤处于击打位置和腾空位置的示意图;图12是传统的单踩型式的底鼓踩锤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左视示意图;图14和图15是显示恢复弹簧在传统的及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踩锤装置中应用的原理不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下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从下述实施方式所体现的精神来理解本技术,各技术术语可以基于本技术的精神实质来作最宽泛的理解。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构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如图I所示,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四联踩锤装置la,位于乐器架子鼓的底鼓10的前方,用于打击底鼓的鼓面10’,四联踩锤装置Ia包括对称并列的左脚部分、 右脚部分的踩锤机构la’、la”。为简化说明起见,现对其中一个踩锤机构,例如右脚部分的踩锤机构la”进行详细说明,并且图I中的左踩锤机构la’的相应构件的附图标记未标示。本技术所述的“四联”是指双脚通过脚尖部分和脚跟部分的连续交替踩踏踏板可使锤头双向联动地打击鼓面,即由传统的双踩踏板的两个击打点改变为四个击打点的布置方式。踩锤机构la”包括传动支架2、踏板3、鼓锤4、铰链5、上转动轴8和下转动轴8’和恢复弹簧6。鼓锤4包括锤杆7和上、下锤头9、9’,锤杆7包括上端和下端和中心,上、下锤头9、9’分别设置在锤杆7的上、下端上,铰链5的上端与锤杆7中心连接,并与所述的上转动轴8铰接,以使铰链5成为双向铰链。所述踏板3包括位于其中央(脚弓)的支点部分(未图示)、位于支点部分两端的脚尖部分3’和脚跟部分3” (如图4、图5、图10、图11所示),下转动轴8,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踏板3的支点部分,其另一端与铰链5的下端铰接。上、下转动轴8、8’分别安装于传动支架2上。踩锤机构还包括恢复弹簧6,其一端连接于传动支架 2,其另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架子鼓底鼓的四联踩锤装置,由左脚部分和右脚部分组成,包括:传动支架,左、右踏板,两个并列的鼓锤和铰链,每个鼓锤包括锤杆和设置在锤杆上的锤头,每个铰链与锤杆连接并与踏板的转动轴铰接,所述转动轴安装在所述支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包括上转动轴和下转动轴,所述锤头为设置在所述锤杆两端的上、下锤头,所述铰链的上端与锤杆中心连接,并与所述的上转动轴铰接,所述踏板包括位于其中央的支点部分、位于支点部分两端的脚尖部分和脚跟部分,所述下转动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点部分,其另一端与所述铰链的下端铰接;还包括两个恢复弹簧,其每一个的一端连接于支架,其另一端连接于上转动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祝夫,
申请(专利权)人:章祝夫,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