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所述导光板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侧面的凹口,所述凹口中设置有每两个为一组的隔板,同一组的两个隔板相对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为朝向相对的隔板的凸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导光板结构,使得LED内嵌入导光板中以减小混光距离、提高光线利用率,同时在相邻LED之间提供可改变光线方向的微结构,有效地引导了光线在导光板中的传播;对光线有汇聚作用的微结构可有效解决导光板中的hotspot问题;微结构的使用还使得光源发出的光能进一步地扩散,在较小的混光距离下也能实现均匀混光,有效地保证了窄边框设计的实现。(*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分子本身不具备发光能力,因此现有的液晶显示器中需要外加光源来得到显不画面。在传统背光源中,虽然CCFL (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阴极突光灯)目前占据着统治地位,但由于LED (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具有宽色域、 白点可调、高调光率及长寿命等优点,近来已被开发作为新型的背光源,并已在一些台式显示器以及液晶电视中得到应用。LED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一般采用直下式或侧入式布置对液晶面板进行照射。无论是哪一种光源布置方式,由于LED是点光源,每个LED发出的光经过一段距离后才能充分扩散,LED发出的光经过混光后才对面板形成均匀照射。因此绝大多数的背光模组中均使用LGP (Light Guide Panel,导光板)来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引导,以争取在较短的混光距离内形成均匀出光。对于侧入式背光,由于其本身就是为了面板轻薄化而采用的方式,通常背光距离很短,因而LGP是侧入式背光不可或缺的部件。图I是现有技术中侧入式背光的LED和LGP 的设置方式,其中,灯条设置在背光模组的侧边上,灯条中的LED I与LGP 2分开一定距离设置,LED I发出的光在经过LGP 2的扩散和引导之后形成面状出射光对面板进行照射。 目前在进行背光源设计时,只考虑LED与LGP之间的距离以及LGP本身网点的直径与密度进行设计和优化,而没有考虑LED出光角度及LED排布间隙对LGP光强分布的影响,而使得 LGP导光效果并不完美。另外,随着液晶显示器窄边框的设计趋势,侧入式背光中LED混光距离逐渐减小,若无法在极短的混光距离内形成均匀混光,显示画面上极易出现各种显示不良,如因某些区域亮度过高而出现的亮斑(hotspot)现象等。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上述缺点,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导光板混光距离不足而无法均匀混光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具体采用如下方案首先,本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侧面的凹口,所述凹口中设置有每两个为一组的隔板,同一组的两个隔板相对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为朝向相对的隔板的凸起。优选地,所述微结构的材料与导光板材料相同。优选地,所述微结构的凸起的高度相同或不相同。优选地,所述微结构的图案规则分布或不规则分布。另一方面,本技术还同时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导光板。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至少一侧的灯条,所述灯条上设置有LED,每个所述LED嵌入在所述导光板的凹口内。优选地,每组所述隔板设置在任意相邻两个LED之间的区域中。优选地,所述导光板侧面设置有多个凹口,相邻两个凹口之间以一组所述隔板为间隔,且每个所述凹口中嵌入一个LED。。再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三)有益效果本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导光板结构,使得LED内嵌入导光板中以减小混光距离、提高光线利用率,同时在相邻的LED之间提供可改变光线方向的微结构,有效地引导了光线在导光板中的传播;对光线有汇聚作用的微结构可有效解决导光板中的hotspot 问题;微结构的使用还使得光源发出的光能进一步地扩散,在较小的混光距离下也能实现均匀混光,有效地保证了窄边框设计的实现。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微结构设置方式的细部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微结构的多种凸起形状和图案的实施方式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中,为了使导光板能在尽可能短的距离内达到均匀混光,从而实现液晶显示器件的窄边框设计,采用了导光板中内嵌LED的方式,将灯条中的每个LED嵌入在导光板至少一侧面设置的凹口内,为了方便说明,本技术将灯条中的每个LED嵌入在导光板其中一个侧面设置的凹口内。。作为本技术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所述导光板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侧面的凹口,所述凹口中设置有每两个为一组的隔板,同一组的两个隔板相对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为朝向相对的隔板的凸起。作为本技术的第二个技术方案,在第一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微结构的材料与导光板材料相同。导光板的材料一般为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C0P (Cycio Olefins Polymer,环烯烃聚合物)等现有材料,所以微结构的材料也属于现有的材料。作为本技术的第三个技术方案,在上述任意一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微结构的凸起的高度相同或不相同。作为本技术的第四个技术方案,在上述任意一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微结构的图案规则分布或不规则分布。作为本技术的第五个技术方案,本技术的背光模组,包括上述任意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导光板。作为本技术的第六个技术方案,在第五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至少一侧的灯条,所述灯条上设置有LED,每个所述LED嵌入在所述导光板的凹口内。作为本技术的第七个技术方案,在第六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每组所述隔板设置在任意相邻两个LED之间的区域中。作为本技术的第八个技术方案,在第六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导光板侧面设置有多个凹口,相邻两个凹口之间以一组所述隔板为间隔,且每个所述凹口中嵌入一个 LED。作为本技术的第九个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五至八任意一个所述的背光模组。具体地,参见图2,本技术的导光板2主要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侧面的凹口 3,由于LED I嵌入在导光板2的所述凹口 3内,导光板2完全把LED I包住,LED I发出的光被全部吸收,增加了光的利用效率;其次,由于LED I内嵌,LED I发光面到达导光板的距离缩小了,使得显示器件的窄边框设计成为可能。此外,由于LED工作时,光强主要集中在LED法线方向(即前方),远离法线方向的区域(主要为相邻两颗LED之间的区域),光强较弱且光线散乱;同时由于LED嵌入凹口中, 使得混光距离减小,LED发出的光尚未进行有效扩散即进入导光板内,因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增加光强并实现均匀混光。在本技术中,如图3所示,相邻的凹口 3之间以一组隔板为间隔,每组的两个隔板相对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由多处朝向相对的隔板的凸起构成的微结构,所述微结构主要起反射作用。(为便于进行清晰地图示,图3中对反射微结构的形状进行了调整和放大,实际情况中,LED正前方也应存在与凹口内表面相对应的弧形的微结构,棱条结构也远小于图示情况),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侧面的凹口,所述凹口中设置有每两个为一组的隔板,同一组的两个隔板相对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为朝向相对的隔板的凸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光辉,尚飞,尹大根,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