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在工件上加工孔的中心钻,设置成在轴向上部分地封闭在一个杯形钻件内,包括设置于该中心钻前端的一个钻削部分,和被封在该杯形钻件内、从中心钻一个部位处沿径向向外延伸的一个排屑器。(*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申请为一件分案申请,相应母案的申请日为1996年11月30日,申请号为96123950.6,专利技术名称为“钻具组件及其中心钻和杯形钻”。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以在工件上加工一圆孔的包括一中心钻和一杯形钻的钻削工具组件。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钻具组件的各构件即中心钻和杯形钻。示于附图说明图12A中的乃是上述类型的传统钻具组件的一个例子。此类工具包括一个工具夹持部90,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其中部的中心钻92,和与中心钻同轴装在夹持部上的一个筒状体94。中心钻于其前端配置一钻削部。筒体94于其前端上配装有多个切削刀片93。钻削部的端部设置得从筒体94的端部向前突出。上述类型的钻具组件以下列方式施行钻削操作首先,钻削部以高速驱动且中心钻92的前端被靠在工件上(例如一个壁件),并用中心钻92加工出一个导孔。接着,随着钻具组件进一步压向工件,在筒件前端上形成的多个切削刀片加工出一个半径大致与筒件(也可叫作杯形钻件)相等的环绕该导孔的一个圆环通道。最后,在工件上加工出一个直径大致等于筒体外径的一个圆孔。然而,在钻削开始之后的某一时刻,筒体94与中心钻92之间形成的空间内会象图12B中表示的那样充满碎块和粉末。这样就需排出填入该空间内的切屑以便作下一次的钻削。排出积蓄于该空间内的屑末的传统方法如下所述a)如图13示,在筒件基部上形成有较小直径的通孔97,通过这些孔插入一对排屑杆98,从而将空间内的积屑95推出筒件94;b)不只中心钻92可从工具夹持部90上拆下,而且杯形钻件94也设计成可从工具夹持部90上拆下。当杯形钻件94从钻具组件上拆下后,这种构造的钻具组件即可排出积于杯形钻件内部空间中的积屑。于上述a)中所述结构的情况下,需采用如图13中所示的、仅用于将积屑排出杯形钻件目的的推杆98,因而增加了钻削操作所需的工具。另外,还因在该杯形钻件基部形成有一对孔(或者也可为一单个孔),会在某种程度上减低基部抵御作用于其上的一定方向的力的机械强度。于上述b)中所述结构情形中,则需拆下比中心钻直径大得多的杯形钻件。执行这种拆卸工作颇为费事,从而降低钻削生产率。在实际中,已进行各种修改以期简化这种拆卸。这些修改旨在设计一种安装结构,以使自工具夹持部上拆下杯形钻件变得容易;可这种安装结构必得在工具夹持部90和杯形钻件上都施用复杂的加工工序。故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钻具组件的初期成本。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易于排除杯形钻件中积屑的钻具组件。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和廉价的钻削工具组件,其组成构件便于排屑操作。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与一个杯形钻件组合使用用以在工件上加工孔的一种中心钻,包括有设在该中心钻前端上的钻削部分,和从中心钻某一部位沿径向向外延伸的排屑器,当与杯形钻件组件在一起时,该排屑器位于杯形钻件里侧。在钻削中产生的屑末积蓄在杯形钻件内表面与中心钻外表面限定的一个空间内。当中心钻沿轴向从杯形钻件中拉出时,该中心钻的排屑器与积蓄的屑末最内端相接触。排屑器于中心钻自杯形钻件中沿轴向拉出时将积屑自杯形件的最内端推向开口端。因此,随着中心钻的取出操作,积屑就很容易地自杯形钻件中排出。采用这种结构的中心钻件,可避免图13中所示杯形钻基部上的通孔。另外,也无需使用上述传统例子中所需的复杂机构。需要指出的是,上下文及通篇说明书中所用屑末一词,包括钻削操作中产生的细屑末以及钻削中生成的切屑(即小碎块)。除非另有说明,整个说明书中所用积屑一词意指钻削中或钻削后填充于杯形钻空间内的一个圆柱形积屑。因此积屑包括钻削中生成的从工件上切下的较大的工件碎块及较小碎片和屑末。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形式中,排屑器可作成其直径大于中心钻钻削部而小于杯形钻件内径的盘状形式。此外,盘的直径可大致等于杯形钻件的内径。采用这种方案,钻削中所生成的包括工件小碎块的细屑则不易通过盘外周缘与杯形钻件内表面间形成的间隙,故通过这种间隙进入到杯形钻最内部的细屑量比有较大间隙的情况要少。盘的横截面形状可作成开口朝向中心钻钻削部分的凹形。采用这种方案,钻削生成的细屑可确保积存于该凹部的凹槽内。将这种特征和盘件与杯形钻件内表面间的小间隙相结合就能有效地将切屑收集在空间内。所有收集的切屑遂可通过中心钻的取出作业而排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形式中,排屑器位于中心钻外周表面的一部分上。为了仅只实现随着中心钻的拆下操作而排除积屑的目的,只要排屑器沿轴向适当定位,中心钻外表面上的任何形式的排屑器都是可行的。具体而言,排屑器适当轴向位置这样设定,当组装成钻具组件时,排屑器处于杯形钻件内,并且排屑器距杯形钻敞口端的轴向距离超过工件的厚度。此外,排屑器可贯穿中心钻的径向。按此设置,排屑器会很容易制作,从而沿径向穿透中心钻的一个标准销钉即可用作一个排屑器。此外,排屑器可作成一环件。采用这种结构,尽管中心钻相对杯形钻件作轴向运动,这种排屑器也不会丢失。排屑器还可作成具有切口的开口环,该环相对的两端位于中心钻上形成的通孔中。这种方案易于装配排屑量,首先克服弹力使环的相对端张开,沿中心钻外表面沿侧向滑动使环的端部对准相应的孔。一旦对正,就使两端部恢复其原始状以使之牢固地夹持在中心钻件上的通孔内。排屑器最好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中心钻。采用此结构时,当需更换杯形钻件时,可以将同样的的排屑器保持于中心钻上即可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此可拆卸结构的更为可取的方面是,易于换用与所换杯形钻件最为适合的排屑器,以满足它们之间间隙的要求。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形式中,中心钻还可包括一个杯形钻件,杯形钻件具有一基件及从该基件外周缘延伸出的筒体,该筒体开口端上装有多个刀片。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杯形钻具,包括设于其前端周缘上设置有多个刀片的一个筒状体,刀片中至少有一个比其余刀片径向向内突出更多,并且所有内突刀片位于筒件端部的半侧上。切削刀片可以包括多个内突刀片,而且这些内突刀片顺序地设置在该筒件的前端。内突刀片的前端可沿钻具轴向上位于其他刀片前端之后。采用这种结构,当将钻具组件压靠于例如为壁件的工件时,先行接触的是内突刀片以外的刀片。之后在壁表面上形成与刀片直径相对应的环槽,并当钻具组件沿轴向进一步推进时,内突刀片才与工件接触。而内突刀片主要切削的是由其它切削刀片切出的槽的外周,这样作用于内突刀片上的切削阻力大大减小。此外,可调整内突刀片的径向伸突量以使钻削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切屑的流动最佳化,可以预见到,增大突伸量使切屑穿之而过的环路的径向尺寸增大以改善切削性能的同时也增大了切削阻力。因此,必然存在着一个大大改进钻削性能的适当的内突刀片突伸量。完成切削操作后,首先将中心钻头拔出钻夹装置,随后轻敲杯形钻的外表面,杯形钻内的积屑会横向移至与设置有多个内突刀片一侧相对的另一侧,这是因为,圆柱形的积屑外周面和为非内突刀片的半径间存在一个径向间隙。一旦积屑侧向移动一点,在内突刀片与积屑外表面间就不再有附着力,遂可很容易地取出杯形钻具组件中的积屑。根据本专利技术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杯形钻具组件,包括,在其前端上有切削刀片的一个杯形钻件;和一个在轴向上部分封围于杯形钻件内的中心钻,中心钻包括设置在中心钻前端上的一个钻削部及位于杯形钻件内从中心钻一个部分沿径向向外延伸的一个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杯形钻具,具有一个筒体,其特征在于在筒体前端周缘上配有多个切削刀片,其中至少一个比其余刀片沿径向更为内突的内突刀片,而所有内突刀片均位于筒件一端的180度圆弧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心院国雄,安心院常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家BM,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