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起重机起升机构的传动装置以及使用该传动装置的起重机。包括原动机、减速器和卷筒,还包括:内齿圈,固定在卷筒的一端,并可带动卷筒同步转动;太阳轮,设置在减速器输出轴的端部;行星轮,设置在太阳轮与内齿圈之间,并分别与太阳轮和内齿圈啮合;行星架,固定在减速器上,连接并支撑行星轮运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起重机起升机构的传动装置,通过在减速器的输出轴上设置太阳轮,并配合行星轮与内齿圈啮合传动,减小了传动装置中各个部件之间的安装距离,使整体结构变得紧凑,节省了安装空间。另外,通过将卷筒设置为外筒径较大,长度小的结构,使卷筒在卷动绳索时的入绳角减小,从而防止乱绳,且保护绳索,延长绳索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起重机起升装置领域,尤其是起重机起升机构的传动装置以及使用该传动装置的起重机。
技术介绍
在目前现有的起重机起升装置的结构中,如图I所示,通常通过原动机I’、减速器2’向卷筒5’输出动力。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要求起重机的各个机构重量轻,并且相互之间的结构尽量紧凑。当起重机起升机构的减速比很大时,常常需要在减速器2’和卷筒5’之间增加一级开式齿轮,通过在减速器2’的输出轴上设置小齿轮3’,外啮合连接卷筒5’的大齿圈4’,从而实现对卷筒5’的减速传动,并完成收放绳索的工作。此种设计可以减轻整个机构的自重,但此种结构占用的空间较大,结构不紧凑。
技术实现思路
为改进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出起重机起升机构的传动装置以及使用该传动装置的起重机,用以改善各个机构之间结构不紧凑的问题。本技术提出的起重机起升机构的传动装置,包括原动机、减速器和卷筒,还包括内齿圈,所述内齿圈固定在所述卷筒的一端,并可带动所述卷筒同步转动;太阳轮,所述太阳轮设置在所述减速器输出轴的端部;行星轮,所述行星轮设置在所述太阳轮与所述内齿圈之间,并分别与所述太阳轮和所述内齿圈啮合;行星架,所述行星架固定在所述减速器上,连接并支撑所述行星轮运转;所述原动机驱动所述减速器运转,所述减速器将动力从所述输出轴转动输出,并带动所述太阳轮转动,所述太阳轮驱动所述行星轮转动,通过所述行星轮带动所述内齿圈以及与内齿圈固定的所述卷筒同步转动。通过将原有的外齿合传动形式替换为行星齿轮的传动形式,减小了部件之间的安装距离,节省了安装空间。 优选的,所述行星轮为三个或三个以上。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行星轮可以将传动力分散,使每个行星轮分得等大的传动力,减小磨损,延长行星轮的使用寿命。优选的,所述行星架设置在所述内齿圈的靠近所述减速器的一侧,并可遮挡住所述内齿圈的内圈范围。将行星架设置为遮挡住内齿圈内圈范围的结构,目的是起到封闭作用,将太阳轮、行星轮封闭在卷筒内,使灰尘或杂质不能进入,保持卷筒内部的清洁,从而延长了齿轮的使用寿命。优选的,所述卷筒的外筒半径与所述内齿圈的外圈半径相等。优选的,所述卷筒的靠近所述内齿圈的一端上设有第一挡板,用于阻挡绳索缠绕到所述内齿圈上。优选的,所述卷筒的远离所述内齿圈的一端上设有第二挡板。优选的,所述卷筒的外筒壁上设有绳槽。优选的,所述绳槽从所述卷筒一端的外筒壁向另一端螺旋分布。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起重机,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传动装置。本技术提出的起重机起升机构的传动装置,通过在减速器的输出轴上设置太阳轮,并配合行星轮与内齿圈啮合传动,减小了传动装置中各个部件之间的安装距离,使整体结构变得紧凑,节省了安装空间。另外,通过将卷筒设置为外筒径较大,长度小的结构,使卷筒在卷动绳索时的入绳角减小,从而防止乱绳,且保护绳索,延长绳索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清楚描述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结合以下附图对实施例的进行详细描述,其中图I是现有技术提供的起重机起升机构的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起重机起升机构的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轮、行星轮、内齿圈的啮合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提出的起重机起升机构的传动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原动机I、减速器2和卷筒5,还包括内齿圈4,内齿圈4固定在卷筒5的一端,并可带动卷筒5同步转动;太阳轮31,太阳轮31设置在减速器2输出轴的端部;行星轮32,行星轮32设置在太阳轮31与内齿圈4之间,并分别与太阳轮31和内齿圈4啮合;行星架33,行星架33固定在减速器2上,连接并支撑行星轮32运转;原动机I驱动减速器2运转,减速器2将动力从输出轴转动输出,并带动太阳轮31转动,太阳轮31驱动行星轮32转动,通过行星轮32带动内齿圈4以及与内齿圈4固定的卷筒5同步转动。如图I所示,在现有的传动结构中,小齿轮3’若要带动卷筒5’转动,需要和卷筒5’上设置的大齿圈4’从外部啮合实现工作过程,这样,两个工作部件之间的距离需要由大齿圈4’的外圈半径与小齿轮3’的垂直轴向的截面半径相加,此种结构的大齿圈4’与小齿轮3’的的距离相对较远。在本技术中,如图2所示,将原有结构中的小齿轮3’替换为太阳轮31,并通过与行星轮32的啮合传动,带动内齿圈4转动。此种结构中,减速器2的输出轴直接位于内齿圈4的垂直轴向截面的中心位置,卷筒5与输出轴同轴,围绕着输出轴的轴心转动,因此,大大缩减了卷筒5与其它工作部件之间的安装距离,节省了安装时所占用的空间,使整体安装结构变得紧凑。具体的,根据输出轴与卷筒5之间的传动方式,可以设置行星轮32为三个或三个以上,如图3所示,每个行星轮32可以平均分配到等大的从太阳轮31传递出的传动力,使整体的传动力被分散,行星轮32越多,传动力就越分散,每个行星轮32分到的传动力也就越小。这样可以减小行星轮32在运转过程中的磨损,从而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另外,支撑行星轮32的行星架33可以设置在内齿圈4的靠近减速器2的一侧,并可遮挡住内齿圈4的内圈范围。当行星架33设置成类似于盖状的结构,整体扣在内齿圈4的外部,将太阳轮31、行星轮32整体封闭在内齿圈4中,也就是封闭在卷筒5中,这样可以保证灰尘或杂质在工作过程中不会被卷入到卷筒5中,不会阻碍齿轮之间的正常运转,可以进一步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进一步,为了增大绳索的卷绕半径,如图2所示,可以设置卷筒5的外筒半径与内齿圈4的外圈半径相等。当外筒半径较大,长度小时,卷筒5的入绳角相对减小,卷到卷筒5上的绳索弯曲的曲率也相对较小,此种设计的好处是可以起到防止乱绳且保护绳索的作用,减小绳索的弯折程度,延长绳索的使用寿命。在卷绕绳索的过程中,为了阻挡绳索缠绕到内齿圈4上,如图2所示在卷筒5的靠近内齿圈4的一端上设有第一挡板51,当绳索缠绕接触到第一挡板51后就会折返向反方向继续缠绕,不会影响到内齿圈4的正常工作。另外,还需要在卷筒5的远离内齿圈4的一端上设有第二挡板52,这样,绳索在接触到第二挡板52后也会折返,向反方向继续缠绕,因此保证了绳索只在第一挡板51和第二挡板52之间缠绕,不会脱离卷筒5的缠绕范围。当然,为了使绳索在卷筒5上整齐卷绕,还可以在卷筒5的外筒壁上设有绳槽,绳槽可以使绳索按照规定的轨迹实现缠绕,例如,将绳槽设计为从卷筒5—端的外筒壁向另一端螺旋分布,此种设计保证绳索在卷绕过程中不会错位或交叉重叠,提高了缠绕的精确度。下面简单描述一下本技术提出的起重机起升机构的传动装置的工作过程。原动机I的转动提供了动力,原动机I将动力传递给减速器2,减速器2通过内部工作部件的传动,将动力从输出轴转动输出,带动输出轴上设置的太阳轮31转动,太阳轮31将动力传递给啮合的行星轮32,行星轮32通过外齿进一步将动力传递给内齿圈4,使内齿圈4被带动旋转。由于内齿圈4与卷筒5固定,因此卷筒5在内齿圈4的带动下一起转动,将绳索逐步卷绕到其外筒壁上。绳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起重机起升机构的传动装置,包括原动机(1)、减速器(2)和卷筒(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齿圈(4),所述内齿圈(4)固定在所述卷筒(5)的一端,并可带动所述卷筒(5)同步转动;太阳轮(31),所述太阳轮(31)设置在所述减速器(2)输出轴的端部;行星轮(32),所述行星轮(32)设置在所述太阳轮(31)与所述内齿圈(4)之间,并分别与所述太阳轮(31)和所述内齿圈(4)啮合;行星架(33),所述行星架(33)固定在所述减速器(2)上,连接并支撑所述行星轮(32)运转;所述原动机(1)驱动所述减速器(2)运转,所述减速器(2)将动力从所述输出轴转动输出,并带动所述太阳轮(31)转动,所述太阳轮(31)驱动所述行星轮(32)转动,通过所述行星轮(32)带动所述内齿圈(4)以及与内齿圈(4)固定的所述卷筒(5)同步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超,李坤,孙玉桥,陈志斌,苑喜斌,程爱国,乔伟力,
申请(专利权)人:秦皇岛天业通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