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状物的夹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5345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夹持机构整体构成为可自由开闭,即使对通常无法适用的大直径的形成有突缘的柱状物,也可以运用该夹持机构。在壳体内部设置转动基板,在该转动基板上设置三根铰支销,在这些铰支销上铰支状地支承副杠杆的后端,靠固定销分别铰支状地支承三根主杠杆的各后端,在这些主杠杆的各前端上转动自如地铰支状地支承前端夹持构件,把前述副杠杆的前端铰接连接于前述主杠杆的大致中间位置,在这样的柱状物的夹持机构中,其特征在于,避开固定销的安装位置而把壳体和转动基板一分为二,在壳体一侧分割端安装开闭轴销,在壳体另一侧分割端附近安装把一分为二的壳体整体地固定的锁定构件。(*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柱状物的夹持机构,更详细地说涉及该夹持机构本身可开闭自如的柱状物夹持机构,该柱状物的夹持机构能够适用于从大直径的柱状物到小直径的柱状物的宽范围,而且其夹持操作简单、可靠,同时还能可靠地进行定心,其夹持效果也万无一失。再者,本说明书中的所谓柱状物,包括像圆形管子的筒形体和圆形断面的实心棒体两种含义。可是,虽然在夹持机构中设置压紧柱状物、直接夹住柱状物的前端夹持构件,但是因为现有技术中无法确保加大该前端夹持构件伸缩时的行程幅度,故结果存在着其能够对应的柱状物的直径尺寸的范围变窄,而且夹持操作也很复杂,夹持效果也不强等问题。进而,历来,因为为了适应直径尺寸大的柱状物而预备多个能够分别对应的附件,通过选择安装最合适的附件来对应,故在附件的准备方面需要很多工作量。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本件申请人提出了专利公开2001-225214的柱状物的夹持机构。根据该专利公开2001-225214,则能够宽幅度地对应柱状物直径尺寸的大小,夹持操作和定心操作简单,而且提高了夹持效果。可是,在处理端部形成突缘的柱状物的场合,可以预想到因为该突缘卡挂于夹持机构的用于柱状物穿过的通孔,故无法和不带突缘的柱状物同样地运用夹持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柱状物的夹持机构,夹持机构整体构成为可自如地开闭,即使对于通常无法适用的形成有大直径的突缘的柱状物,也可以通过开闭该夹持机构而简单地运用该夹持机构。作为解决本专利技术课题的手段,首先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状物的夹持机构,是由具有能够穿过柱状物的通孔的一对框架板构成壳体,在该壳体内部具有能够穿过柱状物的通孔,并且配置能够沿圆周方向转动的转动基板,在把该转动基板的圆周方向三等分的位置上设置三根铰支销,靠这些铰支销铰支状地支承副杠杆的后端,在把前述一对框架板的圆周方向三等分的位置上,在各框架板上安装三根固定销,靠各固定销分别铰支状地支承三根主杠杆的各后端,在该主杠杆的各前端上转动自如地铰支状地支承能够整体联动地加压夹持柱状物的前端夹持构件,把前述副杠杆的前端铰接连接于前述主杠杆的大致中间位置,其特征在于,避开固定销的安装位置而把壳体和转动基板一分为二,在壳体一侧分割端安装开闭轴销,在壳体另一侧分割端附近安装把一分为二的壳体整体地固定的锁定构件。此外,权利要求2所述的柱状物的夹持机构是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状物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以双支承的支承状态来铰支状地支承前端夹持构件。进而,权利要求3所述的柱状物的夹持机构是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柱状物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前端夹持构件由用挠性材料制成的一对滚轮,和设定成刃部位于从该滚轮的外表面稍微退缩的位置上的圆盘形切刀来构成。其次,权利要求4所述的柱状物的夹持机构是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柱状物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壳体上部设置使转动基板转动的操作手轮,在壳体下部安装使转动基板恢复原状的棘轮机构部。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状物的夹持机构,采用有机的连杆机构制成能够确保加大前端夹持构件伸缩时的行程幅度,柱状物的夹持操作和定心操作也变得简单,进而夹持效果也可以提高,这样的夹持机构具有如下特征,即,即使在柱状物带有突缘的场合,也可以通过打开壳体和转动基板而确保宽阔的开口部,可以使该柱状物从该开口部可靠地出入于夹持机构。暂时打开的开口部在引入柱状物并再次关闭后,可以靠锁定构件保持锁定而不会意外打开。进而,权利要求2所述的柱状物的夹持机构由于其前端夹持构件以具有稳定性的双支承的支承状态铰支状地支承着,所以与现有技术的单支承状态的前端夹持构件相比较,它与柱状物的接触状态稳定,接触压力提高,结果夹持效果也具有万无一失的特征。此外,权利要求3所述的柱状物的夹持机构,在柱状物(被加工体)为管子的场合,具有可作为切管机来利用的特征。其次,权利要求4所述的柱状物的夹持机构,由于在壳体上部设置有使转动基板转动的操作把手,在壳体下部安装棘轮机构部,所以靠操作手轮简单地进行转动基板的转动,靠棘轮机构部简单地进行转动基板的恢复原状,因此具有夹持机构的使用变得容易之特征。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夹持机构的打开壳体状态的主视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夹持机构的转动基板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夹持机构关闭壳体状态的内部机构的纵剖后视图(大直径的柱状物的夹持状态)。图5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夹持机构关闭壳体状态的内部机构的纵剖后视图(小直径的柱状物的夹持状态)。图6是图4中的A-A线剖视图。图7是图4中的B-B线剖视图。图8是图4中的C-C线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虽然下面详细描述了本专利技术柱状物的夹持机构的一个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此。首先,基于附图说明图1至图8来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是夹持机构关闭壳体的状态的主视透视图,图2是夹持机构打开壳体的状态的主视透视图,图3是转动基板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关闭壳体状态的内部机构的纵剖后视图(大直径的柱状物的夹持状态),图5是表示关闭壳体状态的内部机构的纵剖后视图(小直径的柱状物的夹持状态),图6是图4中的A-A线剖视图,图7是图4中的B-B线剖视图,图8是图4中的C-C线剖视图。本专利技术把一对框架板1a、1b平行状地排列,在这些框架板1a、1b之间架设外周框架2使之整体一体化而构成壳体3,在框架板1a、1b的大致中央附近贯穿设置使柱状物4穿过用的通孔5a、5b。框架板1a、1b的形状和通孔5a、5b的形状虽然一般来说最好是如图所示的圆盘状,但是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此外,柱状物4虽然通常为筒状或实心棒状的圆形断面的细长物,但是,无用赘述,即使是圆形以外的断面为多边形等细长物也是可以适用的。其次,在前述壳体3内,能够在壳体3内转动地设置着转动基板6。在该转动基板6上也形成能够穿过柱状物4的通孔6a。转动基板6的转动操作可以靠适当的机构来进行,例如在壳体3的上部安装操作手轮7,在该操作手轮7的手轮轴7a上安装齿轮8,使该齿轮8与转动基板6的周壁外螺纹6b啮合,通过操作手轮7的转动操作,经由手轮轴7a和齿轮8,使周壁外螺纹6b转动,结果使转动基板6转动。转动基板6的转动幅度(转动角)虽然可以自由地设计,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通过调整操作手轮7的转动角使其转动角度被限制。作为使转动基板6转动的方法,除上述形态之外,还有利用齿轮齿条机构的方法、利用蜗轮的方法等,在用这些方法的场合,因为不发生操作手轮7的反向转动,故操作手轮具有不会违背意图而逆转的特征。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因为在壳体3的下部附近安装棘轮机构部,故使转动基板6在转动一定角度的状态被保持,一解除该棘轮机构部的棘爪16与转动基板6的棘轮齿部6c的止动状态,转动基板6就靠复位弹簧17的作用一下子恢复到开始转动前的状态。再者,标号18是把棘爪16压靠于棘轮齿部6c用的压靠弹簧。在此说明夹持机构的基本构成,在转动基板6上,在把圆周方向三等分的位置上设置三根铰支销9a、9b、9c,靠这些铰支销9a、9b、9c铰支状地支承副杠杆10a、10b、10c的后端。为了在转动基板6上可能范围内的内侧位置上形成这些铰支销9a、9b、9c的形成位置,在图3的实施例中,在转动基板6的内侧部上形成突出鼓起部15a、15b、15c。借此,突出鼓起部15a、15b、15c以外的转动基板6的内侧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柱状物的夹持机构,是由具有能够穿过柱状物的通孔的一对框架板构成壳体,在该壳体内部具有能够穿过柱状物的通孔,并且配置能够沿圆周方向转动的转动基板,在把该转动基板的圆周方向三等分的位置上设置三根铰支销,靠这些铰支销铰支状地支承副杠杆的后端,在把前述一对框架板的圆周方向三等分的位置上,在各框架板上安装三根固定销,靠各固定销分别铰支状地支承三根主杠杆的各后端,在该主杠杆的各前端上转动自如地铰支状地支承能够整体联动地加压夹持柱状物的前端夹持构件,把前述副杠杆的前端铰接连接于前述主杠杆的大致中间位置,其特征在于:避开固定销的安装位置而把壳体和转动基板一分为二,在壳体一侧分割端安装开闭轴销,在壳体另一侧分割端附近安装把一分为二的壳体整体地固定的锁定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秀男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北海制作所铃木秀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