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套筒(10)包括与基部(12)的轴线方向一端相邻的棒料支承部(14)。棒料支承部(14)包括与基部(12)连接成一体的能径向弹性变形的外筒部分(16)、设置在外筒部分(16)的内侧的由硬质材料形成的、同时相互协作而形成筒状的棒料支承面(18)的多个内筒构件(20)、把这些内筒片构件(20)弹性地保持在形成棒料支承面(18)的位置上的弹性构件(22)。弹性构件(20)包括介于相邻的内筒片构件(20)之间相互弹性地连接这些内筒片构件(20)的弹性连接要素(34)、介于外筒部分(16)与各内筒片构件(20)之间并从外侧弹性地支承这些内筒片构件(20)的弹性中间筒(36)。弹性连接要素(34)可以由液状垫圈形成。(*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把车削加工中的棒料支承在其被加工部位附近的导向套筒。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备有那样的导向套筒的自动车床。
技术介绍
在NC车床等能实施各种自动车削加工的机床(在本说明书中统称自动车床)中,备有在工具的加工作业位置的附近被设置在机台上的、在其顶端的加工部位附近支承被把持在主轴上的棒状的被加工原材料(以下称为棒料)的作为辅助支承装置的导向套筒的自动车床已被众所周知。导向套筒具有能向径向弹性变形的中空筒状的棒料支承部,在该棒料支承部上支承车削加工中的棒料,使之在其加工部位上不产生震动,可以高精度地加工成形产品。以前,在自动车床中,能适当地选择并使用相对于车削加工中高速旋转的棒料被固定地配置的固定型的导向套筒和与棒料一起高速旋转的旋转型的导向套筒。另外,在原有的自动车床中,为了把成为制品的棒料顶端的加工长度部分进给到加工作业位置,以及为了在加工途中把工具刀尖配置在那样的加工长度部分的长度方向所希望的位置上,具有使把持着棒料的主轴向轴线方向移动的构成的自动车床是众所周知的。在该自动车床中,导向套筒被要求,无论在固定型及旋转型的哪一种形式中,在用棒料支承部定心支承(即,使棒料轴线与旋转轴线重合地支承)棒料的状态下,可以向轴线方向正确导向并支承由主轴的轴线方向移动进给的棒料。因此,在以前,在加工作业开始前,把加工对象棒料(圆棒、方棒)插入导向套筒中,使棒料支承部进行弹性变形,通过使其内径尺寸与棒料外径尺寸一致地进行微调整,可以完成棒料的定心支承和轴线方向导向支承这两个支承。在这种导向套筒中,把棒料支承部做成外筒和内筒的二层构造,根据加工对象棒料的外径尺寸的变更和棒料支承部的内周面(即棒料支承面)的损耗程度,可以适当地交换内筒的导向套筒已被提出。该导向套筒通过在搭载在自动车床上的状态下根据需要只更换内筒,可以支承具有多种外径尺寸的不同种的棒料(圆棒料、方棒料),还可以迅速处理由棒料支承面的损耗引起的加工精度的降低。再有,如果用自润滑性优良的材料制作内筒,则实际上可以排除内筒的棒料支承面与加工对象棒料的外周面的间隙,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在棒料向轴线方向进给时与内筒的摩擦所产生的棒料外周面的损伤,可以制造高品质的产品。在具有上述二层构造的棒料支承部的原有的导向套筒中,专门在外筒上形成一般的(开缝构造),而对内筒赋予能扩大、缩小其自身的直径尺寸的所希望的弹性,从而使之可以进行使棒料支承部的内经尺寸与加工对象棒料的外径尺寸一致的微调整。具有这样弹性的内筒,特别在用比较柔软的物质构成其材料自身的场合,在棒料的轴线方向进给时有由于与棒料的摩擦而在棒料支承面上产生损耗的危险。特别是在作为加工对象棒料直接使用拉拔加工为规定直径的「拉拔料」的场合,容易产生起因于拉拔材外型尺寸精度低和表面粗糙的内筒的损耗,其结果,担心会增加内筒的更换频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在设置于自动车床上的导向套筒中具有可以迅速应对加工对象棒料的外径尺寸的变更和棒料支承面的磨耗的多层构造的棒料支承部,并且可以显著提高棒料支承面的耐磨性的导向套筒。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具有那样的导向套筒的高性能的自动车床。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向套筒,具备中空筒状的基部、与该基部的轴线方向一端相邻设置的中空筒状的棒料支承部,其特征在于,上述棒料支承部具备与上述基部连结成一体的外筒部分;设置在上述外筒部分的内侧的、分别由硬质材料形成的、通过相互协作而形成筒状的棒料支承面的多个内筒片构件;把上述多个内筒片构件弹性地保持在用上述外筒部分的内侧形成上述棒料支承面的位置上的弹性构件。在优选的例子中,弹性构件具有介于相邻的上述内筒片构件之间而相互弹性地连结这些内筒片构件的弹性连结要素。在该构成中,弹性连结要素由液状垫圈形成。在另一个优选的例子中,弹性构件具有介于上述外筒部分与上述多个内筒片构件的各个之间而从外侧弹性地支承这些内筒片构件的弹性中间筒。在该构成中,弹性中间筒在上述外筒部分与上述多个内筒片构件之间被压缩并由可弹性变形的软质材料形成。在另一个理想的例子中,弹性构件卡合在上述多个内筒片构件上并从内侧弹性地支承这些内筒片构件。这时,弹性支承要素由向径向外方弹性地弹压上述多个内筒片构件的弹簧形成。多个内筒片构件的每个,其至少形成上述棒料支承面的部分由陶瓷制作是有利的。上述导向套筒可以构成为,棒料支承部的外筒部分可以向径向弹性变形,伴随该外筒部分的弹性变形,上述多个内筒片构件形成的上述棒料支承面的内径尺寸发生变化。再有,根据本专利技术,能提供把具有上述各种特征的导向套筒设置在棒料的加工作业位置附近而成的自动车床。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的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与附图相关联的以下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会更明了。在该附图中,图1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的导向套筒的图,是沿图1B的线I-I的剖面图,图1B是图1A的导向套筒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2A是表示图1A的导向套筒中的基部及外筒部分的图,是沿图2B的线II-II的剖面图,图2B是图2A的基部及外筒部分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3A是表示图1A的导向套筒中的内筒构造的图,是沿图3B的线III-III的剖面图,图3B是图3A的内筒构造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4A是表示图1的导向套筒中的弹性中间筒的图,是沿图4B的线IV-IV的剖面图,图4B是图4A的弹性中间筒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5是表示搭载了图1的导向套筒的自动车床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6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的导向套筒的图,是沿图6B的线VI-VI的剖面图,图6B是图6A的导向套筒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7是表示图6A的导向套筒中的基部及外筒部分的图,是沿图7B的线VII-VII的剖面图,图7B是图7A的基部及外筒部分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8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例的导向套筒的图,是沿图8B的线VIII-VIII的剖面图,图8B是图8A的导向套筒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9A是表示图8A的导向套筒中的多个内筒片构件的图,是沿图9B的线IX-IX的剖面图,图9B是图9A的多个内筒片构件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10是图8A的导向套筒中的弹性支承要素的正视图,图11A是表示图8A的导向套筒中的基部及外筒部分的图,是沿图11B的线XIA-XIA的剖面图,图11B是沿图11A的基部及外筒部分的线XIB-XIB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附图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构成元件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参照附图,图1A及图1B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的导向套筒10。在自动车床中,作为把被把持的棒料在其顶端的被加工部位的附近支承在主轴上的中空筒状的辅助支承装置,在由工具进行加工作业的位置的附近被设置在车床机台上。第1实施例的导向套筒10可以适用于旋转型导向套筒及固型导向套筒的任何一种导向套筒。导向套筒10包括中空筒状的基部12、与基部12的轴线方向一端相邻地设置的,能向轴线方向进给用自动车床加工的棒料的定心支承的中空筒状的棒料支承部14。基部12在远离棒料支承部14的轴线方向后端(图中是左端)侧具有导入在自动车床机台上从主轴送出的棒料的开口端面12a,形成与开口端面12a邻接的非接触地收容棒料的圆筒状的内周面12b和其相反侧的外周面的阳螺纹部12c。棒料支承部14被做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向套筒,包括中空筒状的基部、与该基部的轴线方向一端相邻地设置的中空筒状的棒料支承部,其特征在于,上述棒料支承部包括:与上述基部连结成一体的外筒部分;设置在上述外筒部分的内侧的、分别由硬质材料形成并且通过相互协作 而形成筒状的棒料支承面的多个内筒片构件;把上述多个内筒片构件在上述外筒部分的内侧弹性地保持于形成上述棒料支承面的位置的弹性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谷川重雄,野岛由洋,
申请(专利权)人:西铁城时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