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接线盒,所述接线盒包括:盒体组件,所述盒体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分离设置的盒体,每个盒体设置有收容槽;盖体,数量与所述盒体一致,分别覆盖于相应盒体上方;导电端子组,收容于所述盒体的收容空间内,至少包括位于所述收容空间两侧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设置于同一条直线;所述相邻盒体之间通过导线实现串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多个分离设置的盒体,提高安全系数、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了供电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接线盒,尤其涉及一种盒体分离式设置的接线盒以及应用该接线盒的太阳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太阳能电池组件接线盒是介于太阳能电池组件构成的太阳能电池方阵和太阳能充电控制装置之间的连接器,是一门集电气设计、机械设计与材料科学相结合的跨领域的综合性设计。太阳能电池组件接线盒在太阳能组件的组成中非常重要,主要作用是将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力与外部线路连接。接线盒通过硅胶与组件的背板粘在一起,组件内的引出线通过接线盒内的内部线路连接在一起,内部线路与外部线缆连接在一起,使组件与外部线缆导通。但是接线盒应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时,一般将接线盒设置为狭长型,在两·端延伸出正负极电缆,放置于太阳电池板的侧面,现有技术中,前述接线盒数量一般设置为一个,而单个接线盒对太阳电池系统的保护效果较弱,同时接线盒通过线缆与其余太阳电池板上接线盒,由于线缆的成本较高并且在电流传输过程中对功率损耗较大。因此,如何提高太阳电池组件的安全系数,如何降低制造成本并且提高供电效率是目前行业内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够安全系数高、成本低、供电效率高的接线盒。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盒包括盒体组件,所述盒体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分离设置的盒体,每个盒体设置有收容槽;盖体,数量与所述盒体一致,分别覆盖于相应盒体上方;导电端子组,收容于所述盒体的收容空间内,至少包括位于所述收容空间两侧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设置于同一条直线;所述相邻盒体之间通过导线实现串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盒体为同一个模具制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同一盒体的相邻的导电端子之间电性连接有二极管。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同一盒体内的相邻的导电端子之间电性连接有金属连接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相邻盒体的相邻导电端子之间通过导线串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盒体组件包括第一盒体与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与第二盒体分别连接有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盒体包括中间盒体,所述中间盒体设置于第一、第二盒体之间,所述中间盒体不设有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并通过导线与相邻盒体之间实现串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盒体两侧设置有固定部,所述相邻盒体由所述固定部连接形成整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盒体为细长状长方体形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太阳电池组件,其包括有太阳电池板与接线盒,所述接线盒相同直线分布并设置于太阳电池板的边沿侧面,所述接线盒包括前述
技术实现思路
中所述任意一项的连接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多个分离设置的盒体,提高安全系数、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了供电效率。 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接线盒的结构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接线盒进行详细的描述。接线盒在太阳电池组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将太阳电池产生的电方便的传输到外部电路中去,同时它也是太阳电池组件的“保镖”。接线盒是集电气设计、机械设计与材料科学相结合的跨领域的综合性设计;接线盒充当“保镖”时,它利用晶体管自身的性能使得太阳电池组件在遮光、电流失配等其他不利因素发生时,还能保持其能工作,适当降低损失。本专利技术中接线盒有至少两个盒体组成,由于本专利技术中的接线盒是针对应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时的接线盒,常见的应用于光伏幕墙等光伏系统,此种接线盒需要设置为狭长型,在两端延伸出正负极电缆,放置于太阳电池板的侧面,以满足生产安装的需求。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接线盒,所述接线盒包括盒体组件,所述盒体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分离设置的盒体,所述盒体设置有收容槽;盖体,数量与所述盒体一致,分别覆盖于相应盒体上方,而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优选的,将接线盒中盒体的数量限制为3个,即包含有第一盒体10、第二盒体30以及中间盒体20,其分别对应有盖体11、21、31。其中第一盒体10与第二盒体30分别连接有正极线缆12与负极线缆32,中间盒体20设置于第一盒体10与第二盒体30之间,并通过导线串联相邻盒体,所述正、负极线缆12、32用以不同太阳电池板之间组合以形成太阳电池方阵。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优选的,采用相同模具生产所有盒体,并且为配合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所述接线盒的盒体都需要设置为狭长型,放置于太阳电池板的侧面,以满足生产安装的需求。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盒体10、20、30为采用相同的模具制成,其都设置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内设置有导电端子组,所述导电端子组收容于所述盒体的收容空间内,并且所述导电端子组中导电端子沿一条直线设置。而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盒体10中,优选的,将端子的数目限定为两个,即只包含有第一导电端子13与第二导电端子15,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3与第二导电端子15沿一条直线设置,并且在所述第一、二导电端子之间串联二极管14,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优选的,将二极管14设置为一个,亦可实现单向导通效果,并且第一导电端子13连接有正极线缆12,所述第一盒体10还设置有第一开口 16。与第一盒体10相对应的第二盒体30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包含有第一导电端子33与第二导电端子35,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3与第二导电端子35沿一条直线设置,并且在所述第一、二导电端子33、35之间串联二极管34,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优选的,将二极管34设置为一个,亦可实现单向导通效果,并且第二导电端子35连接有负极线缆32,所述第二盒体10还设置有第二开口 36。对于中间盒体20,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23与第二导电端子25,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3与第二导电端子25沿一条直线设置,并且在所述第一、二导电端子23、25之间串联二极管24,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优选的,将二极管24设置为一个,亦可实现单向导通效果,所述中间盒体20还设置有第三开口 261、第四开口 262,并且中间盒体20并不连接正、 负极线缆,只通过导线(未图示)与第一盒体10、第二盒体30相连接。参图I所示,所述盒体组件中相邻盒体通过导线实现串联,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优选的,采用导线(未图示)连接所述第一盒体10、中间盒体20与第二盒体30之间的相邻导电端子,所述相邻导电端子为两个相邻盒体之间距离最近的导电端子,即采用导线(未图示)通过第一开口 16以及第三开口 262串联第一盒体10中的第二导电端子15以及中间盒体20中的第一导电端子23,同时采用导线(未图示)第二开口 36以及第四开口 262串联第二盒体30中的第一导电端子33以及中间盒体20中的第二导电端子25,由于各个盒体中的两个导电端子采用二极管相互串联,则所述接线盒的正极线缆12与负极线缆22之间也实现单向贯通,即分离式的盒体设置方式也可以起到单个盒体效果,同时,由于多个盒体的设置并且采用导线部分替代原有线缆,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线缆的使用率,由于线缆的成本较高并且在传输过程中对功率的损耗较大,故采用导线替代线缆可以很好的控制成本并降低功率损耗提高供电效率,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制盒体的数目,从而增强了所述接线盒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盒体组件中,中间盒体20的数量可根据具体的安装环境,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盒包括:盒体组件,所述盒体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分离设置的盒体,所述盒体设置有收容槽;盖体,数量与所述盒体一致,分别覆盖于相应盒体上方;导电端子组,收容于所述盒体的收容空间内,至少包括位于所述收容空间两侧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设置于同一条直线;所述相邻盒体之间通过导线实现串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正刚,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快可光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