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窗机的室外侧风循环结构,包括轴流风扇、带动风扇转动的风扇电机和导风罩,所述的轴流风扇和导风罩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前方,轴流风扇将外部的空气引入并经由导风罩将其引导到室外热交换器上,所述的轴流风扇与所述的导风罩相间隔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轴流风扇设置在导风罩的外侧,即导风罩不再位于风扇周围,而是位于轴流风扇出风一侧并与其间隔一小段距离,相当于增大了导风罩的长度,可以提高其导风效果,使得风到达换热器表面的速度更加均匀,提高换热器表面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窗式空调的整机能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窗式空调结构,尤其是一种窗式空调的室外侧风循环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来讲,空调是设置在办公室或家庭等室内空间的墙壁上,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的制冷/制热家用电器。空调由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室内热交换器构成制冷/制热循环。空调由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和设置在建筑物内部的室内机构成。室外机上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与压缩机,室内机上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空调机的种类大致分为室外机与室内相互分离的分体式空调和室外机与室内机形成一个整体的窗式空调。中国专利200410028040. 3公开了一种采用轴流风扇系统的空调室内机,为解决现有空调室内机因采用贯流风扇系统或离心风扇系统所存在的结构复杂、换热效率低等问题,其空调室内机的风扇系统采用轴流风扇系统,包括轴流风扇和用于驱动所述轴流风扇的电机;所述轴流风扇和箱内的导风装置可使由外部被引入到所述箱体内的风按正交方向通过所述换热器所在的平面或曲面以进行热交换,然后被送出到外部。根据换热器与轴流风扇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吸风式换热、吹风式换热、吸风-吹风结合式换热。中国专利200510014807. I公开了一种一体型空调器轴流风扇导风罩排风结构,它包括带动风扇转动的风扇电机;一端固定轴流风扇,中间贯通形成在风扇电机中心部位的风扇电机轴;设置在轴流风扇后端的室外热交换器;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前方,把外部引入的空气均匀的引导到室外热交换器上的轴流风扇导风罩;轴流风扇导风罩的侧槽外壁上形成有排风口。这样形成排风口的轴流风扇导风罩,当轴流风扇把外部引入的空气吹向室外热交换器时,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侧面也可顺畅的排出,使室外热交换器温度降低,从而使室外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大大提高。图I为现有技术的轴流风扇与导风罩的结构斜视图;图2为现有技术轴流风扇与导风罩结构俯视图;图3为图2所示A-A线截面视图。如图I-图3所示,现有的风扇I的扇叶2顶部P点深入到导风罩3内,窗机室外机的导风罩将轴流风扇的外部包围,影响了风扇的性能,且在安装时为预防干涉,风扇与导风罩之间的间隙必须保持的比较大,因而造成比较大的气流损失和气动噪音。同时,轴流风扇与导风罩及换热器干涉也会产生较大的气动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便捷且有效提高风扇性能、有效降低噪音的窗机室外侧风循环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窗机的室外侧风循环结构,包括轴流风扇、带动风扇转动的风扇电机和导风罩,所述的轴流风扇和导风罩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前方,轴流风扇将外部的空气引入并经由导风罩将其引导到室外热交换器上,所述的轴流风扇与所述的导风罩相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的轴流风扇扇叶的最前点构成的平面与所述的导风罩小直径端面之间的间距在O. 1-lcm,此距离对于不同直径的轴流风扇各有不同,一般扇叶越大该距离越大。优选地,所述的轴流风扇的直径比导风罩的小直径端直径大,优选地大O. 5-2cm,增大轴流风扇直径在不增大窗体外部体积的情况下能提高风扇性能。本专利技术将轴流风扇设置在导风罩的外侧,即导风罩不再位于风扇周围,而是位于轴流风扇出风一侧并与其间隔一小段距离,相当于增大了导风罩的长度,可以提高其导风效果,使得风到达换热器表面的速度更加均匀,提高换热器表面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窗式空调的整机能效。同时,因为轴流风扇移到导风罩之外,增加了风扇与换热器的间距,减小轴流风扇直接吹出的风与换热器之间的气动干涉,从而可进一步减小气动噪音。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的轴流风扇与导风罩的结构斜视图;图2为现有技术轴流风扇与导风罩结构俯视图;图3为图2所示A-A线截面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轴流风扇与导风罩的结构斜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轴流风扇与导风罩结构俯视图;图6为图5所示A-A线截面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4-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窗机的室外侧风循环结构包括轴流风扇20、带动风扇转动的风扇电机10、一端固定轴流风扇,中间贯通形成在风扇电机中心部位的风扇电机轴和导风罩30,所述的轴流风扇20和导风罩30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前方,轴流风扇20将外部的空气引入并经由导风罩30将其引导到室外热交换器上。所述的导风罩30呈喇叭口形,小直径一端与轴流风扇20相对应,为匹配其他部件的安装并节约空调内部体积,所述的导风罩在形状上做出些适应性的改变,这在现有技术中已有所披露,在此不再赘述。为提高风扇性能,本专利技术的轴流风扇20与所述的导风罩30的小直径端31相间隔设置,具体地说,所述的轴流风扇的扇叶的最前点构成的平面与所述的导风罩小直径端面之间保留有预定的间距,其间距在O. 1-lcm,优选地在O. 2-0. 8cm,对于一般窗机的风扇大小,并考虑到安装精度,该距离以O. 5cm最佳。将轴流风扇设置在导风罩的外侧,即导风罩不再位于风扇周围,而是位于轴流风扇出风一侧并与其间隔一小段距离,此可以提高室外机出风性能,同时可以有效避免其与导风罩之间干涉产生的轴流风扇叶顶涡分离而产生的气动噪声。而且,因为轴流风扇和导风罩之间为相间隔安装,降低安装难度,减少工程不良。将轴流风扇设置在导风罩外侧,轴流风扇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导风罩对其大小的限制,优选地,轴流风扇的直径比导风罩的小直径端直径大,一般以其达O. 5-2cm,较佳地为Icm,而在轴流风扇设置在导风罩内部时其比小直径端直径小,增大轴流风扇的直径,可以更加充分利用空间而提高风扇能力。轴流风扇在转动时,较大的扇叶提供更大的风量,使导风罩内呈一个较高气压的全高压状态,高压空气经过导风罩整流后流向换热器,因为轴流风扇移到导风罩之外,相当于增大了导风罩的长度,可以提高其导风效果,使得风到达换热器表面的速度更加均匀,提高换热器表面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窗式空调的整机能效。同时,因为轴流 风扇移到导风罩之外,增加了风扇与换热器的间距,减小轴流风扇直接吹出的风与换热器之间的气动干涉,从而可进一步减小气动噪音。当然,在本专利技术的基础之上在配以其他打水结构,如雾化打水机构或者单独的打水风扇,更能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由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窗机的室外侧风循环结构,包括轴流风扇、带动风扇转动的风扇电机和导风罩,所述的轴流风扇和导风罩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前方,轴流风扇将外部的空气引入并经由导风罩将其引导到室外热交换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流风扇与所述的导风罩相间隔设置。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窗机的室外侧风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流风扇扇叶的最前点构成的平面与所述的导风罩小直径端面之间的间距在O. I-Icm0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机的室外侧风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流风扇扇叶的最前点构成的平面与所述的导风罩小直径端面之间的间距在O. 2-0. Scm0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窗机的室外侧风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流风扇的直径比导风罩的小直径端直径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机的室外侧风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流风扇的直径比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窗机的室外侧风循环结构,包括轴流风扇、带动风扇转动的风扇电机和导风罩,所述的轴流风扇和导风罩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前方,轴流风扇将外部的空气引入并经由导风罩将其引导到室外热交换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流风扇与所述的导风罩相间隔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龙,杨志琴,高剑,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