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立体绿化和室内空气污染物治理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室内除污的植物墙。
技术介绍
植物墙可以美化室内环境、净化空气、美化墙面,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类生态建筑装饰中,通常由支架、植物种植模块和灌溉系统构成。公开号为CN101158183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室内植物墙”,其灌溉装置为简单的集水器,对独立的花盆单独灌溉,安装和管理都不方便。公告号为CN201518609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绿化植物幕墙”,其灌溉系统为·在支撑架下方设置的水槽,水槽内铺有土壤,植物种植在水槽的土壤中。该系统能对整个植物墙进行统一灌溉,但由于植物只种植在水槽中,因此只适合种植攀爬类植物,植物墙的应用受到局限。公告号为CN102550317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植物装饰墙”,其在墙体上不同高度处布置若干层首尾相连的水槽,循环水通过水泵从最底下水槽泵到最顶部水槽,然后通过各层水槽最后回流进最底层水槽。该灌溉系统适用于整个墙面布置各种类型植物,而且循环水的利用大大节约了水资源,但在整个墙面大量设置水槽严重影响了美观。公告号为CN202340515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 “一种植物墙”,其灌溉系统包括滴灌管道、滴头和滴箭,并且灌溉系统设置于安装架背面。该灌溉系统利用循环水灌溉整个墙面所有植物,并且植物墙前面看不到水管,美观效果好,但该灌溉系统未设置水净化装置,长期应用循环水易出现污浊、变色、出现异味现象。因此,植物墙的设计不仅需要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还应当通过设计实现更多的健康功能,使得室内植物墙更好的发挥其美观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室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室内除污植物墙,包括安装在立体支撑框架(1)上的植物模块(2),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支撑框架(1)上还安装有循环过滤供水系统、加湿系统、通风系统和补光系统;所述循环过滤供水系统包括水槽(3)、水泵(4)、供水管道(5)、滴灌管(6)、过滤器(7)和水位控制器(8);水槽(3)设于立体支撑框架(1)底部,与上方的植物模块(2)相对应,水泵(4)和过滤器(7)横置于水槽(3)内,水泵(4)的进水口由水管与过滤器(7)连接,水泵(4)的出水口与供水管道(5)连接,供水管道(5)向上与水平设于植物模块(2)顶部的滴灌管(6)连接,滴灌管(6)上分布有与植物模块(2)对应的滴灌口,水位控制器(8)设于水槽(3)上部;所述加湿系统由设于水槽(3)内部的雾化器(9)构成;所述通风系统由竖向排布于立体支撑框架(1)一侧的风扇(10)构成,风扇的出风口朝向植物模块(2);所述补光系统由补光灯(11)和供电轨道(12)构成,补光灯(11)支设于立体支撑框架(1)顶部,补光灯的电源线与自动控制器(13)连接,电源线设于供电轨道(12)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室内除污植物墙,包括安装在立体支撑框架(I)上的植物模块(2),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支撑框架(I)上还安装有循环过滤供水系统、加湿系统、通风系统和补光系统; 所述循环过滤供水系统包括水槽(3)、水泵(4)、供水管道(5)、滴灌管(6)、过滤器(7)和水位控制器(8);水槽(3)设于立体支撑框架(I)底部,与上方的植物模块(2)相对应,水泵(4)和过滤器(7)横置于水槽(3)内,水泵(4)的进水口由水管与过滤器(7)连接,水泵(4)的出水口与供水管道(5)连接,供水管道(5)向上与水平设于植物模块(2)顶部的滴灌管(6)连接,滴灌管(6)上分布有与植物模块(2 )对应的滴灌口,水位控制器(8)设于水槽(3)上部; 所述加湿系统由设于水槽(3)内部的雾化器(9)构成; 所述通风系统由竖向排布于立体支撑框架(I) 一侧的风扇(10)构成,风扇的出风口朝向植物模块(2); 所述补光系统由补光灯(11)和供电轨道(12)构成,补光灯(11)支设于立体支撑框架(I)顶部,补光灯的电源线与自动控制器(13)连接,电源线设于供电轨道(12)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功能室内除污植物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支撑框架(I)上还安装有自动控制器(13 ),水泵(4)、雾化器(9 )和风扇(10 )的电源线路均与自动控制器(13)连接,电源线路均安置于固定在立体支撑框架(I)上的防水隔离排线带(14)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室内除污植物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支撑框架(I)底部安装有轮子。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功能室内除污植物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模块(2)整体由植物模块单元顺序排列或拼装形成;植物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中南,王珂,张涛,吴文伶,张起维,李艳稳,霍亮,王宝华,戢文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建柏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