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连接器的接脚结构,连接器插接于电路板上,电路板的表面设有复数固定孔,连接器具有分别插入固定孔的复数接脚,每一接脚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相反的一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成形有复数凸部,第二表面具有复数凹部,不仅能够增加接脚本身与焊料的结合力,也增加其强度而减少断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的接脚结构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的接脚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已经研发出许多不同形式的连接器以产生电性连接。这类的连接器大部分是固定在一电路板上并与电路板产生电性连接,以便从电路板获得所需要的电力与电气信号。为了使连接器能够固定在电路板上,连接器的金属屏蔽外壳的下缘凸出有复数接脚,这些接脚是用以分别插入电路板上的固定孔内,最后将焊料填满于固定孔内,使接脚焊接于固定孔内,而将连接器固定于电路板上。然而,实际上,由于接脚的表面为平滑表面,所以与焊料之间的结合力不足,因此经常发生接脚从焊料中滑脱而与固定孔分离现象。因此,在现有技术中,有设计出在接脚的一侧表面设有连续起伏状的纹路,提高接脚的表面积以及增加焊接时焊料的附着量。当接脚与电路板焊接后,可使焊料堆积于连续起伏的纹路内并增加二者之间的结合力。然而,实际上,单单在接脚的一侧表面上形成纹路所能增加的结合力有限,因为另一侧表面仍为平滑表面,反而导致接脚二侧的结合力不均匀。另一方面,由于连接器的日益小型化,所以接脚的尺寸势必也跟着缩小,导致接脚强度跟着减少,因此经常会发生接脚断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的接脚结构,不仅能够增加接脚本身与焊料的结合力,也增加其强度而减少断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的接脚结构,该连接器插接于一电路板上,该电路板的表面设有多个固定孔,该连接器具有分别插入该固定孔的多个接脚; 其中,每一该接脚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反的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成形有多个凸部,该第二表面具有多个凹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根据本技术,由于每一接脚具有的第一表面成形有多个凸部,且与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上具有多个凹部;换句话说,接脚的二个相反表面上分别设有凸部与凹部, 因此当接脚插入电路板的固定孔内并且填入焊料时,接脚二表面上所形成的凸部与凹部会增加接脚的二表面与焊料之间的结合力,而不容易发生接脚从焊料或固定孔中滑脱的现象。另一方面,接脚的二个相反表面上分别设有凸部与凹部,而形成凸部与凹部最常用且最经济的方式就是利用冲压制程。因此,在接脚的二表面上分别冲压出凸部与凹部,会在接脚的二表面上产生预应力,因此能增强接脚的强度而减少接脚断裂的情形。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I的部位A的放大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连接器插接于电路板上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接脚焊接于电路板的固定孔内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接脚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6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接脚焊接于电路板的固定孔内的示意图。图中10-连接器; 11-屏蔽外壳;12-接脚; 121-第一表面;1211-凸部; 1212-辅助凹部;122-第二表面;1221-凹部;1222-辅助凸部;123_强化肋; 20-电路板; 21-固定孔;30-焊料。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首先,如图I 图4所示的本技术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的接脚结构,如图I所示,连接器10具有一金属屏蔽外壳11,在金属屏蔽外壳11的下缘凸伸出复数接脚12,在图 I的实施例中,金属屏蔽外壳11的下缘的左右二侧分别设有一对接脚12。如图3所示,这些接脚12是用以分别插入一电路板20的对应固定孔21内,以便将连接器10装设于电路板20上。下面将继续说明本技术的接脚12的结构。如图2的局部放大图所示,接脚12 具有一第一表面121及与第一表面121相反的第二表面122,更明确地说,第一表面121为接脚12的内侧表面,而第二表面122为接脚12的外侧表面。如图4所示,接脚12的第一表面121上成形有多个凸部1211,这些凸部1211是以单排方式间隔配置并平行于固定孔 21的轴线。另外,接脚12的第二表面122上成形有多个凹部1221,这些凹部1221是也是以单排方式间隔配置并平行于固定孔21的轴线。因此,从图4可以清楚看出,当接脚12插入电路板20的固定孔21内并将焊料30填满于固定孔21内时,在接脚12的第一表面121 上,焊料30会进入相邻二凸部1211之间的空隙内;而在接脚12的第二表面122内,焊料30 会进入每一凹部1221内,如此一来,焊料30会牢牢咬合在接脚12的二相反表面121与122 上,如此能增加焊料30与接脚12之间的结合力,且接脚12 二表面121与122的咬合力量相当平均,因此不容易发生接脚12从焊料30中滑脱而脱离固定孔21的现象。从图2可以看出,凸部1211对应地以单排方式环绕于接脚12的第一表面121,凹部1221是以单排方式环绕于接脚12的第二表面122,但可想而知,凸部1211与凹部1221 的配置方式可随实际需要再作调整或改变,因此并未局限于图2所示的样态。为了便于制造,接脚二表面121与122上的凸部1211与凹部1221是以冲压方式制成,从图4可以看出,每一凸部1211的位置与凹部1221的位置分别对齐,也就是说,在第一表面121所成形的一凸部1211,其反面(第二表面122)上就设有一凹部1221。当然,凸部1211与凹部1221不一定需要位置完全对齐,可以自由任意地配置。另外,如图2所示,在接脚12上以冲压方式设有一强化肋123,此强化肋123平行于固定孔21的轴线。除了冲压制成的凸部1211与凹部1221之外,在接脚12上冲压出强化肋123可以更进一步增加接脚12的预应力,而增加接脚12的强度,以防止接脚12断裂的情形。如图5和图6所示,其显示本技术的接脚12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前一个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凸部与凹部的配置不同。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接脚12的第一表面 121上设有一排凸部1211,而在第二表面122上设有一排辅助凸部1222,且第一表面121上的凸部1211与第二表面122上的辅助凸部1222彼此交错配置。在第二表面122上对应第一表面121的凸部1211的位置分别设有一凹部1221,同样地,在第一表面121上对应第二表面122的辅助凸部1222的位置分别设有一辅助凹部1212,且第二表面122上的凹部1221 与第一表面121上的辅助凹部1212彼此交错配置。换句话说,第一表面121上的辅助凹部 1212设置于相邻二凸部1211之间,而第二表面122上的辅助凸部1222设置于相邻二凹部 1221之间。为了便于制造,凸部1211与辅助凸部1222的形状相同,凹部1221与辅助凹部 1212的形状相同,但本技术并未局限于此。从图6可以看出,当接脚12插入电路板20的固定孔21内并将焊料30填满于固定孔21内时,在接脚12的第一表面121上,焊料30会进入相邻二凸部1211之间的空隙内并进入每一辅助凹部1212内;而在接脚12的第二表面122内,焊料30会进入二辅助凸部 1222之间的空隙内并进入每一凹部1221内,如此一来,焊料30会牢牢咬合在接脚12的二相反表面121与122上,如此能增加焊料30与接脚12之间的结合力,且接脚12 二表面121 与12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的接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插接于一电路板上,该电路板的表面设有多个固定孔,该连接器具有分别插入该固定孔的多个接脚;其中,每一该接脚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反的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成形有多个凸部,该第二表面具有多个凹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的接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插接于一电路板上,该电路板的表面设有多个固定孔,该连接器具有分别插入该固定孔的多个接脚;其中,每一该接脚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反的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成形有多个凸部,该第二表面具有多个凹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的接脚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表面上所形成的每一该凸部的位置分别对齐该第二表面上所形成的每一该凹部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的接脚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表面上设有多个辅助凹部,每一该辅助凹部设置于相邻二该凸部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的接脚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表面上设有多个辅助凸部,每一该辅助凸部设置于相邻二该凹部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乃千,
申请(专利权)人:特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