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家用交流接触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电磁装置、触头装置、控制回路接线端子和主回路接线端子;所述触头装置包括设有若干个接触桥的触头支持、设置在所述接触桥一侧的动触点以及与各动触点对应接触形成电连接的静触点;所述静触点通过接触板与对应的主回路接线端子电连接;所述触头支持上沿横向设有用于安装各接触桥的容置孔;各所述接触桥未设置动触点的一侧与各容置孔对应孔壁之间设有压簧,所述压簧的一端与接触桥相连,其另一端套接在设于容置孔孔壁的凸台上。上述结构的家用交流接触器的装配工作便捷、且有效避免了安装接触桥的压簧在使用中脱落进而保证了电路可靠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接触器结构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家用交流接触器。
技术介绍
家用交流接触器CT (以下简称接触器)主要用于交流50HZ (或60HZ),额定工作电压最高至400V,在AC-I使用类别下额定工作电压为400V时额定工作电流至100A的电力系统中,供远距离接通和分断电路,可用于照明、加热、通风等场合。现有市场上的接触器还存有一些缺陷(I)接触器的触头支持采用常开和常闭两种即需要两个触头支持,并且安装于触头支持中接触桥和压簧为分离式,使用时存在压簧脱落的现象,进而导致主电路断电的情况,装配工作也较为繁琐;(2)接触器未设置相应的结构而导致用户不能轻易的了解各产品具体控制哪些负载,因而不方便用户对各产品所控制负载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和追踪;(3)接触器的壳体通常采用底座和上盖配合的结构,底座和上盖大都采用卡接式连接,底座与上盖配合不够紧密,不但外观不美观,而且用户在使用时还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工作人员在对产品进行检修时,塑料卡接件的卡接部位易断裂,易造成产品损坏。综上所述,传统的家用交流接触器结构还需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指出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家用交流接触器,该接触器的装配工作便捷、且有效避免了安装接触桥的压簧在使用中脱落进而保证了电路可靠性。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种家用交流接触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电磁装置、触头装置、控制回路接线端子和主回路接线端子;所述触头装置包括设有若干个接触桥的触头支持、设置在所述接触桥一侧的动触点以及与各动触点对应接触形成电连接的静触点;所述静触点通过接触板与对应的主回路接线端子电连接;所述触头支持上沿横向设有用于安装各接触桥的容置孔;各所述接触桥未设置动触点的一侧与各容置孔对应孔壁之间设有压簧,所述压簧的一端与接触桥相连,其另一端套接在设于容置孔孔壁的凸台上。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磁装置位于触头装置的上方;所述电磁装置包括线圈骨架、绕制在线圈骨架上的电磁线圈、设置在线圈骨架顶部的静铁芯、位于线圈骨架下方的动铁芯以及为所述动铁芯提供复位弹簧的复位弹簧;所述控制回路接线端子与电磁线圈的引出线连接;所述触头支持的顶端与动铁芯相连。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的顶端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上方设有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的透明盖板。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由底座和上盖构成,所述底座与上盖通过自攻螺钉固接在一起。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I)本技术中的家用交流接触器的触头支持上沿横向设有用于安装各接触桥的容置孔;各所述接触桥未设置动触点的一侧与各容置孔对应孔壁之间设有压簧,所述压簧的一端与接触桥相连,其另一端套接在设于容置孔孔壁的凸台上,在上述结构中只采用一个触头支持即可,同时由于在容置孔中设置了用于安装压簧的凸台,因而在使用中不存在压簧脱落的状况,主电路的电连接可靠,装配工作更为便捷。(2)本技术中的接触器上盖的顶端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上方盖设有与上盖转动连接的透明盖板,采用这种结构用户可根据需要将标记有相关信息(如各产品所控制的具体负载等)的标签放置在上述凹槽中,并用转动设置的透明盖板罩住,在查看时无须打开透明盖板即可查看便签内容,并且透明盖板也不易丢失。(3)本技术中的接触器的底座与上盖通过自攻螺钉固接在一起。采用这种结构可使底座与上盖配合更加紧密,而且消除了用户在使用时的安全隐患;也不会出现产品在检修中出现塑料卡接件卡接部位断裂的问题进而避免造成产品报废。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中家用交流接触器的一种正向视图;图2为图I去掉上盖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触头装置去掉静触点的一种正向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家用交流接触器壳体处于爆炸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附图标记为I-壳体;11_凹槽;12_透明盖板;13_底座;14_上盖;2_电磁装置;21_线圈骨架;22-电磁线圈;23_静铁芯;24_动铁芯;3_触头装置;31_接触桥;32_触头支持;33_动触点;34_静触点;35_接触板;36_容置孔;37_压簧;38_凸台;4_控制回路接线端子;5-主回路接线端子;6_复位弹簧;7_自攻螺钉。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I)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如图I至图4所示,一种家用交流接触器,包括壳体I以及设置在壳体I内的电磁装置2、触头装置3、控制回路接线端子4和主回路接线端子5 ;所述触头装置3包括设有四个(也可以是两个)接触桥31的触头支持32、设置在所述接触桥31 —侧的动触点33以及与各动触点33对应接触形成电连接的静触点34 ;所述静触点34通过接触板35与对应的主回路接线端子5电连接;所述触头支持32上沿横向设有用于安装各接触桥31的容置孔36 ;各所述接触桥31未设置动触点33的一侧与各容置孔36对应孔壁之间设有压簧37,所述压簧37的一端与接触桥31相连,其另一端套接在设于容置孔36孔壁的凸台38上。在上述结构中只采用一个触头支持32即可,无须使用单独的两个触头支持32,同时由于在容置孔36中设置了安装压簧37用的凸台,因而在使用中不存在压簧37脱落的状况,主电路的电连接可靠,装配工作更为便捷。所述电磁装置2位于触头装置3的上方;所述电磁装置2包括线圈骨架21、绕制在线圈骨架21上的电磁线圈22、设置在线圈骨架21顶部的静铁芯23、位于线圈骨架21下方的动铁芯24以及为动铁芯24提供复位弹力的复位弹簧6 ;本实施例中的复位弹簧6设置在所述线圈骨架21与所述动铁芯24之间,其一端抵在线圈骨架21上,另一端抵在动铁芯24上;所述控制回路接线端子4与电磁线圈22的引出线连接;所述触头支持32的顶端与动铁芯24相连,以触头支持32的顶端与动铁芯24的中部相连为佳,可参看图2和图3。所述壳体I的顶端面上设有凹槽11 ;所述凹槽11的上方设有与所述壳体I转动连 接的透明盖板12,具体参看图I。采用这种结构用户可根据需要将标记有相关信息(如各产品所控制的具体负载等)的标签放置在上述凹槽11中,并用转动设置的透明盖板12罩住,在查看时无须打开透明盖板12即可查看便签内容,并且透明盖板12也不易丢失。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壳体I由底座13和上盖14构成,而为了使底座13与上盖14配合的更加紧密而消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所述底座13与上盖14通过自攻螺钉7固接在一起,并且采用自攻螺丝9固定的方式也不会发生产品在检修中出现塑料卡接件卡接部位断裂的问题,进而避免造成产品报废,具体结构可参看图5。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技术的实质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家用交流接触器,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电磁装置(2)、触头装置(3)、控制回路接线端子(4)和主回路接线端子(5);所述触头装置(3)包括设有若干个接触桥(31)的触头支持(32)、设置在所述接触桥(31)一侧的动触点(33)以及与各动触点(33)对应接触形成电连接的静触点(34);所述静触点(34)通过接触板(35)与对应的主回路接线端子(5)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支持(32)上沿横向设有用于安装各接触桥(31)的容置孔(36);各所述接触桥(31)未设置动触点(33)的一侧与各容置孔(36)对应孔壁之间设有压簧(37),所述压簧(37)的一端与接触桥(31)相连,其另一端套接在设于容置孔(36)孔壁的凸台(38)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家用交流接触器,包括壳体(I)以及设置在壳体(I)内的电磁装置(2)、触头装置(3)、控制回路接线端子(4)和主回路接线端子(5); 所述触头装置(3)包括设有若干个接触桥(31)的触头支持(32)、设置在所述接触桥(31)—侧的动触点(33)以及与各动触点(33)对应接触形成电连接的静触点(34);所述静触点(34)通过接触板(35)与对应的主回路接线端子(5)电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支持(32)上沿横向设有用于安装各接触桥(31)的容置孔(36); 各所述接触桥(31)未设置动触点(33)的一侧与各容置孔(36)对应孔壁之间设有压簧(37),所述压簧(37)的一端与接触桥(31)相连,其另一端套接在设于容置孔(36)孔壁的凸台(38)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家用交流接触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定华,张军华,左延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加西亚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