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成仔专利>正文

一种茶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29509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4 16: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茶壶,包括壶体及壶盖,所述壶体上设有壶嘴,所述壶盖上设有通气孔,所述壶体内设有隔层,所述隔层设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孔;所述隔层与壶体底部之间形成中空容置腔,所述中空容置腔与壶嘴间通过中空通道贯通连接。实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茶壶设有隔层、中空通道,实现了茶水分隔,有效延长茶叶在壶内的存储时间;所述茶壶设有的隔层和中空通道的多孔位组合结构,使壶内茶汤可由多通道进入壶嘴而流出,保证了茶壶出水顺畅;所述茶壶设有的气流通道,使外界空气不断经由壶嘴进入壶体并由壶盖上的通气孔排出,形成透气散热气流,更好地实现了茶壶的透气性能,避免茶叶在壶内闷蒸,从而有效地保证下一泡茶汤的原味,避免了熟汤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生活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茶壶
技术介绍
传统的茶壶,是由壶体、壶嘴、壶盖、壶把等几大部件组成的。传统茶壶结构简单,透气散热效果不理想,同时由于茶叶浸泡后饱含水分,造成残留水存于茶壶底部继续浸泡茶叶。用壶泡茶时,当用高温水泡茶并倒出茶汤后,由于传统茶壶透气散热结构不理想,壶内茶叶处于较高温条件下堆压储存、闷蒸,影响茶汤的原味。同时,传统茶壶不能有效处理壶内残留水的问题,残留水留存在茶壶内继续浸泡茶叶,茶叶经长时间浸泡,下一泡茶汤的浓度、味道难以掌控。另外,传统茶壶于壶身上的出水孔眼容易被壶内茶叶堆压、堵塞,造成壶嘴出水不畅或不能出水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茶壶,所述茶壶透气散热性能良好,同时有效实现了残留水与茶叶的分离,并且最大限度地避免茶叶堵塞壶眼,利于出水。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茶壶,包括壶体及壶盖,所述壶体上设有壶嘴,所述壶盖上设有通气孔,所述壶体内设有隔层,所述隔层设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孔;所述隔层与所述壶体底部之间形成中空容置腔,所述中空容置腔与所述壶嘴间通过中空通道贯通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中空通道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孔。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壶体内设有一个隔层,所述隔层与所述壶体顶部之间形成第一中空容置腔;所述隔层与所述壶体底部之间形成第二中空容置腔,所述第二中空容置腔与所述壶嘴间通过所述中空通道贯通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壶嘴、中空通道、第一中空容置腔和/或第二中空容置腔通过中空通道及隔层上的贯通孔、壶盖上的通气孔形成气流通道。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壶嘴、中空通道、第一中空容置腔和/或第二中空容置腔通过中空通道及隔层上的贯通孔形成液流通道。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隔层和/或中空通道上的贯通孔为圆孔、椭圆形孔、菱形孔或多边形孔。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隔层和/或中空通道上的贯通孔的直径为1.0-2.5mm。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隔层与所述壶体底部之间的间隔为3-10mm。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隔层与所述壶体底部之间还设有支撑定位件; 所述隔层通过所述支撑定位件与所述壶体底部相连接。实施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技术设有隔层,隔层设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孔。茶叶置于壶体内的第一中空容置腔,借助隔层、中空通道与第二中空容置腔分隔开来。残余的茶汤经隔层或中空通道落入第二中空容置腔中,实现了茶水分离,避免了茶叶继续被茶水浸泡而引发的发酵,使得茶叶能更多次的重复泡制而保持茶汤相对一致的浓度,有效延长了茶叶在壶内的存储时间,既节约了资源也保证了茶汤原味。沏茶时,茶汤经液流通道倒出。具体地,茶汤直接经过中空通道的贯通孔流向壶嘴,或者通过隔层的贯通孔由第一中空容置腔流入第二中空容置腔,继而通过中空通道流向壶嘴。本技术设置的隔层和中空通道的多孔位组合结构,使壶内茶汤可由多通道进入壶嘴而流出,保证了茶壶出水顺畅。倒出茶汤后,茶壶内热气上升由壶盖的通气孔排出,第二中空容置腔形成负压区,致使外界相对较冷的新鲜空气从壶嘴经中空通道进入第二中空容置腔、并经隔层上的贯通孔进入第一中空容置腔,透过隔层上的茶叶后,继而从壶盖的通气孔排出;或者外界空气从壶嘴经中空通道的贯通孔进入第一中空容置腔,直接或透过茶叶,继而从壶盖的通气孔排出,此动作不断重复,直至壶内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外界空气不断经由壶嘴进入壶体并由壶盖上的通气孔排出,形成透气散热气流,更好地实现了茶壶的透气性能,避免茶叶在壶内堆存闷蒸,从而有效地保证下一泡茶汤的原味,避免了熟汤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茶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茶壶第一实施例的壶体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茶壶的壶盖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茶壶的又一壶盖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茶壶的再一壶盖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茶壶第一实施例的液流通道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茶壶第一实施例的气流通道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茶壶第二实施例的壶体的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茶壶第三实施例的壶体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技术提供一种茶壶的多种实施方式,所述茶壶透气散热性能良好,同时有效实现了残留水与茶叶的分离,并且最大限度地避免茶叶堵塞壶眼,利于出水。结合图1至图7,本技术提供一种茶壶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壶体1及壶盖2,所述壶体1上设有壶嘴3,所述壶盖2上设有通气孔21,所述壶体1内设有隔层4,所述隔层4设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孔41;所述隔层4与所述壶体底部之间形成中空容置腔,所述中空容置腔与所述壶嘴间通过中空通道5贯通连接。所述中空通道5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孔51。优选地,所述壶体1内设有一个隔层4,所述隔层4与所述壶体顶部之间形成第一中空容置腔6;所述隔层4与所述壶体底部之间形成第二中空容置腔7,所述第二中空容置腔7与所述壶嘴3间通过所述中空通道5贯通连接。优选地,所述隔层4与所述壶体底部之间的间隔可设置为但不限于3-10mm。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述隔层与所述壶体底部之间的间隔为3-10mm仅仅是其中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所述隔层与所述壶体底部之间的间隔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出调整。优选地,所述隔层4与所述壶体底部之间还设有支撑定位件8; 所述隔层4通过所述支撑定位件8与所述壶体底部相连接。当壶体面积足够大时,单单靠隔层4与壶体1直接相连,隔层及壶体底部容易发生变形,第二中空容置腔的容积及尺寸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当隔层4与壶体底部之间设有支撑定位件8时,可以大大增加其连接的稳定性,防止隔层及壶体底部发生变形,有效保障第二中空容置腔的容积和尺寸。所述支撑定位件8可以设置为多种实施形式,优选设置为圆柱形构件、条状构件。进一步,所述隔层4设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孔41。优选地,所述隔层4设有多个贯通孔41。隔层4上的多个贯通孔41可以以多种形式设置,包括线形分布,放射形分布,圆弧形分布,不规则零散分布等等。优选地,隔层4上的多个贯通孔41对称、均匀地分布设置。所述隔层4上的贯通孔41为圆孔、椭圆形孔、菱形孔或多边形孔,但不限于此。优选地,所述隔层4上的贯通孔41为圆孔。优选地,所述隔层4上的贯通孔的直径为1.0-2.5mm。当隔层4上的贯通孔41的直径大于2.5mm,容易造成茶叶直接通过贯通孔41进入第二中空容置腔7中,实现不了隔滤茶叶的作用。当隔层4上的贯通孔41的直径小于1.0mm时,茶叶里残余的茶汤不容易经隔层4落入第二中空容置腔7中,不能有效地实现茶水分离;并且,当隔层4上的贯通孔41的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茶壶,包括壶体及壶盖,所述壶体上设有壶嘴,所述壶盖上设有通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内设有隔层,所述隔层设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孔;所述隔层与所述壶体底部之间形成中空容置腔,所述中空容置腔与所述壶嘴间通过中空通道贯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壶,包括壶体及壶盖,所述壶体上设有壶嘴,所述壶盖上设有通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内设有隔层,所述隔层设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孔;
所述隔层与所述壶体底部之间形成中空容置腔,所述中空容置腔与所述壶嘴间通过中空通道贯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通道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内设有一个隔层,所述隔层与所述壶体顶部之间形成第一中空容置腔;
所述隔层与所述壶体底部之间形成第二中空容置腔,所述第二中空容置腔与所述壶嘴间通过所述中空通道贯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嘴、中空通道、第一中空容置腔和/或第二中空容置腔通过中空通道及隔层上的贯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成仔
申请(专利权)人:李成仔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