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25068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4 06:07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与第一连接器插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体和至少一第一导体,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一导体为同心的环形,所述第一磁性体位于所述第一导体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有第二磁性体和至少一第二导体,所述第二磁性体和所述第二导体为同心的环形,所述第二磁性体位于所述第二导体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相吸而结合,并使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稳定接触而实现电性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是应用于实现两个电子装置之间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的电子元件。许多电连接器上都采用金属针脚实现电气连接,然而金属针脚由于体积较小,容易在插接过程都被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与第一连接器插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设置有第一磁性体和至少一第一导体,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一导体为同心的环形,所述第一磁性体位于所述第一导体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有第二磁性体和至少一第二导体,所述第二磁性体和所述第二导体为同心的环形,所述第二磁性体位于所述第二导体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相吸而结合,并使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稳定接触而实现电性连接。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与第一连接器插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设置有第一磁性体、第二磁性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的若干第一导体,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为同心的圆环;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有第三磁性体、第四磁性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磁性体和所述第四磁性体之间的若干第二导体,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第三磁性体相对应,所述第二磁性体与所述第四磁性体相对应,所述若干第二导体与所述若干第一导体一一对应,且所述若干第一导体之间互不电性导通,若干第二导体之间互不电性导通,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通过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磁性体相吸而结合,并使若干第一导体和若干第二导体一一稳定接触而实现电性连接。上述电连接器由于采用环形的导体和环形导体进行接触,不容易损坏。另外,上述连接器由于采用环形的磁性体和磁性体相吸而结合比较紧密,能够减少水或灰尘进入电连接器内部的几率,可延长连接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I为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立体图。图2为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分解图。图3为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另一角度分解图。图4为图I所示的电连接器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第一连接器10 第二连接器20 第一磁性体11 第一导体12 第二导体13 第三导体14 第二磁性体15 第一插接面16 第三磁性体21 第四导体22 第五导体23 第六导体24 第四磁性体25 第二插接面26· 第一层绝缘层17 第二层绝缘层27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看图I至图3,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第一连接器10可与一电子设备(图未示)电性连接,第二连接器20可与另一电子设备(图未示)电性连接。从而,一电子设备和另一电子设备可通过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插接来实现二者之间的电气连接。第一连接器10为一绝缘的且一端内空的圆柱体。第一连接器10的另一端设置有环形的第一磁性体11、环形的第一导体12、环形的第二导体13、环形的第三导体14、及圆柱形的第二磁性体15。第一磁性体11、第一导体12、第二导体13、第三导体14及第二磁性体15同圆心设置。第一磁性体11位于第一连接器10的外围,第二磁性体15设置于第一连接器10的中心位置,第一导体12、第二导体13、和第三导体14依次设置于第一磁性体11和第二磁性体15之间。第二磁性体15、第三导体14、第二导体13、第一导体12、第一磁性体11依次套设于一起。第一磁性体11、第一导体12、第二导体13、第三导体14及第二磁性体15的截面形成第一插接面16。第一导体12、第二导体13、第三导体14及第二磁性体15的截面呈逐渐降低的台阶状设置,且第一导体12的截面凸伸于第一磁性体11的截面。第一导体12、第二导体13及第三导体14每二者之间沿着其轴线方向存在有第一间隙17,以阻止第一导体12、第二导体13及第三导体14之间产生电性连接。第二连接器20为一绝缘的且一端内空的圆柱体。第二连接器20另一端设有环形的第三磁性体21、环形的第四导体22、环形的第五导体23、环形的第六导体24、及圆柱形第四磁性体25。第三磁性体21、第四导体22、第五导体23、第六导体24及第四磁性体25同圆心设置。第三磁性体21位于第二连接器20的外围,第四磁性体25设置于第二连接器20的中心位置,第四导体22、第五导体23、和第六导体24依次设置于第三磁性体21和第四磁性体25之间。第四磁性体25、第六导体24、第五导体23、第四导体22、第三磁性体21依次套设于一起,且第四磁性体25、第六导体24、第五导体23、第四导体22、第三磁性体21截面形成第二插接面26。其中,第四导体22、第五导体23、第六导体24及第四磁性体25的截面呈逐渐升高的台阶状设置,且第四磁性体25的截面低于第三磁性体21的截面。第四导体25、第五导体23及第六导体24每二者之间沿着其轴线方向存在第二间隙27,以阻止第四导体25、第五导体23和第六导体24之间产生电性连接。第三磁性体21与第一磁性体11相对应,第一磁性体11位于第一插接面16的磁极与第三磁性体21位于第二插接面26上的磁极极性相反。第四磁性体25与第二磁性体15相对应,第二磁性体15位于第一插接面16 的磁极与第四磁性体25位于第二插接面26上的磁极极性相反。请参看图4,使用时,将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插接面16和第二连接器20的第二插接面26相对接,第一磁性体11、第一导体12、第二导体13、第三导体14及第二磁性体15分别与第三磁性体21、第四导体22、第五导体23、第六导体24及第四磁性体25分别接触,第一磁性体11和第二磁性体15分别与第三磁性体21和第四磁性体25相吸而紧密结合于一体。第一导体12、第二导体13、第三导体14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磁性体的磁力作用下分别与第四导体22、第五导体23、第六导体24紧密结合于一体而形成电性连接。由于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磁性体11的截面低于第一导体12、第二导体13和第三导体14的截面,第二连接器20的第三磁性体21的截面高于第四导体22、第五导体23、第六导体24的截面,从而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的外部和内部呈交错插接,使得二者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亦即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的电性连接更加可靠。上述电连接器100中,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的均设置3个导体。在其他实时方式中,导体的数量不仅限于3个,其数量可以根据电连接器100电气连接的需求而改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各自的导体之间分别沿着轴线方向设置间隙而间隔开以防止导体之间进行电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各自的导体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绝缘层以防止导体之间进行电性。上述电连接器100采用环形的导体和环形导体进行接触,不容易损坏。另外,环形导体和环形导体之间任意角度配合皆可产生电性连接,使用比较方便。此外,上述电连接器100的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能够紧密结合,减少了例如水、灰尘等进入电连接器100的内部的几率,可延长电连接器100使用寿命。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用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只要在本专利技术的实质精神范围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与第一连接器插接的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体和至少一第一导体,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一导体为同心的环形,所述第一磁性体位于所述第一导体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器上设置有第三磁性体和至少一第二导体,所述第二磁性体和所述第二导体为同心的环形,所述第三磁性体位于所述第二导体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三磁性体相吸而结合,并使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稳定接触而实现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与第一连接器插接的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体和至少一第一导体,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一导体为同心的环形,所述第一磁性体位于所述第一导体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器上设置有第三磁性体和至少一第二导体,所述第二磁性体和所述第二导体为同心的环形,所述第三磁性体位于所述第二导体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三磁性体相吸而结合,并使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稳定接触而实现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体的截面高于所述第一导体的截面,所述第三磁性体的截面低于所述第二导体的截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第二磁性体,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第四磁性体,所述至少一第一导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所述至少一第二导体设置于所述第三磁性体和所述第四磁性体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体的截面低于所述第一导体的截面,所述第四磁性体的截面高于所述第二导体的截面。5.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与第一连接器插接的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设置有第一磁性体、第二磁性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英豪
申请(专利权)人: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