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及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322449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3 22:03
一种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包括设备舱、扫描舱及毫米波吸收舱;所述设备舱用于收容毫米波发射源;所述毫米波吸收舱正对所述毫米波发射源,所述毫米波吸收舱填充有毫米波吸收材料,所述毫米波吸收材料用于吸收所述毫米波发射源发射出的毫米波;所述扫描舱,位于所述设备舱及所述毫米波吸收舱之间,所述毫米波发射源发射出的毫米波由所述设备舱经所述扫描舱达到所述毫米波吸收舱。上述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中,其毫米波发射源收容于其内,毫米波吸收舱内填充毫米波吸收材料,能有效吸收多余的毫米波,降低背景干扰,同时避免外部电磁辐射的干扰,进而提高了信噪比。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测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检
,特别是涉及一种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及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毫米波为波长为I 10毫米的电磁波,它位于微波与远红外波相交叠的波长范围。毫米波在通信、雷达、制导、遥感技术、射电天文学和波谱学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利用大气窗口的毫米波频率可实现大容量的卫星-地面通信或地面中继通信。利用毫米波天线的窄波束和低旁瓣性能可实现低仰角精密跟踪雷达和成像雷达。在远程导弹或航天器重返大气层时,需采用能顺利穿透等离子体的毫米波实现通信和制导。高分辨率的毫米波辐射计适用于气象参数的遥感。用毫米波和亚毫米波的射电天文望远镜探测宇宙空间的辐射波谱可以推断星际物质的成分。毫米波具有很好的穿透性和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同时辐射能量也较低。而传统的可以直接用于人体的安全检测设备,如X射线设备等,其发出的X射线能量较强,在安全检测时,其辐射剂量较高,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由于毫米波为电磁波的一种,传统的用于公共场所的毫米波检测系统,很容易被外界电磁辐射所干扰,导致信噪比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信噪比较高的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测系统及其检查室。一种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包括设备舱,用于收容毫米波发射源;毫米波吸收舱,正对所述毫米波发射源,所述毫米波吸收舱填充有毫米波吸收材料,所述毫米波吸收材料用于吸收所述毫米波发射源发射出的毫米波;及扫描舱,位于所述设备舱及所述毫米波吸收舱之间,所述毫米波发射源发射出的毫米波由所述设备舱经所述扫描舱达到所述毫米波吸收舱。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舱、所述扫描舱及所述毫米波吸收舱间通过分隔板分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为聚四氟乙烯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为封闭结构,所述扫描舱设有玻璃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扫描舱外壁上设有门控装置,所述门控装置与所述玻璃门通信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玻璃门的开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扫描舱内设有光源及语音提示设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舱与所述扫描舱可拆卸连接,所述扫描舱与所述毫米波吸收舱可拆卸连接。一种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测系统,包括上述的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及扫描检测装置,收容于所述设备舱中,包括支架,为板状结构;竖直导轨,设置于所述支架的一侧面上;载物台,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竖直导轨上,所述载物台用于承载所述毫米波发射源;及水平导轨,设置于所述载物台上,所述毫米波发射源通过所述水平导轨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载物台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扫描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支架上,并位于所述竖直导轨的一端;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载物台相连接,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传动轴带动所述载物台在所述竖直导轨上滑动;第二电机,设置于所述载物台上,并位于所述水平导轨的一端;及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电机通过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毫米波发射源相连接,所述第二电机通过所述第二传动轴带动所述毫米波发射源在所述水平导轨上滑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底座,由钢板或大理石板材加工制成,所述支架为梯形板状结构,其下底边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上述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测系统中,其毫米波发射源收容于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内,毫米波吸收舱内填充毫米波吸收材料,能有效吸收多余的毫米波,降低背景干扰,同时避免外部电磁辐射的干扰,进而提高了信噪比。附图说明图I为一实施例的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测系统的结构图;图2为图I所示扫描检测装置的具体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测系统10,包括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100及扫描检测装置200。扫描检测装置200上可承载毫米波发射源,扫描检测装置200设置于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100中。被检测者可在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100中接受毫米波成像扫描。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100为封闭结构,其包括设备舱110、毫米波吸收舱130及扫描舱120。设备舱110用于收容扫描检测装置200。毫米波吸收舱130正对扫描检测装置200上承载的毫米波发射源,毫米波吸收舱130填充有毫米波吸收材料,用于吸收毫米波发射源发射出的毫米波。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毫米波吸收材料为匹配铁氧体泡沫角锥吸波材料。在毫米波吸收舱130内填充毫米波吸收材料,能有效吸收多余的毫米波,降低背景干扰,同时避免外部电磁辐射的干扰,进而提高了信噪比。扫描舱120位于设备舱110及毫米波吸收舱130之间,毫米波发射源发射出的毫 米波由设备舱110经扫描舱120到达晕米波吸收舱130。设备舱110、扫描舱120及晕米波吸收舱130间通过分隔板140分隔。分隔板140可为聚四氟乙烯板,毫米波可以有效的穿透聚四氟乙烯板。被检测者可站在扫描舱120,接受毫米波发射源发出的毫米波的照射。扫描舱120可以为通道状,两侧设置有可自动开闭的玻璃门(图未示),以方便被检测者站立及快速通过,同时,由于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100为封闭结构,玻璃门可以使外部操作人员实时观测扫描舱120内部被检测者的情况,同时也可防止被检测者在密闭的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100中产生幽闭感。扫描舱120外壁上设有门控装置(图未示),门控装置与玻璃门通信连接,门控装置用于控制玻璃门的开闭。扫描舱120内还设有光源,以使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测系统10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正常工作。扫描舱120还设置有语音提示设备,以方便被检测者与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100外部的操作人员进行交流沟通。需要注意的是,设备舱110与扫描舱120可拆卸连接,扫描舱120与毫米波230吸收舱可拆卸连接。检查室10可拆分成设备舱110、扫描舱120及毫米波吸收舱130三个相互独立的部分,以便于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测系统10的运输及部署。上述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测系统10在工作时,通过其收容的毫米波发射源发出的毫米波,对位于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100中的被检测者进行检测,在做安检时,可以清晰地分辨被检测者身上所携带的刀具等危险物品。同时其辐射剂量较低,对人体伤害较小,有利于大范围的使用。请一并参阅图2,扫描检测装置200包括底座210、支架220、竖直导轨230、载物台240及水平导轨250。支架220为板状结构,并设置于底座210上。竖直导轨230设置于支架220的一侧面上,载物台240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舱,用于收容毫米波发射源;毫米波吸收舱,正对所述毫米波发射源,所述毫米波吸收舱填充有毫米波吸收材料,所述毫米波吸收材料用于吸收所述毫米波发射源发射出的毫米波;及扫描舱,位于所述设备舱及所述毫米波吸收舱之间,所述毫米波发射源发射出的毫米波由所述设备舱经所述扫描舱达到所述毫米波吸收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舱,用于收容毫米波发射源;毫米波吸收舱,正对所述毫米波发射源,所述毫米波吸收舱填充有毫米波吸收材料,所述毫米波吸收材料用于吸收所述毫米波发射源发射出的毫米波;及扫描舱,位于所述设备舱及所述毫米波吸收舱之间,所述毫米波发射源发射出的毫米波由所述设备舱经所述扫描舱达到所述毫米波吸收舱。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舱、所述扫描舱及所述毫米波吸收舱间通过分隔板分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为聚四氟乙烯板。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为封闭结构,所述扫描舱设有玻璃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舱外壁上设有门控装置,所述门控装置与所述玻璃门通信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玻璃门的开闭。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舱内设有光源及语音提示设备。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毫米波成像扫描检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舱与所述扫描舱可拆卸连接,所述扫描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雷时华峰于文龙汪震刘文权李姣余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