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312745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3 09:57
一种有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域和水处理区域,水处理区域包括微滤机池,气浮池,黑暗处理区,生物处理区,紫外杀菌池、调节池和人工湿地,有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布置在透光的钢架大棚或砖混结构车间内,养殖区域位于养殖系统的中心位置,水处理区域环绕养殖区域布置,环绕式布局充分利用车间平面空间,使整个车间布局紧凑,本系统能有效拦截养殖水体中的固体颗粒物、去除水体中的氨氮类物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使高颗粒物浓度水体可以集中收集并二次利用,有效减少因直接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浪费,养殖规模可大可小,养殖设施简单,系统投资小,适于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从事水产养殖生产,有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厂化水产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水产养殖大国,是世界水产品的重要供应地,但利用规模扩张的传统粗放型养殖方式目前已面临环境、政策、社会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因此,广泛推广具有节水、省地、环境友好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积极意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通常包括养殖区域和水处理区域两部分,养殖区域的中、下层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低,并且通常沉积有鱼粪残饵等固体颗粒物,因此需要抽取到水处理区域进行水质净化处理,并为水体充氧,再返回养殖区域,达到水体循环利用的目的。现阶段,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普遍配置在建造规范、遮光性好的大型车间内,车间内要求无光照,将水体内的藻类含量控制到最低,避免因藻类大量生长繁殖、过度消耗中养殖水体中溶解氧,这种养殖模式具有一些明显的不足一是车间内要求无光照,以提供低藻或无藻的养殖水体,同时养殖模式规范化、设备集成度高,因此对车间内的场地和设施要求较高,设备操作复杂,适合大规模、高密度养殖,但是却与我国养殖业目前以个人养殖为主,养殖规模参差不齐的国情不符;二是在水体净化过程中缺乏对固体颗粒物有限拦截手段,导致养殖水体中固体颗粒物含量居高不下,去除不彻底,养殖水体净化效果不理想;三是此种养殖模式的布局多为左右布置,养殖区域和水处理区域并列布置在养殖车间内,并且均高于车间的水平地坪,两者之间通过通道连接,方便管理人员巡视,水处理区域和通道面积占用场地空间较大,养殖区域占有的车间区域比例率低,车间内的平面空间利用率不闻;四是由于水体低藻或无藻,导致溶解在水体中的氨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由于缺乏有效的净化手段,易对养殖水体造成污染;五是养殖水体采用单路水循环模式,即养殖水体的中层水通过一条水处理路线完成,底层水则直接定期排放,缺乏对底层水的有效净化回收手段,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规模大小可灵活调整,可以在简易的透光车间内进行工厂化水产养殖,并且能够有效去除养殖水体中的固体颗粒物和氨氮类化合物,排放较低的有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有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养养殖区域和水处理区域,其中养殖区域包括多个呈矩阵排布的养殖鱼池,单个养殖鱼池呈矩形,四角为内切角,池壁上带有池壁穿管,池壁穿管一端位于池体内的中层水体内,一端接入池体外部的回水渠,水处理区域包括首尾顺次相连的微滤机池,气浮池,生物处理区,紫外杀菌池和调节池,回水渠接入微滤机池,气浮池内的水体表层布置导泡挡板,导泡挡板一端伸出气浮池外,伸出端端部下方布置排泡井,调节池通过回水管接入养殖鱼池,养殖鱼池、微滤机池、生物处理区和紫外杀菌池底部均开设带有阀门的排污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有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布置在透光的钢架大棚或砖混结构车间内,养殖区域位于养殖系统的中心位置,水处理区域环绕养殖区域布置,养殖区域的池体顶部位于车间地坪上方,水处理区域的池体顶部与车间地坪持平,水处理区域的池体上方间隔铺设跳板,形成一圈养殖区域的行走通道;在气浮池与生物处理池之间布置黑暗处理区,黑暗处理区为一条或多条并列排布的长形地沟,地沟一端与气浮池连通,一端与生物处理区连通,地沟底部为漏斗形,漏斗最低处开设带有阀门的排污口,沟内装填过滤填料,地沟上覆盖不透光的遮光盖板,地沟内部无光照;在水处理区域的环形外侧布置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为一个长形池体,沿其长度方向,池体内部由墙体分隔为相互独立的沉淀池、湿地主体和蓄水池三个部分,沉淀池底部开设带有阀门的排污口,湿地主体内铺设卵石层,卵石层上种植水培植物,沉淀池和湿地主体之间的墙体顶部位于人工湿地内的上层水体内,两者的上层水体之间相互连通,湿地主体和蓄水池之间的墙体顶部位于人工湿地内的水面上方,湿地主体内的水体和蓄水池内的水体之间通过过水管连通,过水管一端埋设在湿地主体的卵石层,埋入段上间隔开设多个透水孔,一端穿过湿地主体和蓄水池之间的墙体、接入蓄水池内,养殖鱼池、微滤机池、黑暗处理区、生物处理区、紫外杀菌池的排污口以及气浮池的排泡井通过排污管接入人工湿地的沉淀池,人工湿地的蓄水池水体通过提水泵接入调节池。本系统可以直接布置在简易钢架大棚或砖混结构的透光车间内,养殖区域内有光照,养殖水体中有藻类生长,从而利用水体中藻类的光合作用去除氨氮类物质,同时在水处理区域中增设了黑暗处理区,其顶部覆盖了遮光盖板,使黑暗处理区基本没有光照,水体流过该区域时,藻类会因光照不足部分死亡,从而有效控制水体中的藻类浓度,适宜的藻类浓度能避免由于藻类的大量繁殖而造成的水质下降及夜间大量耗氧。养殖区域大小可视养殖规模、场地环境灵活改变,水处理区域呈环绕式,将养殖鱼池包拢在中间,并在水处理区域铺设跳板,作为道路通行,无需另外占用场地作为通道,充分的利用了车间平面空间,使整个车间布局紧凑,解决了养殖水面面积与水处理水面面积比值低的问题。在水处理工艺上,摒弃了现有的养殖模式中仅中层水体净化,底层水体直接定期排放的单路循环水模式,采用双路循环水模式,即养殖区域的中层水循环进入水处理区域进行水质净化,养殖区域和水处理区域的底层水及浮泡定期通过人工湿地净化①固体颗粒物含量较大的养殖区域底层水定期由排污管排入车间内部的人工湿地内,经人工湿地的沉淀、生物处理后,即可以抽回鱼池使用或直接达标排放,经沉淀后的鱼粪残饵等固体颗粒物可以收集深加工。②养殖鱼池内的中层水体由池壁穿管引出,单池水体流出后进入养殖鱼池旁边的回水渠,汇总后流入微滤机池进行物理过滤,经处理过的水体进入气浮池,过滤出的污水通过排污管进入人工湿地进行处理。气浮池安装挡板,可将产生的泡沫收集进排泡井,排泡井预埋排污管,泡沫流入人工湿地进行处理。经气浮池后,水体继续自流进入黑暗处理区。黑暗处理区上铺设了遮光盖板,可有效控制水体中的藻类浓度,此外,黑暗处理区内填充了过滤填料,可对水体中飘浮的的固体颗粒物起到有限的拦截作用,被拦截的固体颗粒物下沉到黑暗处理区的漏斗形底部,经排污管定期排出,进入人工湿地。黑暗处理区后串联生物处理区,生物处理区内配置有曝气装置,并且具有光照,利于藻类的生长,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对水体起到氨氮降解作用,沉淀在生物处理区底部的污物定期排入人工湿地。养殖水体经过物理过滤及生物处理后,进入开放式紫外杀菌池,杀菌池内的灯管数量及功率可根据水处理量自由控制,杀菌池底沉积的污物定期排入人工湿地。养殖水体经过全部水处理环节后,流入调节池,调节池中可根据生产需要增加生物填料,以增强系统的生物过滤能力。调节池水体回流进入养殖鱼池。进一步的,生物处理区为与黑暗处理区相匹配的一条或多条并列排布的长形地沟,地沟内部装填HDPE滤料,地沟底部为漏斗形,排污口开设在漏斗最低处,地沟底部间隔布置曝气装置。再进一步,养殖鱼池、微滤机池、气浮池、黑暗处理区、生物处理区、紫外杀菌池、和调节池内的水体之间采用自流形式顺次连通,调节池内配置提水泵,调节池内的水体通过提水泵打入养殖鱼池。养殖区域水体进入水处理区域,水处理区域内的水体流动均采用自流形式,仅水处理区域水体回流入养殖区域、人工湿地水体进入水处理区域采用提水泵抽取,可有限减少整套系统的动力配置。再进一步,调节池的相对两侧池壁上交错伸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养养殖区域和水处理区域,其中:养殖区域包括多个呈矩阵排布的养殖鱼池(6),单个养殖鱼池(6)呈矩形,四角为内切角,池壁上带有池壁穿管,池壁穿管一端位于池体内的中层水体内,一端接入池体外部的回水渠,水处理区域包括首尾顺次相连的微滤机池(2),气浮池(10),生物处理区(12),紫外杀菌池(13)和调节池(8),回水渠(3)接入微滤机池(2),气浮池(10)内的水体表层布置导泡挡板,导泡挡板一端伸出气浮池(10)外,伸出端端部下方布置排泡井,调节池(8)通过回水管(5)接入养殖鱼池(6),养殖鱼池(6)、微滤机池(2)、生物处理区(12)和紫外杀菌池(13)底部均开设带有阀门的排污口(4),其特征在于:所述有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布置在透光的钢架大棚或砖混结构的车间内,养殖区域位于养殖系统的中心位置,水处理区域环绕养殖区域布置,养殖区域的池体顶部位于车间地坪上方,水处理区域的池体顶部与车间地坪持平,水处理区域的池体上方间隔铺设跳板,形成一圈环形的养殖区域行走通道;在气浮池(10)与生物处理池之间布置黑暗处理区(11),黑暗处理区(11)为一条或多条并列排布的长形地沟,地沟一端与气浮池(10)连通,一端与生物处理区(12)连通,地沟底部为漏斗形,漏斗最低处开设带有阀门的排污口(4),沟内装填过滤填料,地沟上覆盖不透光的遮光盖板,地沟内部无光照;在水处理区域的环形外侧布置人工湿地(1),人工湿地(1)为一个长形池体,沿其长度方向,池体内部由墙体分隔为相互独立的沉淀池(101)、湿地主体(102)和蓄水池(103)三个部分,沉淀池(101)底部开设带有阀门的排污口(4),湿地主体(102)内铺设卵石层,卵石层上种植水培植物,沉淀池(101)和湿地主体(102)之间的墙体顶部位于人工湿地(1)的 上层水体内,两者的上层水体之间相互连通,湿地主体(102)和蓄水池(103)之间的墙体顶部位于人工湿地(1)的水面上方,湿地主体(102)的水体和蓄水池(103)的水体之间通过过水管(104)连通,过水管(104)一端埋设在湿地主体(102)的卵石层,埋入段上间隔开设多个透水孔,一端穿过湿地主体(102)和蓄水池(103)之间的墙体、接入蓄水池(103)内,养殖鱼池(6)、微滤机池(2)、黑暗处理区(11)、生物处理区(12)、紫外杀菌池(13)的排污口(4)以及气浮池(10)的排泡井通过排污管接入人工湿地(1)的沉淀池(101),蓄水池(103)的水体通过提水泵接入调节池(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成林吴凡宿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