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口径浅水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08727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口径浅水井,包括:多根由井体上部伸入到井体底部的上水管(4);上水管(4)之间紧密靠拢,并且最外侧的上水管(4)与井壁之间紧密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实现能够为井壁提供稳定支撑,并且有效避免发生井壁坍塌事故,从而保证了出水的自然顺畅,并且延长了水井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利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口径浅水井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水井是人们生活取水和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依据水井深度的不同,现有的水井可以分为深水井和浅水井两类;所谓深水井是指水井下端深至不透水层之下,用以获取深层地下水的水井,其深度通常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其口径通常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之间;所谓浅水井是指水井下端深至不透水层之上的水井,有井筒直径大于2米的大口径浅水井和井筒直径小于2米的小口径浅水井两种,由于大口径浅 水井的井筒直径较大,因而能够比小口径浅水井汇聚更多的水源。深水井适用在深层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地区,由于其口径细小、井深在不透水层之下,需要专门的打井机械才能进行加工,因此建造深水井不仅建造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而且建造成本昂贵。浅水井适用在浅层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地区,其建造难度和建造成本均远低于深水井,小口径浅水井的建造难度和建造成本更是低于大口径浅水井,因此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广泛使用着小口径浅水井。长期以来,在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因此这些地区的人们大多通过小口径浅水井来获取淡水;这些浅水井大多设置在低洼沟壑处,从而最大限度地汇集山涧泉水,以保证当地人们的用水需求。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气候条件逐渐恶化,这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偏少,山涧泉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量锐减,进而使小口径浅水井的储水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人们集资建造了大口径浅水井,但是却遇到了如下的技术问题如图I所示,一般而言,这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地质结构由地表向下依次为黄土层I、含水砂土层2和不含水红土层3。现有技术条件下,大口径浅水井的井体下端通常会延伸至不含水红土层3之上,不含水红土层3表面的红土会由于井水的侵蚀而逐渐松散,松散后的红土会逐渐扩散到井水中;这些红土不仅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会不断淤积在泉水的出水口或上水管的进水口,造成物理拥堵;同时,现有大口径浅水井的井体的侧壁也会由于受到井水的侵蚀而发生塌陷,这些塌陷物也会不断淤积在泉水的出水口或上水管的进水口,造成物理拥堵;这些物理拥堵会逐渐扩大,进而使水井储水量和上水管的上水量逐渐减少,并最终导致了水井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口径浅水井,能够为井壁提供稳定支撑,并且有效避免发生井壁坍塌事故,从而保证了出水的自然顺畅,并且延长了水井的使用寿命。本技术实施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大口径浅水井,包括多根由井体上部伸入到井体底部的上水管4 ;上水管4之间紧密靠拢,并且最外侧的上水管4与井壁之间紧密接触。优选地,相应的上水管4之间紧密靠拢包括上水管4之间直接紧贴;和/或,上水管4之间保持间距最短,并且使上水管4之间充满填充体5上水管4之间通过填充体5紧密靠拢;所述最外侧的上水管4与井壁之间紧密接触包括最外侧的上水管4直接紧贴井壁;和/或,最外侧的上水管4与井壁之间充满了填充体5,最外侧的上水管4通过填充体5与井壁紧密接触。优选地,多根上水管4紧密靠拢从而共同构成了一个棱柱;位于棱柱侧棱位置的上水管4紧贴井壁设置。优选地,井体底部设有滤水层;该滤水层包括土工布过滤层6和粗砂过滤层7 ;所述的土工布过滤层6覆盖于井底;所述的粗砂过滤层7覆盖于土工布过滤层6之上;上水管4的下端伸入到粗砂过滤层7的上方。 优选地,上水管4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通水孔8。优选地,上水管4的管壁上所开设的通水孔8的开孔率为10% 20%。优选地,上水管4的管壁上所开设的通水孔8的开孔率为15%。优选地,相应的上水管4由至少两根短上水管拼接而成。优选地,相应的短上水管为无砂混凝土滤水井管,其管长为600mm、其内直径为600mm、其壁厚为60mm。优选地,还包括抽水装置;抽水装置的进水管伸入到多根上水管4的任意一根之中,并且当该上水管4发生堵塞时,将抽水装置的进水管伸入到其他任意一根未堵塞的上水管4之中。由上述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大口径浅水井通过在井中设置多根由井体上部伸入到井体底部的上水管4,并且使这些上水管4之间以及上水管4与井壁之间紧密接触,从而使上水管4能够稳定地支撑井壁,以避免发生井壁坍塌事故,并保证了出水的自然顺畅,延长了水井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地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大口径浅水井的横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大口径浅水井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大口径浅水井的滤水层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水资源短缺地区,由于沟道潜水层水源不丰富,因此为了汇集更多的潜层泉水,这些地区的水井大多会扩大水井口径(通常水井口径会达到10多米),并且尽量使水井深度达到不含水红土层3 (通常水井深度会达到8米左右),本技术实施例的实现正是为了在节约这些大口径水井建筑成本的同时,解决因水井井壁坍塌而带来的泉眼涌堵、水源浑浊以及水井寿命降低等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大口径浅水井不仅可以应用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也可以应用在湿润和半湿润等地区,本技术实施例中仅以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为例进行说明,但这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大口径浅水井作一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如图2至图4所示,一种大口径浅水井,其具体结构可以包括多根由井体上部伸入到井体底部的上水管4 ;这些上水管4之间紧密靠拢,并且最外侧的上水管4与井壁之间紧密接触。其中,上水管4之间紧密靠拢包括上水管4之间直接紧贴,一根紧挨着一根;和/或,上水管4之间保持间距最短,并且使上水管4之间充满填充体5,上水管4之间通过填充体5紧密靠拢;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井底地势、上水管制备工艺等原因,上水管4之间可能无法一根紧挨着一根,此时上水管4之间应保持最短间距,并且使上水管4之间充满填充体5。所述最外侧的上水管4与井壁之间紧密接触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I)最外侧的上水管4直接紧贴井壁,例如在如图2所示的水井中,多根上水管4紧密靠拢,使这些上水管4共同构成了一个近似六棱柱,其横截面是一个六边形,位于六边形六个角的上水管4 (也就是位于六棱柱侧棱上的上水管4)均直接紧贴井壁。(2)最外侧的上水管4与井壁之间充满了填充体5,最外侧的上水管4通过填充体5与井壁紧密接触;例如在如图2所示的水井中,多根上水管4紧密靠拢,使这些上水管4共同构成了一个近似六棱柱,其横截面是一个六边形,位于六边形六条边上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口径浅水井,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由井体上部伸入到井体底部的上水管(4);上水管(4)之间紧密靠拢,并且最外侧的上水管(4)与井壁之间紧密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明刘春晶曹文洪王向东成晨鲁婧刘卉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