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油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07283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加油管,包括加油管本体,所述加油管本体的管口内凹形成杯体,所述杯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导流口,所述第一导流口沿平行于所述加油管本体轴线的方向向内延伸形成导流桶,所述导流桶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导流口,所述第一导流口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二导流口的管径。由于加油管本体中增加了外大内小的导流桶,加油枪插入到导流桶后,保持在管径较小的第二导流口处,加油枪末端的感应器不容易接触到导流桶的管壁,防止提前跳枪,同时较小管径的第二导流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挡加油反喷的作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柴油的加油管
技术介绍
参见图1,图I为传统的加油管的设计。传统的加油管包括加油管本体I'和设置在加油管本体P内的加油管口杯体W,导流口V开设在加油管口杯体W的下底面。在正常加油过程中,加油枪V插入加油口杯体W,穿过导流口 Y,进入到加油管本体P的内部,将液体燃油以一定的流速和压力输入到油箱(图未示)中,同时油箱中的空气会通过油箱上的气体阀门排出,当油箱中的液体燃油达到一定容积后,气体阀门就会被浸没,这时油箱内部压力会瞬间上升,导致加油管本体P中的燃油液面也会随之迅速上升,当液面上升到导流口 3'附近高度时,加油枪4'上的感应器会因感知到液体燃油而触·发自动跳枪,完成一次加油。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油箱还未到额定容积就发生跳枪就称为提前跳枪;而如果加油管中上升的燃油,倒冲出管口飞溅或涌到车外就称为加油反喷。传统的加油管没有对加油枪V的支撑结构,加油枪^末端的感应器容易接触或靠近加油管本体P管壁,就可能会引起跳枪,造成提前跳枪问题,这种现象在高速加油情况下,更加容易发生。当加油过程接近尾声即油箱内燃油已经达到设计指标时,由于燃油内部压力会骤然上升,导致加油管本体I'中的燃油液面迅速上升,当液面上升到触及位于加油枪4'上的感应器,加油枪4/就会自动停止加油,但高速加油情况下,因为较高的流速和压力,燃油可能会反冲,穿过加油口杯体W,直接涌出或飞溅到车身外面,尤其在柴油加油中,大量的泡沫更容易被反推出来,这种反涌现象在首次跳枪后的补枪加油中,更为恶劣。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加油管,以克服高流速和柴油泡沫所带来的挑战,避免加油过程发生提前跳枪和加油反喷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止提前跳枪和加油反喷的加油管。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加油管,包括加油管本体,所述加油管本体的管口内凹形成杯体,所述杯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导流口,所述第一导流口沿平行于所述加油管本体轴线的方向向内延伸形成导流桶,所述导流桶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导流口,所述第一导流口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二导流口的管径。优选地,所述导流桶从所述第一导流口到所述第二导流口依次包括大直筒部、过渡部和小直筒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口和所述第二导流口在同一中心线上,所述第一导流口和所述第二导流口的中心线与所述加油管本体的轴线之间的偏心距是3-5mm。优选地,所述导流桶的长度是60-70mm。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流口的外缘上形成与所述加油管本体的轴线相垂直的挡流板。优选地,所述挡流板形成在所述第二导流口的上方。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流口的下壁面上开设有槽口。优选地,所述槽口为U型,或矩形,或半圆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加油管本体中增加了外大内小的导流桶,加油枪插入到导流桶后,保持在管径较小的第二导流口处,加油枪末端的感应器不容易接触到导流桶的管壁,防止提前跳枪,同时较小管径的第二导流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挡加油反喷的作用。附图说明 图I是传统的加油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加油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技术实施例中导流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对照表Ii——加油管本体 2!——加油管口杯体 3^——导流口4'——加油枪I——加油管本体 2——杯体3——导流桶4——加油枪11——管口21——第一导流口31——第二导流口 32——大直筒部33——过渡部34——小直筒部35——挡流板36——槽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加油管包括加油管本体1,加油管本体I的管口 11内凹形成杯体2,杯体2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导流口 21,第一导流口 21沿平行于加油管本体I轴线的方向向内延伸形成导流桶3,导流桶3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导流口 31,第一导流口 21的管径大于第二导流口 31的管径。加油时,加油枪4插入到加油管中,依次穿过管口 11、第一导流口 21和第二导流口31。由于,第二导流口 31的管径大于或等于加油枪4头部的直径,因此加油枪4的头部被第二导流口 31支撑或卡住。又由于第一导流口 21的管径大于第二导流口 31的管径,加油枪4末端的感应器不容易接触到导流桶3的管壁,防止提前跳枪,同时较小管径的第二导流口 31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挡加油反喷的作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流桶3从第一导流口 21到第二导流口 31依次包括大直筒部32、过渡部33和小直筒部34。大直筒部32与第一导流口 21连接,大直筒部32的直径与第一导流口 21的直径相同,第二导流口 31位于小直筒部34的端部,小直筒部34的直径与第二导流口 31的直径相同,过渡部33连接大直筒部32和小直筒部34,过渡部33的直径逐渐变小。加油枪4插入导流桶3后,被小直筒部34支撑,使加油枪4头部与导流桶3在同一中心线上,防止加油枪4头部与加油管本体I的内壁发生干涉。较佳地,如图2所示,第一导流口 21和第二导流口 31在同一中心线LI上,第一导流口 21和第二导流口 31的中心线LI与加油管本体I的轴线L2之间的偏心距是3_5mm。第一导流口 21和第二导流口 31的中心线LI的位置正好是加油枪4头部的中心线位置,由于中心线LI位置与轴线L2相互平行,使得加油枪4的头部与加油管本体I相互平行。又由于加油枪4的尾部为弯曲形状,当偏心距3-5_时,加油枪4的头部插入到加油管中后,加油枪4的尾部正好处于管口 11处,管口 11能够很好地支撑加油枪4的尾部,稳定加油枪4,使得加油枪4的感应器不容易与导流桶3接触,防止提前跳枪。较佳地,导流桶3的长度是60_70mm。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第二导流口 31的外缘上形成与加油管本体I的轴线相垂直的挡流板35。挡流板35阻挡了反冲的燃油和泡沫进入导流桶3和杯体2中,防止加油反喷现象。较佳地,如图3所示,挡流板35形成在第二导流口 31的上方,第二导流口 31的下·壁面上开设有槽口 36。槽口 36的开设,使得少量燃油能够进入到导流桶3内与加油枪4末端的感应器接触。感应器能更快地感知到燃油,从而触发跳枪。同时,由于挡流板35的存在,避免大量反冲的燃油进入到导流桶3中,从而避免了加油反喷的问题。本实施例中,槽口 36为U型。当然,槽口 36还可以为矩形,或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只要能够为少量燃油进入到导流桶3中提供微隙的槽口结构,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于柴油本身的性能,在高流速的反冲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泡沫,挡流板35在阻挡燃油的同时,也能很好的阻挡泡沫。但是,本技术不限于用于柴油的加油管中,也可以用于汽油等其他燃油的加油管中。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加油管,包括加油管本体,所述加油管本体的管口内凹形成杯体,所述杯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导流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口沿平行于所述加油管本体轴线的方向向内延伸形成导流桶,所述导流桶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导流口,所述第一导流口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二导流口的管径。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加油管,其特征在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油管,包括加油管本体,所述加油管本体的管口内凹形成杯体,所述杯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导流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口沿平行于所述加油管本体轴线的方向向内延伸形成导流桶,所述导流桶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导流口,所述第一导流口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二导流口的管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苏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