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光学三维图像成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05497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3:24
一种新型光学三维图像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机箱,内设激光发生器、空间光调制器、成像光学系统、图像传感器及控制电路;一扫描手柄,内设阵列光转换模块、分光镜、焦阑模式的共焦光学系统、电机以及出/入射光口;一传光装置,连接所述主机箱与扫描手柄;该传光装置包括发射光传光装置、反射光传光装置以及包覆于该发射光传光装置及反射光传光装置的第一保护套;所述发射光传光装置和反射光传光装置均包括传光部件及包覆于该传光部件的第二保护套,所述传光部件的一端为主机箱接线端,另一端为扫描手柄接线端。通过上述结构组成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的结构而言,具有成像效果更好且操作更为方便的实用进步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牙科口腔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获得牙齿三维表面特征的新型非接触式光学三维成像装置。
技术介绍
在牙齿成像领域和假牙自动化设计领域中,有多种不同的光学三维直接成像的方法和装置,不同于传统使用印模材料取牙模方法的是,这些光学直接成像的方法通常采用数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对口腔中的牙齿直接成像,在计算机上得到相应的牙齿模型,之后将数字化牙齿模型传输到假牙制作实验室,通过采用计算机辅助制作(CAM)加工假牙。其中,有一种三维光学成像方法是基于激光三角方法来测量牙齿表面和伸入到病人空腔中的光学探测器之间的距离来获取牙齿表面三维特征。存在以下缺点这种方法假 设牙齿表面具有理想的反光特征,如兰伯特反射,然而,实际牙齿的表面并不具备兰伯特反射特性,因此成像往往不够准确。而其他的技术,如已经商业化的Siemens GmbH或者Sirona牙科产品CEREC-1和CEREC-2,分别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技术和光学相位移技术实现对牙齿的三维成像,这两种成像系统利用特别设计的手持式光学探测器来获取牙齿三维表面特征信息,然而不足之处是这种方法需要在牙齿表面涂抹一层特殊物质(如测量粉末或者一种白色颜料悬浮液),其厚度很难把握在规定标准的范围内,导致成像易产生误差。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点,便成为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光学三维图像成像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光学三维图像成像装置,包括一主机箱,内设激光发生器、空间光调制器、成像光学系统、图像传感器及控制电路;一扫描手柄,内设阵列光转换模块、分光镜、焦阑模式的共焦光学系统、电机以及出/入射光口 ; 一传光装置,连接所述主机箱与扫描手柄;该传光装置包括发射光传光装置、反射光传光装置以及包覆于该发射光传光装置及反射光传光装置的第一保护套;所述发射光传光装置和反射光传光装置均包括传光部件及包覆于该传光部件的第二保护套,所述传光部件的一端为主机箱接线端,另一端为扫描手柄接线端;其中,所述激光发生器的出射端与空间光调制器的入射端连接,该空间光调制器的出射端与所述发射光传光装置中传光部件的主机箱接线端连接,该发射光传光装置中传光部件的扫描手柄接线端连接所述阵列光转换模块的入射端,所述阵列光转换模块的出射端经由所述分光镜连接所述焦阑模式的共焦光学系统的第一端,该焦阑模式的共焦光学系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出/入射光口 ;所述反射光传光装置中传光部件的扫描手柄接线端经由所述分光镜连接所述焦阑模式的共焦光学系统的第一端,该反射光传光装置中传光部件的主机箱接线端连接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入射端,该成像光学系统的出射端与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接收端连接;所述主机箱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激光发生器、电机及图像传感器。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I、上述方案中,所述激光发生器用以产生激光束。2、上述方案中,所述空间光调制器的作用是将所述激光束变成空间非相干光,因为所述激光发生器产生的激光束本身为相干光,易发生光的干涉(“光的干涉”意为两列或几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则始终削弱,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而光的干涉将降低被照射物的成像效果。3、上述方案中,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作用是将经过所述反射光传光装置中传光部件的光线进行会聚,具体为单一凸透镜或一系列的透镜组合,并以后者为佳,因为选用一系列的透镜组合相比单一凸透镜能够具有消除噪声及提高成像质量的作用。4、上述方案中,所述图像传感器的作用是感受光学图像信息并转换成可输出电信号,即完成“光”到“电”的转换;该图像传感器为CXD或CMOS。5、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电路用以控制激光发生器、电机、图像传感器的工作。6、上述方案中,所述阵列光转换模块的作用是将源光束转换成多股照射方向一致的光束;该阵列光转换模块具体可为微透镜阵列,或是针孔阵列加透镜组合。7、上述方案中,所述分光镜的作用是一、折射通过所述发射光传光装置中传光部件的光束;二、传递(即被穿透)通过所述焦阑模式的共焦光学系统的光束。8、上述方案中,所述焦阑模式(telecentric lens)的共焦光学系统具体由一系列透镜、精密针孔、狭缝组成,可对图像产生正投影视图,即图像的放大倍数同图像到共焦光学系统的距离和位置相独立。9、上述方案中,所述电机用以控制所述焦阑模式的共焦光学系统发生位移改变其焦点位置,以助其形成三维的图像,而若无电机的驱动,则只能对被照射区域形成二维甚至一维图像。10、上述方案中,所述出/入射光口具体为一内窥镜,包括玻璃体及设置在末端的具全内反射功能的一镜面,其作用是发出发射光至牙齿和采集牙齿的反射光。11、上述方案中,所述传光部件具体为光纤或自由空间,并以光纤为佳。12、上述方案中,还包括一第一偏振器及第二偏振器,该第一、第二偏振器用以对光发生极化作用,以最终提高成像的效果;所述第一偏振器设于所述激光发生器的出射端与空间光调制器的入射端之间;所述第二偏振器设于所述反射光传光装置中传光部件的扫描手柄接线端与成像光学系统的入射端之间。13、上述方案中,还包括一中继光学系统,该中继光学系统设于所述焦阑模式的共焦光学系统及出/入射光口之间,其作用在于将图像无失真的从共焦光学系统传输至出/入射光口。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本技术一种新型光学三维图像成像装置,通过在主机箱中设置激光发生器、第一偏振器、空间光调制器、第二偏振器成像光学系统、图像传感器及控制电路,在扫描手柄中设置阵列光转换模块、分光镜、焦阑模式的共焦光学系统、电机、中继光学系统以及出/入射光口,并通过一传光装置连接该主机箱和扫描手柄,该传光装置则具有独立的发射光传光装置和反射光传光装置,以使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的结构而言,具有成像效果更好且操作更为方便的实用进步性。附图说明附图I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结构原理框图;附图3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中传光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外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传光装置;2、发射光传光装置;3、反射光传光装置;4、第一保护套;5、第二保护套;6、光纤;7、分光镜;8、牙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如图I所示,一种新型光学三维图像成像装置,包括—主机箱,内设激光发生器、第一偏振器、空间光调制器、第二偏振器成像光学系统、图像传感器及控制电路;一扫描手柄,内设阵列光转换模块、分光镜7、焦阑模式的共焦光学系统、电机、中继光学系统以及出/入射光口;还包括一传光装置1,如图2 3所示,该传光装置I连接所述主机箱与扫描手柄,并包括发射光传光装置2、反射光传光装置3以及包覆于该发射光传光装置2及反射光传光装置3的第一保护套4 ;所述发射光传光装置2和反射光传光装置3均包括传光部件及包覆于该传光部件的第二保护套5,所述传光部件具体为光纤6,该光纤6的一端为主机箱接线端,另一端为扫描手柄接线端;通过上述结构设计使得该传光装置I具有柔性特质,因此使用者可以灵活操作控制所述扫描手柄。如图I所示,所述激光发生器的出射端与第一偏振器的入射端连接,第一偏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光学三维图像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机箱,内设激光发生器、空间光调制器、成像光学系统、图像传感器及控制电路;一扫描手柄,内设阵列光转换模块、分光镜、焦阑模式的共焦光学系统、电机以及出/入射光口;一传光装置,连接所述主机箱与扫描手柄;该传光装置包括发射光传光装置、反射光传光装置以及包覆于该发射光传光装置及反射光传光装置的第一保护套;所述发射光传光装置和反射光传光装置均包括传光部件及包覆于该传光部件的第二保护套,所述传光部件的一端为主机箱接线端,另一端为扫描手柄接线端;其中,所述激光发生器的出射端与空间光调制器的入射端连接,该空间光调制器的出射端与所述发射光传光装置中传光部件的主机箱接线端连接,该发射光传光装置中传光部件的扫描手柄接线端连接所述阵列光转换模块的入射端,所述阵列光转换模块的出射端经由所述分光镜连接所述焦阑模式的共焦光学系统的第一端,该焦阑模式的共焦光学系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出/入射光口;所述反射光传光装置中传光部件的扫描手柄接线端经由所述分光镜连接所述焦阑模式的共焦光学系统的第一端,该反射光传光装置中传光部件的主机箱接线端连接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入射端,该成像光学系统的出射端与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接收端连接;所述主机箱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激光发生器、电机及图像传感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博曹彬王音特
申请(专利权)人:艾博莱特苏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