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光控自动干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05337 阅读:2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光控自动干手器,包括罩壳和与罩壳连接的底座,罩壳内安装有发热元件、风扇以及控制电路,风扇位于发热元件上部,底座位于发热元件的下部设有出风口,底座或罩壳上设有用于红外线接发收的透光窗,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电路、比较电路以及放大电路和驱动电路,电源电路包括接在外接电源相线的降压电路以及信号接收电路和整流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直接采用50Hz脉动直流电源给发射光电管供电,具有结构合理,可防止其它光源的干扰,简化电路,体积小,能降低成本的特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光控自动干手器,包括罩壳和与罩壳连接的底座,罩壳内安装有发热元件、风扇以及控制电路,风扇位于发热元件上部,底座位于发热元件的下部设有出风口,底座或罩壳上设有用于红外线接发收的透光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电路、比较电路以及放大电路和驱动电路,所述的电源电路包括接在外接电源相线的降压电路以及信号接收电路和整流电路,降压电路包括并联的电阻R1和电容C1,由电阻R3与发射光电管D2串接构成信号接收电路接在降压电路与外部电源零线之间,整流电路包括整流桥DB、电阻R2、稳压管D1和电容C2、C3,整流桥DB的输入端接在降压电路与外部电源零线之间,整流桥DB的输出端经电阻R2接稳压管D1与电容C2及C3的并联支路;所述的比较电路包括接收光电管D3、电容C4及电阻R6、R7和放大器IC1?1,接收光电管D3与电阻R4的串联支路、电阻R6与R7的串联支路以及放大器IC1?1分别接在电源正负极之间,接收光电管D3经电容C4接放大器IC1?1的正相输入端,电阻R6与R7的结点接放大器IC1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的放大电路包括电阻R8、R10、R11、R12以及二极管D4和放大器IC1?2,放大器IC1?1的输出端经串接的电阻R8和二极管D4接放大器IC1?2的正相输入端,电阻R10与R11接电源正负极之间且其结点接放大器IC1?2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12接在放大器IC1?2的正相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所述的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13和双向可控硅T1,放大器IC1?2输出端通过电阻R13接双向可控硅T1的控制脚3,双向可控硅T1引出脚1接电源负极,双向可控硅T1的引出脚2经发热元件RT1与外部电源相线连接,且风扇电机M与发热元件RT1并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功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