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可调整出光角度的导光板及应用该导光板的一发光装置。导光板包含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且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第二表面上更具有数个可塑形微结构,当对可塑形微结构施加一外力时,该些可塑形微结构会相对应地产生形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中具有一光源及设置于光源的一侧的如上述的导光板,光源提供的一光线进入导光板后,经由可塑形微结构反射或折射后离开导光板。使用者可经由提供不同外力给导光板,调控可塑形微结构的变形程度,进而改变光线离开导光板的出光角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为一导光板、一照明装置及一种调整导光板的方法,特别是指一种可调整出光角度的导光板、一种可调整出光角度的照明装置及一种调整导光板出光角度的方法。
技术介绍
一般已知导光板,大多为搭配发光二极管的侧向式导光板架构,其出光角度皆为固定且由导光板上的微结构所控制。换言之,需于微结构形成前预先确认所欲的出光角度且出光角度是固定的,若欲使用不同的出光角度则须由不同的导光板所提供。 请参考图1,其为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号第098136506号所揭露的照明装置100示意图。此照明装置100包含一导光板110、设置于导光板110表面的数个微结构118、光源120以及一棱镜片130。光源120所产生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10后,经由微结构118破坏全反射的效应,使部分光线穿透导光板110的第一表面112离开导光板110,部分光线则穿透导光板110第二表面114离开导光板110后被反射板160反射,再次进入导光板110后从第一表面112离开。从第一表面112离开的光线再经由棱镜片130调整出光角度。简言之,一般已知的照明装置,须考量特定的需求,以客制化的方式配置棱镜片以及微结构的设计,并无法于产品实际使用时,依据实际场景以及需求再作调整。因此,提供一可于实际操作时弹性调整出光角度的照明装置,为本领域所欲达成的目标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整出光角度的导光板,其可针对不同需求改变导光板的出光角度,以达到所欲的照明效果。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整出光角度的导光板,其包含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其中,第二表面具有数个可塑形微结构,当对可塑形微结构施加一外力时,可塑形微结构会相对应地产生形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整出光角度的照明装置,其包含一光源及一导光板。光源用以提供一光线,而设于光源的一侧的导光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具有数个可塑形微结构,其中,光源产生的光线进入导光板后,经由可塑形微结构反射或折射,而自第一表面离开。其中,离开第一表面的光线与第一表面的一法线夹有一第一出光角度,当可塑形微结构产生形变时,第一出光角度将相对应地改变为一第二出光角度。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调整一导光板出光角度的方法,导光板包含数个可塑形微结构。首先,提供一光线给导光板,当光线离开导光板时与导光板的一法线夹有一第一出光角度。接着,使可塑形微结构产生形变,进而使第一出光角度相对应地改变为一第二出光角度。为了让上述的目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本领域的人士所知悉并应用,下文以本专利技术的数个较佳实施例以及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I为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号第098136506号所揭露的照明装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导光板的不意图;图3为图2的可塑性微结构局部放大图;图4A为可塑性微结构于无外力作用下的示意图;图4B为可塑性微结构于一外力作用下的不意图;图4C为可塑性微结构于另一外力作用下的不意图;图5为可塑形微结构的角度与出光角度的变化示意图;图6A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照明装置的这些可塑性微结构未受力的实施例示意图;图6B为图6A的照明装置的这些可塑性微结构受力后的示意图;以及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调整一导光板出光角度的方法的步骤流程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照明装置110:导光板112:第一表面118:微结构120 :光源130 :棱镜片2 :导光板21 :第一表面22 :第二表面222 :可塑形微结构R:半径Θ :角度3:照明装置30 :光源31 :导光板311 :第一表面312 :第二表面3122:可塑形微结构32 :反射板33 :施力结构α :第一出光角度β :第二出光角度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考图2至图5,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导光板2的示意图,而图3则为图2的导光板2的可塑形微结构222局部放大图。图4A至图4C则为可塑形微结构222于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形变示意图。图5则为可塑形微结构222的角度Θ与出光角度的变化示意图。请先参考图2,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板2包含一第一表面21及一第二表面22,且第二表面22与第一表面21相对,其中,第二表面22具有数个可塑形微结构222。当对可塑形微结构222施加一外力时,这些可塑形微结构222会相对应地产生形变。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板2可为一般导光板或可挠性导光板,导光板2可为以下任一材质所制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 ethyl methacrylate, PMMA)、娃胶、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环烯经聚合物(cyclo olefin polymer, COP)、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或其组合。导光板2可采用模具射出成型、热压成型、挤出成型或激光加工等方式所制成。可塑形微结构222可与导光板2 —体成型,即经由直接于导光板2上蚀刻、激光或精密加工等方式将可塑形微结构222形成于导光板2上。举例而言,可先将可塑形微结构222形成于一模具内,并于导光板2成型的过程中,将可塑形微结构222翻转至导光板2的第二表面22上的方式,使导光板2与可塑形微结构222结合。或者,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板2亦可采用将可塑形微结构222与导光板2分开制作,再将可塑形微结构222后续加工而结合于导光板2的第二表面22上。举例而言,可先采用挤出成型的方式形成导光板2后,再将可塑形微结构222利用网版印刷、喷墨印刷(inkjet printing)等方式形成于导光板2的第二表面22上。可塑形微结构222与导光板2并不限定需使用同一种材质所制成,可塑形微结构222可为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且其折射率介于I. 4至I. 7之间。此外,若可塑形微结构222采用印刷的方式而后制形成于导光板2上,则可塑形微结构222材质除了前述导光板2的材质之外,亦可为紫外光固化油墨(UV ink)或是红外线油墨(IR ink)。请续参图3,其为图2的导光板2的可塑形微结构222局部放大图。可塑形微结构222具有一半径R,并定义有一角度Θ,当可塑形微结构222随着所承受的一外力而产生相对应的形变时,角度Θ亦会随之改变。举例而言,请参考图4A所示的可塑形微结构222,在未施加任何外力下,可塑形微结构222为一角锥形,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态样中,可塑形微结构222亦可为圆锥形、半圆球形、半椭球形等。如图4B及图4C所示,当施加的外力增加时,角度Θ会相对应地减少。图4C所受的力大于图4B,S卩图4C的角度Θ小于图4B的角度Θ。接着,请续参图5,其为本专利技术的可塑性微结构的角度Θ及出光角度变化示意图。由图可知,当角度Θ增加时,出光角度相对应地降低。换言之,可经由调整角度Θ的大小,控制出光角度。角度Θ的可变范围为0°至20°,而出光角度的可变范围则相对应地为70。至 30。。接着,请一并参考图6A及图6B,图6A为照明装置3的可塑形微结构3122未受力的实施例示意图,而图6B则为图6A的照明装置3的可塑形微结构3122受力后的示意图。详细而言,照明装置3包含一光源30、一导光板31及一反射板32,导光板31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311及一第二表面312,第二表面312具有数个可塑形微结构3122。在本实施例中,光源30为一侧向式光源,且光源30可为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整出光角度的导光板,包含: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相对,该第二表面具有数个可塑形微结构,当对该些可塑形微结构施加一外力时,所述可塑形微结构会相对应地产生形变。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崇义,林川发,廖经桓,
申请(专利权)人:华新丽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