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式架空输电线路穿越铁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8537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0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蝶式架空输电线路穿越铁塔,包括塔身(1);所述塔身(1)的上部间隔设置有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所述第二横担(3)位于所述第一横担(2)的上方;所述第一横担(2)位于所述塔身(1)两侧的部分整体上均为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二横担(3)位于所述塔身(1)两侧的部分整体上均为梯形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减少一层导线横担,降低塔头高度,提高高压线路安全运行的同时减轻了铁塔重量,从而降低工程经济指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力输送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架空输电线路穿越铁塔。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不同电压等级线路之间或同电压等级线路之间必然会有交叉,尤其是220kV架空线路穿越具有长距离输电能力的超高电压线路的现象将普遍存在,如220kV线路穿越IOOOkV线路、220kV线路穿越±800kV线路。但是,1000kV、±800kV等超高压线路为了降低投资往往对地距离仅满足规范要求,加之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规划滞后导致超高压线路不可能预留穿越高度,因此经常出现选用常规220kV架空线路杆塔无法穿越超高压线路的现象。如何选择穿越塔型,对缓和高压架空线路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控制架空线路工程造价、运行安全和节约土地资源等方面至关重要。·现有技术中,若水平排列导线,输电线路穿越一般采用组合式门型穿越杆;若三角排列导线,输电线路穿越塔则普遍采用三角排列式穿越铁塔。一般只在交叉距离充足条件下才会采用垂直排列式穿越塔(杆)型,对于交叉距离较小的条件下一般采用现有组合式门型穿越杆和现有三角排列式穿越铁塔。对于三角排列式穿越铁塔而言,如图I所示,其包括塔身1,塔身I的上部设置有第一横担2,第一横担2之上依次设置有第二横担3和第三横担4。其中,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间隔设置,第二横担和第三横担首尾相接设置。第一横担、第二横担和第三横担相对于塔身的左右两侧整体上均呈三角形结构。因此,这种铁塔塔身高度较高,从而使得工程的成本比较高。通常,第二横担3的底部距第三横担4的顶部高度Hl为4000mm,第二横担3的底部距第一横担2的底部高度H2为5000mm。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塔身高度低的架空输电线路穿越铁塔。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塔身高度低的架空输电线路穿越铁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蝶式架空输电线路穿越铁塔,包括塔身;所述塔身的上部间隔设置有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所述第二横担位于所述第一横担的上方;所述第一横担位于所述塔身两侧的部分整体上均为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二横担位于所述塔身两侧的部分整体上均为梯形结构。较佳的,所述第二横担的顶部部宽度大于其底部宽度。较佳的,所述第二横担的上部位于梯形的顶点处设置有第一地线挂点和第四地线挂点;所述第一地线挂点和第四地线挂点之间、且位于所述塔身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地线挂点和第三地线挂点;所述第二横担的下部位于梯形的顶点处设置有第一导线挂点和第四导线挂点;所述第一横担的下部位于三角形的顶点处设置有第二导线挂点和第六导线挂点;所述第二导线挂点和第六导线挂点之间、且位于所述塔身的两侧设置有第三导线挂点和第五导线挂点。较佳的,所述第二地线挂点和第三地线挂点相对于所述塔身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导线挂点和第五导线挂点相对于所述塔身的中心线对称设置。较佳的,所述第一地线挂点和第四地线挂点与所述塔身中心线的距离均为10500mm ;所述第二地线挂点与第三地线挂点之间的距离为5000mm ;所述第一导线挂点和第四导线挂点与所述塔身中心线的距离均为6000mm ;所述第三导线挂点与第五导线挂点之间的距离为IOOOOmm ;所述第二导线挂点与所述第三导线挂点之间的距离为5500mm ;所述第六导线挂点与所述第五导线挂点之间的距离为5500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设计条件一致时,与现有组合式门型穿越杆相比,本专利技术减小了基础占地面积;与现有三角排列式穿越铁塔相比,可减少一层导线横担,降低塔头高度,提高高压线路安全运行的同时减轻了铁塔重量,从而降低工程经济指标。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 充分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I现有技术中三角排列式穿越铁塔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挂点的位置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一种蝶式架空输电线路穿越铁塔,包括塔身1,塔身I的上部间隔设置有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第二横担3位于第一横担2的上方。第一横担2位于塔身I两侧的部分整体上均为三角形结构,第二横担3位于塔身I两侧的部分整体上均为梯形结构。第二横担3的顶部宽度大于其底部宽度,因此使第二横担3整体上呈倒梯形状。本实施例中,第二横担3的上部位于梯形的顶点处设置有第一地线挂点11和第四地线挂点14,第一地线挂点11和第四地线挂点14之间、且位于塔身I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地线挂点12和第三地线挂点13。第二横担I的下部位于梯形的顶点处设置有第一导线挂点21和第四导线挂点24。第一横担2的下部位于三角形的顶点处设置有第二导线挂点22和第六导线挂点26,第二导线挂点22和第六导线挂点26之间、且位于塔身I的两侧设置有第三导线挂点23和第五导线挂点25。第二地线挂点12和第三地线挂点13相对于塔身I的中心线10对称设置,第三导线挂点23和第五导线挂点25相对于塔身I的中心线10对称设置。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地线挂点和导线挂点的数量和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常规计算获得。本实施例中,第一地线挂点11和第四地线挂点14与塔身中心线10的距离均为10500mm,第二地线挂点12与第三地线挂点13之间的距离为5000mm,第一导线挂点21和第四导线挂点24与塔身中心线10的距离均为6000mm,第三导线挂点23与第五导线挂点25之间的距离为10000mm,第二导线挂点22与第三导线挂点23之间的距离为5500mm,第六导线挂点26与第五导线挂点25之间的距离为5500mm。本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因此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第一横担2的底部距第二横担3的底部高度H2为4600mm,第二横担3的底部距第二横担3的顶部高度Hl为1800_。这显然大大降低了塔身I的高度,从而减少了铁塔的建造成本。以上详细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蝶式架空输电线路穿越铁塔,包括塔身(I);所述塔身(I)的上部间隔设置有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所述第二横担(3)位于所述第一横担(2)的上方;所述第一横担(2)位于所述塔身(I)两侧的部分整体上均为三角形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横担(3)位于所述塔身(I)两侧的部分整体上均为梯形结构。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蝶式架空输电线路穿越铁塔,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横担(3)的顶部宽度大于其底部宽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蝶式架空输电线路穿越铁塔,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横担(3)的上部位于梯形的顶点处设置有第一地线挂点(11)和第四地线挂点(14);所述第一地线挂点(11)和第四地线挂点(14)之间、且位于所述塔身(I)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地线挂点(12)和第三地线挂点(13);所述第二横担(3)的下部位于梯形的顶点处设置有第一导线挂点(21)和第四导线挂点(24);所述第一横担(2)的下部位于三角形的顶点处设置有第二导线挂点(22)和第六导线挂点(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蝶式架空输电线路穿越铁塔,包括塔身(1);所述塔身(1)的上部间隔设置有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所述第二横担(3)位于所述第一横担(2)的上方;所述第一横担(2)位于所述塔身(1)两侧的部分整体上均为三角形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横担(3)位于所述塔身(1)两侧的部分整体上均为梯形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艾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