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4219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17: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抑制向体内的插入性的降低且抑制吸引性能的降低的吸引导管。吸引导管具备导管本体(11)和套管。导管本体(11)具备:具有用于吸引异物的吸引管腔(17)的吸引管(14);具有供导丝穿过的导丝管腔(18)的导丝管(15)。另外,导管本体(11)具备远位侧管(51)和近位侧管(52)。在远位侧管(51)中,分隔吸引管腔(17)和导丝管腔(18)的管腔隔壁部朝向吸引管腔(17)的中心部突出设置,在近位侧管(52)中,上述管腔隔壁部以不朝向吸引管腔(17)的中心部突出的方式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除去血管内的血栓等体内异物的吸引导管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用于吸引除去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栓等体内异物的吸引导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吸引导管具备在内部具有用于吸引异物的吸引管腔的吸引管。使用这种吸引导管,在例如吸引血管内的血栓时,首先治疗行为者将吸引导管向血管内插入并使其移动,从而使形成在吸引管的远位端的吸引口到达存在血栓的治疗对象部位。然后,使用安装在吸引管的近位端的吸引工具使吸引管腔成为负压,由此经由该管腔吸引除去血栓。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吸引导管输送到体内的治疗对象部位时,吸引导管沿着预先插入体内的导丝输送。具体而言,在吸引导管上除了设置有吸引管以外还设置有在内部具有导丝管腔的导丝管,以导丝穿过该导丝管腔的状态将该导管输送到治疗对象部位。需要说明的是,导丝管设置成例如与吸引管的外周侧接合。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4-222946号公报但是,在导丝管配置于吸引管的外周侧的上述的吸引导管中,由于吸引管和导丝管沿着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配置,因此在吸引导管中该排列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变大,该导管向体内的插入性可能降低。尤其是在导丝管延伸至吸引管的远位端侧的情况下,上述排列方向的宽度尺寸在吸引导管的远位端侧变大,可能使插入性明显降低。因此,作为应对该问题的对策,考虑在吸引管的吸引管腔内配设导丝管,由此来抑制吸引导管的插入性的降低。然而,此时,由于吸引管腔的通路面积因导丝管而缩小,因此吸引性能可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向体内的插入性的降低且抑制吸引性能的降低的吸引导管。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专利技术的吸引导管具备导管用管,该导管用管具有用于吸引异物的吸引管腔和供导丝穿过的导丝管腔,所述吸引导管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管用管的轴线方向上的包括远位端部的远位部分和比远位部分靠近位侧的近位部分中的所述远位部分,分隔所述吸引管腔和所述导丝管腔的管腔隔壁部朝向所述吸引管腔的中心部突出设置,在所述近位部分,所述管腔隔壁部以不朝向所述吸引管腔的中心部突出的方式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导管用管的远位部分,由于管腔隔壁部朝向吸引管腔的中心部突出设置,因此与管腔隔壁部以不朝向吸引管腔的中心部突出的方式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吸引管腔和导丝管腔排列的排列方向上的导管用管的宽度尺寸即最大宽度尺寸。由此,能够抑制导管用管的向体内的插入性的降低。相对于此,在导管用管的近位部分,由于3管腔隔壁部未朝向吸引管腔的中心部突出,因此不会因管腔隔壁部缩小吸引管腔的开口面积。所以吸引性能的降低得以抑制。由此,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向体内的插入性能的降低且能够抑制吸引性能的降低。另外,在吸引导管中比较远位部分和近位部分时,在远位部分对向体内的插入性的要求较高,相对于此,在近位部分并不像远位部分那样要求插入性。因此,在上述的结构中,着眼于这一点,在所述近位部分形成为满足对吸引性能的要求。由此,能够同时满足向体内的插入性和吸引性能这样相反的要求。在第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第二专利技术的吸引导管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管用管中,在所述近位部分通过在包围所述吸引管腔的周壁部埋设加强体而形成有加强层,在所述远位部分未在所述周壁部形成所述加强层,在所述近位部分,在所述加强层的外侧设置所述导丝管腔。在吸引导管中,在导管用管的近位部分为了提高该管的刚性而形成有加强层,该加强层通过在周壁部埋设加强体而构成,另一方面,在远位部分,为了确保该管的柔软性在周壁部未形成有所述加强层。在所述结构中,在近位部分的周壁部埋设有加强体,因此可以认为形成管腔隔壁部朝向吸引管腔的中心部突出的结构是困难的。针对这一点,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近位部分的加强层的外侧配置导丝管腔,而在不具有加强层的远位部分形成使管腔隔壁部朝向吸引管腔的中心部突出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对于具有加强层的导管用管也能够适当地发挥上述第一专利技术的效果。在第一或第二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第三专利技术的吸引导管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管用管的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即横截面中,在使所述吸引管腔和所述导丝管腔排列的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导管用管的宽度尺寸为W1、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导管用管的宽度尺寸为W2时,所述远位部分的尺寸比W1/W2比所述近位部分的尺寸比W1/W2小。另外,在导管用管的横截面中正交的两个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l及W2不同的情况下,即在该横截面呈椭圆形状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导管用管的弯曲性在对该管作用有朝向第一方向的弯曲力的情况下和在作用有朝向第二方向的弯曲力的情况下不同。这从导管用管的向体内的插入性的观点考虑不优选。尤其是,若在成为导管用管向体内的插入部位的远位部分产生所述弯曲性的不同时,该管的插入性可能很大程度降低。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鉴于这一点,对于导管用管的宽度尺寸的尺寸比W1/W2,将远位部分形成得比近位部分小,由此使导管用管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在远位部分比近位部分接近正圆的形状。此时,对于具有吸引管腔和导丝管腔这两个腔管的导管用管而言能够提高向体内的插入性。另外,例如在将导管用管的宽度尺寸W2形成为在近位部分和远位部分为同一尺寸的情况下,对于导管用管的宽度尺寸W1、换言之即该管的最大宽度尺寸,形成为远位部分比近位部分小。此时,在导管用管的向体内的插入性方面可以说是优选的结构。在第一至第三任一项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第四专利技术的吸引导管的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用管具有局部埋设在包围所述吸引管腔的周壁部而形成的导丝管,通过该导丝管的内腔形成所述导丝管腔,在所述远位部分,所述导丝管向所述吸引管腔的内侧突出,在所述近位部分,所述导丝管未向所述吸引管腔的内侧突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导丝管至少一部分埋设在包围吸引管腔的周壁部,因此与导丝管在未埋设于周壁部的状态下配置在吸引管腔内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导丝管相对于周壁4部的接合强度。由此,即使在导丝穿过导丝管时对导丝管施加了过大的负载,也能够抑制该管从周壁部剥落这种不良情况的产生。在第一至第四中任一项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第五专利技术的吸引导管的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用管构成为包括所述管腔隔壁部朝向所述吸引管腔的中心部突出设置的远位侧管、和所述管腔隔壁部以不朝向所述吸引管腔的中心部突出的方式设置的近位侧管,所述远位侧管和所述近位侧管以所述远位侧管的近位端部和所述近位侧管的远位端部接合的状态相互热熔敷。在上述的导管用管中,管腔隔壁部在其远位部分向吸引管腔突出,而管腔隔壁部在近位部分不突出地设置,因此管的结构在远位部分和近位部分不同。通过满足这一点,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进行导管用管的制造时,能够分别地先制造构成远位部分的远位侧管而再制造构成近位部分的近位侧管,然后通过热熔敷接合远位侧管和近位侧管,从而能够制造导管用管。因此,能够适当地制造出管结构在近位部分和远位部分不同的上述的导管用管。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吸引导管的结构的简要整体侧视图。图2(a)是表示导管本体的结构的纵向截面图,(b)是表示该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表不导管本体的结构的横向截面图,(a)表不图2(a)的A-A线截面,(b)表示B-B线截面,(C)表示C-C线截面,(d)表示D-D线截面。图4是用于说明吸引导管的制造顺序的说明图。图5是表不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导管本体的横向截面图。图6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引导管,其具备导管用管,该导管用管具有用于吸引异物的吸引管腔和供导丝穿过的导丝管腔,所述吸引导管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管用管的轴线方向上的包括远位端部的远位部分和比远位部分靠近位侧的近位部分中的所述远位部分,分隔所述吸引管腔和所述导丝管腔的管腔隔壁部朝向所述吸引管腔的中心部突出设置,而在所述近位部分,所述管腔隔壁部以不朝向所述吸引管腔的中心部突出的方式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8.01 JP 2011-1684471.一种吸引导管,其具备导管用管,该导管用管具有用于吸引异物的吸引管腔和供导丝穿过的导丝管腔,所述吸引导管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管用管的轴线方向上的包括远位端部的远位部分和比远位部分靠近位侧的近位部分中的所述远位部分,分隔所述吸引管腔和所述导丝管腔的管腔隔壁部朝向所述吸引管腔的中心部突出设置,而在所述近位部分,所述管腔隔壁部以不朝向所述吸引管腔的中心部突出的方式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吸引导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管用管中,在所述近位部分通过在包围所述吸引管腔的周壁部埋设加强体而形成有加强层,而在所述远位部分未在所述周壁部形成所述加强层,在所述近位部分,在所述加强层的外侧设置所述导丝管腔。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吸引导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管用管的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嘉手苅博日和秀人长岛义昭井泽圭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戈德曼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