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脱的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0680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03:56
一种易脱的连接器组合,包含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含第一绝缘本体与多个第一端子;第一绝缘本体具有第一端面及突出第一端面的连结凸部;连结凸部一侧形成与第一端面相接的至少一外导面,且外导面延伸离开第一端面同时朝连结凸部中心倾斜;第一端子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具有柱状并至少部分突出第一端面的第一接触部;第二连接器包含第二绝缘本体与多个第二端子。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对应第一端面的第二端面,以及自第二端面凹入第二连接器内的连结凹部;连结凹部对应连结凸部且具有开口,并形成对应外导面的内导面;内导面与第二端面相接,且延伸离开第二端面同时朝连结凹部中心倾斜;第二端子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且排列于连结凹部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易脱的连接器组合
本技术关于一种连接器;具体而言,本技术关于一种具有易脱结构的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习用的电连接器组合包含电源插头与电源插座等两连接器。两连接器可藉由端子及/或绝缘座体之间的摩擦力或是螺栓与螺帽、卡勾与卡槽等固定件,来保持连接的状态。一般的电子产品,以笔记型计算机为例,其设有电源插座,系与带线的电源适配器的电源插头电性连接而藉以供电(充电)。然而,若电源适配器的电源插头与笔记型计算机的电源插 座于连接的状态下,不慎踢绊到电源适配器的电缆线的情况时,不经意的外力可能拉扯笔记型计算机掉落,造成损害。举例而言,电源插头与电源插座的绝缘座体可分别形成有凸凹结构,端子则搭配凸凹结构的互补与接合而连接;凸结构为长方体,凹结构形成对应的长方体空间。也就是说,凸结构的外壁与凹结构的内壁习知平行于电源插头与电源插座的插接方向。当凸结构离开凹结构移动时,除了外壁与内壁之间产生与该插接方向平行且反向的摩擦力外,长方体凸凹结构也会在结构上相干涉,而阻碍凸结构的脱离;此时,电缆线将因此无法顺利脱离笔记型计算机,却随之拉动或拉扯笔记型计算机掉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脱的连接器组合,可轻易且快速分离。本技术的易脱的连接器组合包含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含第一绝缘本体与多个第一端子;第一绝缘本体具有第一端面及突出第一端面的连结凸部;连结凸部的一侧形成至少一外导面,该外导面与第一端面相接,且外导面延伸离开第一端面同时朝连结凸部的中心倾斜;该些第一端子则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分别具有柱状的第一接触部,且该些第一接触部至少部分突出于第一端面;第二连接器包含第二绝缘本体与多个第二端子;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对应第一端面的第二端面,以及自第二端面凹入第二连接器内的连结凹部;连结凹部对应连结凸部,具有开口,并形成对应外导面的内导面;内导面与第二端面相接,且延伸离开第二端面同时朝连结凹部的中心倾斜;该些第二端子则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且排列于连结凹部内,分别对应该些第一端子;第一连接器藉由连结凸部与连结凹部的配合导引可拆卸地插接于第二连接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端子包含第二焊接部以及第二接触部。第二接触部连接至第二焊接部,且具有二弹性臂从第二焊接部朝连结凹部的开口延伸且至少部分伸入连结凹部,并于远离第二焊接部的一端分别形成一突起,该二突起相对向并于其间形成插入口。当第一连接器插接于第二连接器时,插入口的该二突起摩擦接触于第一接触部。本技术的易脱的连接器组合包含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含第一绝缘本体与多个第一端子;第一绝缘本体具有第一端面及突出第一端面的连结凸部;连结凸部的一侧形成至少一外导面,该外导面与第一端面相接,且外导面延伸离开第一端面同时朝连结凸部的中心倾斜;该些第一端子则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分别具有柱状的第一接触部,且该些第一接触部至少部分突出于第一端面;第二连接器包含第二绝缘本体与多个第二端子;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对应第一端面的第二端面,以及自第二端面凹入第二连接器内的连结凹部;连结凹部对应连结凸部,具有开口,并形成对应外导面的内导面;内导面与第二端面相接,且延伸离开第二端面同时朝连结凹部的中心倾斜;该些第二端子则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且排列于连结凹部内,分别对应该些第一端子;该第二端子包含一第二焊接部;以及一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连接至该第二焊接部且具有二弹性臂,从该第二焊接部朝该连结凹部的该开口延伸且部分伸入该连结凹部,并于远离该第二焊接部的一端分别形成一突起,该二突起相对向并于其间形成一插入口 ;第一连接器藉由连结凸部与连结凹部的配合导引可拆卸地插接于第二连接器,且该插入口的该二突起摩擦接触于该第一接触部。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该连结凸部的形状与该连结凹部的形状实质上互 补。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该外导面与该端面相夹有第一角度,该内导面与该第二端面相夹有第二角度;该第一角度为钝角,该第二角度介于180度与270度之间,且与该第一角度之和小于等于360度。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该连结凸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至少一外导面。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该连结凸部的垂直该第一端面的剖面为梯形。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该二突起于相对向的一侧形成一引导面,该引导面依该第一端子插入该第二端子的方向,从该二弹性臂相背的一侧向相对的一侧倾斜。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该些第二端子分别形成薄片状,且具有分别相对的两表面与一侧缘,且该些第二端子以表面对表面的方式平行地排列于该第二连接器。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该些第二端子分别形成薄片状,且具有分别相对的两表面与一侧缘,且形成复数列的第二端子列;相同列的该些第二端子以侧缘对侧缘的方式平行排列,相异列的该些第二端子列互相平行,相异列的该些第二端子列中的各该些第二端子彼此交错配置。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接触部具有一端部,该端部远离该第一端面且对应于该插入口 ;该端部的宽幅略大于该二突起之一间距,当该第一连接器插接于该第二连接器时,该端部通过该二突起,该二突起摩擦接触于该第一接触部上该端部的后缘。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该端部形成子弹头。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接触部为实心销状。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接触部为空心销状。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该连结凸部包含多个间隔相邻的凸部次单元,且该些第一端子的该些第一接触部与该些凸部次单元交错设置。本技术的易脱的连接器组合藉由连结凸部及连结凹部的设计,导引第一连接器可拆卸地插接于第二连接器,且连结凸部的外导面与连结凹部的内导面有倾斜以及与插接/脱离方向不平行的设计。因此,在连结凸部进出连结凹部的过程中,两者之间不易在结构上相干涉且摩擦力也较小。因此,连结凸部更得以轻易进出连结凹部。附图说明图1A-1B所示为本技术易脱的连接器组合的实施例示意图;图2A所示为图IA的第一连接器实施例的分解图;图2B所示为图IA的第二连接器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第二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的后视图;图4所示为本技术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图5所示为本技术易脱的连接器组合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A-1B所示,本实施例的易脱的连接器组合Ia实施例包含第一连接器10以及第二连接器20,其中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可拆卸地连接,且可设置于能电性连接的电器设备(未绘示)中。举例而言,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之一设置于电子装置如笔记型计算机内,另一则设置于电缆线(未绘示)的一端或另一电子装置(未绘示)上;当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连接时即达成讯号或电源的供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可为电源连接器,用以传输直流电,但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10包含第一绝缘本体100,其具有第一端面110以及突出第一端面110的连结凸部150 ;换言之,连结凸部150具有大致上垂直于第一端面110的延伸方向E。也就是说,第一端面110平行于方向Z,而延伸方向E与方向Z平行。第二连接器20较佳与第一连接器10成对提供,且包含第二绝缘本体200 ;第二绝缘本体2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易脱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该易脱的连接器组合包含:一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含:一第一绝缘本体,该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端面及突出该第一端面的一连结凸部,其中该连结凸部的一侧形成至少一外导面,该外导面与该第一端面相接并延伸离开该第一端面同时朝该连结凸部的中心倾斜;以及多个第一端子,该些第一端子设置于该第一绝缘本体,且分别具有柱状的一第一接触部,该些第一接触部至少部分突出该第一端面;以及与该第一连接器成对的一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包含:一第二绝缘本体,该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对应该第一端面的一第二端面及自该第二端面凹入该第二连接器内的一连结凹部,其中该连结凹部对应该连结凸部且具有一开口,并形成对应该外导面的一内导面,该内导面与该第二端面相接,且延伸离开该第二端面同时朝该连结凹部的中心倾斜;以及多个第二端子,该些第二端子设置于该第二绝缘本体且排列于该连结凹部内,且分别对应该些第一端子,该第二端子包含:一第二焊接部;以及一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连接至该第二焊接部且具有二弹性臂,从该第二焊接部朝该连结凹部的该开口延伸且部分伸入该连结凹部,并于远离该第二焊接部的一端分别形成一突起,该二突起相对向并于其间形成一插入口;其中该第一连接器藉由该连结凸部与该连结凹部的配合导引而可拆卸地插接于该第二连接器,且该插入口的该二突起摩擦接触于该第一接触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培樵
申请(专利权)人: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