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0664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03:55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设有第一、第二收容腔(41、42)的转换器(4)、连接于所述转换器的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装置(5),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电连接器(3),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连接器的连接件(2),与所述连接件相组装的转动件(1),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可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所述电连接器可做水平旋转运动,所述转动件可绕所述连接件做水平旋转运动,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可做水平旋转运动,第一、第二连接装置旋转后,不必一直处于竖直外伸状态,存储空间小,并且在收纳第一、第二连接装置的线缆时,不用将线缆在应力释放部处弯折,应力释放部处的线缆得到了有效地保护。(*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指一种具有旋转装置的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笔记本计算机已经非常普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令人烦恼不已的是,笔记本计算机电源适配器的电源线 经常在应力释放部处(Strain Relief)弯折,时间一长就容易导致应力释放部内的线缆折断而影响 电源适配器的正常运行,并且笔记本计算机的电源线在对接与非对接状态下均处于自由延伸状态,因此电源线又占据了很大空间。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保护线缆应力释放部的电连接器组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设有第一、第二收容腔的转换器、连接于所述转换器的第一、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电连接器,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连接器的连接件,与所述连接件相组装的转动件,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可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所述电连接器可做水平旋转运动,所述转动件可绕所述连接件做水平旋转运动,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可做水平旋转运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第一、第二连接装置旋转后,不必一直处于竖直外伸状态,存储空间小,并且在收纳第一、第二连接装置的线缆时,不用将线缆在应力释放部处弯折,应力释放部处的线缆得到了有效地保护。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使用状态下的立体组装图。图2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视图。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电连接器旋转90度的视图。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转动件旋转90度的视图。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装置收容于转换器内的立体组装图。图6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图6所示电连接器组件另一方向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I至图7,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传输交流电源的第一连接装置、内部设有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的转换器4以及传送直流电源的第二连接装置5,其中第一连接装置包括转动件I、连接件2、与连接件2对接的电连接器3。请参照图6至图7,转动件I可设置成线缆组件,其设有基部11、自基部11向前延伸的第一应力释放部12以及从第一应力释放部12内延伸出来的线缆13,其中基部11的侧面设有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列的若干卡位点111,上、下表面设有凸柱110。连接件2包括固持部21、自固持部21向前延伸的呈三角形分布的连接部22以及自固持部21上、下表面分别向外延伸的翼部23。翼部23形状结构完全相同且相对设置,翼部23设有位于其内表面收容于凸柱110的收容孔230,固持部21侧表面设有位于固持部21上的卡位孔210,当旋转转动件I时,卡位点111均可以收容于卡位孔210内,使转动件I在不同的位置与连接件2定位。电连接器3由主体部31及安装至主体部31的对接部32组成。主体部31由堆叠放置的大小形状相同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主体部31的上、下表面均设有呈阶梯状的第一表面311、第二表面312。第一表面311设有自主体部31上、下表面向上凸伸形成的导柱3110,第二表面312设有自其上、下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位于导柱3110后方的的安装孔3120及自安装孔3120两侧分别向第一表面311方向延伸的呈弧形状的第一、第二导引槽3121、3122。对接部32设有自其侧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对接口 320。转换器4内部设有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用以将输入的交流电源转换成直流电源。转换器4设有自其侧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第一、第二收容腔41、42。第一收容腔41大 体呈长方体型,第一收容腔41设有自其上、下内壁分别向内凸伸形成的扇形定位件411及位于定位件411两侧的第一、第二凸点4121、4122,定位件411包括收容导柱3110的凹孔4110,使电连接器3可做水平旋转运动。当旋转电连接器3时,所述第一、第二凸点4121、4122可沿着第一、第二导引槽3121、3122滑入安装孔3120内,使电连接器3可以在两个位置上定位。第二收容腔42大致为倒L型,其上、下内壁分别设有定位孔420。第二连接装置5包括导线51、成型于导线51外的外壳53及组装于外壳53内的转轴52,外壳53设有第二应力释放部530,转轴52安装于定位孔420使第二连接装置5可做水平旋转运动。请参照图I至图7,将转动件I安装至连接件2,凸柱110收容于收容孔230,而使转动件I绕着连接件2可做水平旋转运动,卡位点111收容于卡位孔210,使转动件I更好地定位。再将连接件2与组装于电连接器3,连接部2收容于对接口 320内。最后将安装好并可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装置5分别安装至转换器4。导柱3110收容于凹孔4110内,转轴52安装于定位孔420,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装置5都可绕转换器4做水平旋转运动。在使用状态下,第一、第二连接装置1、5处于竖直外伸状态(如图I至图2所示),安装孔3120收容第一凸点4121 ;在非使用状态下,电连接器3绕着定位件411逆时针做90度旋转,并收容于第一收容腔41内(如图3所示),第一、第二凸点4121、4122分别沿第一、第二导引槽3121、3122做1/4圆周运动,安装孔3120收容第二凸点4122,第一、第二导引槽3121、3122由安装孔3120向第一表面311方向由浅入深,使第一、第二凸点4121、4122在第一、第二导引槽3121、3122与安装孔3120之间更容易滑动。然后转动件I绕着连接件3逆时针再做90度旋转(如图4所示),此时转动件I已做了 180度的逆时针旋转,转动件I紧贴着转换器4,再将第二连接装置5绕着转轴52逆时针旋转90度(如图5所示),使其收容在第二收容腔42内,这样在收纳第一、第二连接装置1、5时,第一、第二连接装置1、5不会因为在第一、第二应力释放部12、530处经常弯折受损引起线缆损坏,第一、第二连接装置1、5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再次使用时,转动件I再顺时针旋转180,第二连接装置5顺时针旋转90度,这样第一、第二连接装置1、5又处于竖直外伸状态。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设有第一、第二收容腔的转换器、连接于所述转换器的第一、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电连接器,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连接器的连接件,与所述连接件相组装的转动件,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可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可做水平旋转运动,所述转动件可绕所述连接件做水平旋转运动,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可做水平旋转运动。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设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上、下表面均设有呈阶梯状的第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有导柱,所述转换器设有凹孔,所述导柱收容于所述凹孔内而使所述电连接器可做水平旋转运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上、下内壁分别设有扇形定位件,所述凹孔形成于所述定位件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设有安装孔及自所述安装孔两侧分别向所述第一表面延伸的呈弧形状的第一、第二导引槽,所述导引槽由所述安装孔向所述第一表面方向由浅入深,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设有第一、第二收容腔的转换器、连接于所述转换器的第一、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电连接器,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连接器的连接件,与所述连接件相组装的转动件,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可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可做水平旋转运动,所述转动件可绕所述连接件做水平旋转运动,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可做水平旋转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发逄日豪黄立志王青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