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布置,包括导辊A、导辊B、导辊C、导辊D、导辊E、浮动辊、驱动辊A、驱动辊B、驱动辊C、驱动辊D、上骑辊A、上骑辊B、刀槽辊、展平辊,还包括了EPC电眼,驱动辊A、驱动辊B、刀槽辊、驱动辊C、驱动辊D设置在主墙板上。本机的辊筒布置十分简洁,满足了800米/分的高速分切需求,取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节省了投资费用,缩短了制造周期,同时也降低了运行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布置。
技术介绍
目前分切机多种多样,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分切机 辊筒布置的发展方向是采用最少数量的辊筒完成最多的功能需求并满足分切质量和速度要求。市场上的分切机辊筒布置采用的辊筒的数量较大,制造周期较长,生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辊筒布置存在缺陷,在操作和维护方面带来了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用最少数量的辊筒来完成最多功能的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布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布置,包括导辊A、导辊B、导辊C、导辊D、导辊E、浮动辊、驱动辊A、驱动辊B、驱动辊C、驱动辊D、上骑辊A、上骑辊B、刀槽辊、展平辊,还包括了 EPC电眼,驱动辊A、驱动辊B、刀槽辊、驱动辊C、驱动辊D设置在主墙板上,导辊B设置在导辊A和浮动辊之间,浮动辊设置在导辊B和导辊C之间,导辊C设置在浮动辊和导辊D之间,导辊E设置在导辊D和展平辊之间,驱动辊A设置在驱动辊B和展平辊之间,刀槽辊设置在驱动辊B与驱动辊C之间,驱动辊C位于刀槽辊与上骑辊A之间,驱动辊D位于上骑辊B与刀槽辊之间。EPC电眼放置在导辊B和浮动辊之间,导辊B和浮动辊之间的距离为(O. 25 O. 5) X幅宽。导辊D、导辊E设置在过渡架上。驱动辊A、驱动辊B、刀槽辊、驱动辊C和驱动辊D,相邻两辊均布置成S型辊或接近S型。展平辊设置在S型辊之前。驱动辊C和驱动辊D构成2路分支结构。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布置采用独立电机驱动的收卷机架伺服平移系统。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机的辊筒数量是国内同类分切机中最少的,因此本机的辊筒布置十分简洁,满足了 800米/分的高速分切需求,取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此简洁布置的经济效果也是明显的,一方面节省投资费用,缩短制造周期,另一方面方便操作和维护,降低运行成本。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I-原膜卷,2-导辊A,3-导辊B,4-浮动棍,5-导辊C,6_导辊D,7_导辊E,8-展平棍,9-驱动棍A, 10-驱动棍B,11-刀槽棍,12-驱动棍C, 13-上骑棍A, 14-内侧收卷机,15-上骑辊B,16-外侧收卷机,17-驱动辊D,18-过渡架,19-主墙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布置,包括导辊A2、导辊B3、导辊C5、导辊D6、导辊E7、浮动辊4、驱动辊A13、驱动辊B10、驱动辊C12、驱动辊D17、上骑辊A13、上骑辊B15、刀槽辊11、展平辊8,还包括了 EPC电眼,驱动辊A9、驱动辊B10、刀槽辊11、驱动辊C12、驱动辊D17设置在主墙板19上。导辊B3设置在导辊A2和浮动辊4之间,浮动辊4设置在导辊B3和导辊C5之间,浮动辊4作为放卷张力控制的重要环节,其位置变量是控制系统的被调量,其位置变量对应的料长变化是它的自衡能力,与位置变量对应的张力变化量又关系到浮动辊动态过程中张力的恒定性能,本机的这段辊筒布置正是综合平衡了这些要求的结果。导辊C5设置在浮动辊4和导辊D6之间,导辊E7设置在导辊D6和展平辊8之间,驱动辊A9设置在驱动辊BlO和展平辊8之间,刀槽辊11设置在驱动辊·BlO与驱动辊C12之间,驱动辊C12位于刀槽辊11与上骑辊A13之间,驱动辊D17位于上骑辊B15与刀槽辊11之间。物料从原膜卷I上经过导辊A2和导辊B3的引导,实现两个方向的平稳引出。无论从原膜卷I的上方引出还是从下方引出,导辊A2上都有合适的包角范围。EPC电眼放置在导辊B和浮动辊之间靠近导B的地方,导辊B和浮动辊之间的距为(O. 25 O.5) X幅宽,幅宽指的是材料宽度,导辊D6、导辊E7设置在过渡架18上,使过渡段机架很小巧简洁,这些导辊根据物料的特性来选择做成被动棍或是驱动辊。物料从导辊E7后进入主墙板,先通过展平辊8把物料抻展平整,再依次经过驱动辊A9和驱动辊B10。驱动辊A9,驱动辊B10、刀槽辊11、驱动辊C12和驱动辊D17,相邻两辊均布置成S型或接近S型,展平辊8设置在S型驱动辊之前,使物料在辊上的包角很大,既加大了传输物料的能力又一定程度上隔离了前后的张力。物料经过刀槽辊11被分切后,由驱动辊C12和驱动辊D17分支,一支由驱动辊C12引至内侧收卷机14,另一支由驱动辊D17引至外侧收卷机16。物料在收卷机各工位中先经过上骑辊A13、上骑辊B15后再卷绕在收卷轴上成为产品。上骑辊A13、上骑辊B15的作用是赶走收卷时夹带在物料层间的空气,使卷子紧密、平整。上骑辊和收卷轴的接触位置会影响它的作用发挥,除了在辊筒布置中体现外,本机还由独立电机驱动的收卷机架伺服平移系统来保证在收卷全过程中该接触位置不变。本机展平辊8在S型驱动辊之前,使进入刀槽辊11分切的物料更平稳,物料在上骑辊上的包角接近180度并且张力合力方向垂直,由于张力合力没有水平分量,故不会影响上骑辊对收卷轴的压紧力,正由于在这些细节上的仔细设计,使本机的辊筒布置在十分简洁的前提下满足了 800米/分的高速分切需求。取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应当指出,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核心技术特征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布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辊A、导辊B、导辊C、导辊D、导辊E、浮动辊、驱动辊A、驱动辊B、驱动辊C、驱动辊D、上骑辊A、上骑辊B、刀槽辊、展平辊,还包括了 EPC电眼,所述的驱动辊A、驱动辊B、刀槽辊、驱动辊C、驱动辊D设置在主墙板上,所述的导辊B设置在导辊A和浮动辊之间,浮动辊设置在导辊B和导辊C之间,导辊C设置在浮动辊和导辊D之间,导辊E设置在导辊D和展平辊之间,驱动辊A设置在驱动辊B和展平辊之间,刀槽辊设置在驱动辊B与驱动辊C之间,驱动辊C位于刀槽辊与上骑辊A之间,驱动辊D位于上骑辊B与刀槽辊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PC电眼放置在导辊B和浮动辊之间,导辊B和浮动辊之间的距离为(O. 25 O. 5) X幅宽。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辊D、导辊E设置在过渡架上。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辊A、驱动辊B、刀槽辊、驱动辊C和驱动辊D,相邻两辊均布置成S型辊或接近S型。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展平辊设置在S型辊之前。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辊C和驱动辊D构成2路分支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装置采用独立电机驱动的收卷机架伺服平移系统。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布置,包括导辊A、导辊B、导辊C、导辊D、导辊E、浮动辊、驱动辊A、驱动辊B、驱动辊C、驱动辊D、上骑辊A、上骑辊B、刀槽辊、展平辊,还包括了EPC电眼,驱动辊A、驱动辊B、刀槽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越型分切机的辊筒布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辊A、导辊B、导辊C、导辊D、导辊E、浮动辊、驱动辊A、驱动辊B、驱动辊C、驱动辊D、上骑辊A、上骑辊B、刀槽辊、展平辊,还包括了EPC电眼,所述的驱动辊A、驱动辊B、刀槽辊、驱动辊C、驱动辊D设置在主墙板上,所述的导辊B设置在导辊A和浮动辊之间,浮动辊设置在导辊B和导辊C之间,导辊C设置在浮动辊和导辊D之间,导辊E设置在导辊D和展平辊之间,驱动辊A设置在驱动辊B和展平辊之间,?刀槽辊设置在驱动辊B与驱动辊C之间,驱动辊C位于刀槽辊与上骑辊A之间,驱动辊D位于上骑辊B与刀槽辊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大华工控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