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82370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包括可盛装液体的容器和设于所述容器外侧壁上的加热组件,所述容器内设有可使所述液体受热均匀的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包括一搅拌轴和连接于所述搅拌轴端部并靠近所述容器底部的搅拌扇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缠绕于所述容器外侧壁的加热发热圈和用于检测所述液体温度并与所述发热圈电性连接的温度检测器,所述容器内还设置有可控制所述容器内液面高度的液位计及与其电性连接的报警装置,通过在所述容器内加装搅拌器,如此,可通过搅拌来加快液体的加热速度,同时使得液体受热更均匀,缩短了整个加热的时间,提高了加热的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在实际生产中,许多液体原料的粘度都受温度的影响,且随着不同的气温,液体原料的粘度也不同。通常,温度越低,液体粘度越大,由于冬季的气温低,导致液体原料的粘度上升,使液体原料的流动性差,就不能将液体原料顺畅地泵送至容器外,影响了下一工序的吸油速度,存在品质隐患。现有技术中,采用在容器外设置加热组件对液体原料进行加热,靠近容器外壁的 液体原料受热快,位于所述容器中间的液体原料离所述加热组件较远受热慢,如此,使得容器内的液体原料受热不均与,整个加热周期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液体原料加热不均匀,加热周期长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包括可盛装液体的容器和设于所述容器外侧壁上的加热组件,所述容器内设有可使所述液体受热均匀的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包括一搅拌轴和连接于所述搅拌轴端部并靠近所述容器底部的搅拌扇叶。进一步地,所述容器放置于支撑架上。更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缠绕于所述容器外侧壁的加热发热圈和用于检测所述液体温度并与所述发热圈电性连接的温度检测器。再进一步地,所述容器上设有由其上端伸入并向其内输送所述液体的进料管。具体地,所述容器上设有连接于所述容器底部并可将所述容器内液体输出的排出管。更具体地,于所述进料管上,靠近所述容器端设置有阀体。进一步地,于所述排出管上,靠近所述容器端设置有阀体。再进一步地,所述容器内还设置有可控制所述容器内页面高度的液位计。更进一步地,所述液体加热装置还设有报警装置,所述报警器与所述液位计电性连接。具体地,所述排出管的外壁缠绕有保温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装置,通过在所述容器内加装一个搅拌器,如此,可通过搅拌来加快液体的加热速度,同时使得液体受热更均匀,缩短了整个加热的时间,提高了加热的效果。另外,通过设置送料管和排除管,实现了液体的自动输送,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再者,还设置了液位计和报警器,当容器内的液位超过设置的安全值时,所述报警器就会发出警示信号,如此,提高了整个液体加热装置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液体加热装置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00液体加热装置7阀体I容器8温度检测器 2支持架9液位计3加热组件10报警装置4搅拌器31第一发热圈5进料管32第二发热圈6排出管33温度检测器41搅拌轴42搅拌扇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I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装置100,包括可盛装液体的容器I和设于所述容器I外侧壁上的加热组件3,所述容器I内设有可使所述液体受热均匀的搅拌器4,所述搅拌器4包括一搅拌轴41和搅拌扇叶42,该搅拌扇叶42连接于所述搅拌轴41的端部,并靠近所述容器I的底部。实际生产中,所述加热组件3将所述容器I内的液体加热,同时,所述搅拌器4的搅拌轴41转动,带动所述搅拌扇叶42旋转,从而搅拌所述容器I内的液体,使得所述液体在容器I内沿着内壁流动翻滚,如此,可以使得容器I内各处的液体都与所述加热组件3最近距离的接触而发生热交换,从而提高了加热效果,缩短了加热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所述搅拌器4在搅拌时,也会产生热量,所述容器I内的液体吸收该热量,这样,也实现了快速加热。进一步地,所述容器I放置于支撑架2上,所述支撑架2将所述容器I托起脱离底面。通过将所述容器I由一支撑架2托起而不与地面直接接触,在所述容器I内的液体加热时,所述容器I的底部不会与地面发生热交换,减少了热量的损失,进而保证了所述容器I内的液体最大限度的吸收所述加热组件3产生的热量,从而缩短了加热的时间,提高了加热效率。同时,所述容器I与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使工人的下肢不易接触到液体加热装置100,保护了工人不被其烫伤,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更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3包括至少一个缠绕于所述容器外侧壁的加热发热圈和用于检测所述液体温度并与所述发热圈电性连接的温度检测器33。本实施例中,使用了两个发热圈,两个发热圈分别称为第一发热圈31和第二发热圈32,第一发热圈31和第二发热圈32上下间隔缠绕于所述容器I的外侧壁,这样,可以对所述容器I内的上下部的液体同时加热,提高了加热功率,使得整个加热周期变短,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本实施例中,温度检测器33为热电偶,该热电偶于所述容器内设有温度探头,当检测到所述容器I内的液体温度达到所需要得值时,即发出信号控制该第一发热圈31和第二发热圈32停止加热,如此,避免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还避免了容器I内液体的过加热而发生化学变化,保证了容器I内液体的品质。再进一步地,所述容器I上设有由其上端伸入并向其内输送所述液体的进料管5。如此,便于向所述容器I内添加需要加热的液体,避免了工人的手提肩扛,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所述容器I内的进料速度。具体地,所述容器I上设有连接于所述容器I底部并可将所述容器I内液体输出的排出管6。这样,就不需要多名工人一同协作,将所述容器I内的液体倒出,如此,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另外,加热完成后的液体具有一定的温度,通过该排出管6将该加热完成的液体从所述容器I内排出,避免了工人被该液体烫伤,提高了安全性。更具体地,于所述进料管5上或者所述排出管6上,靠近所述容器I的一端分别设置有控制阀7。如此,便于检修所述进料管5和排出管6,当不需要往所述容器I内添加液 体时或者不需要将所述容器I内的液体排出时,可分别将位于所述进料管5或排出管6上的控制阀7关闭。再进一步地,所述容器I内还设置有可控制所述容器I内液面高度的液位计8。通过该液位计8可以检测容器I内液体的液面高度,以防止所述液体溢出该容器1,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另外,所述液位计8通过检测到的液位信息来控制发热圈的工作数量,就是当液位计8检测到容器I内液位较高时,如图I所示,第一发热圈31和第二发热圈32同时工作,当容器I内液位较底时,则只是位于所述容器I外壁下部的第二发热圈32工作。如此,可防止液位较低时,第一发热圈31的干烧,避免不必要的热量损失,提供了生产的安全性。更进一步地,所述液体加热装置100还设有报警装置9,所述报警器9与所述液位计8电性连接。此为双保险设计结构,当所述容器I内的液面较高时,所述液位计8应当检测到高液位,然后通过控制信号,关闭进料管5的控制阀7,当是当所述控制阀7失灵时,容器I内的液面就会不断的上升,从而溢出该容器1,很可能就会造成安全事故,通过该报警器9与所述液位计8电性连接,即便所述控制阀7失灵,所述报警器9也会发出声光警示型号,通知工作人员及时去制止液位的升高,从而避免液体溢出容器I,而酿成事故。具体地,所述排出管6的外壁缠绕有保温层。如此,可保证由所述排出管6排出的液体具有一定的温度,使得所述液体的粘度适中,便于流动,同时避免了工人被该排出管6的高温烫伤。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包括可盛装液体的容器和设于所述容器外侧壁上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内设有可使所述液体受热均匀的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包括一搅拌轴和连接于所述搅拌轴端部并靠近所述容器底部的搅拌扇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万涛曾美昌熊陶曹明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帝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