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用水壶架,至少包括固定于自行车车架上的主体和自主体底端向外延伸的承置座;主体下段设一插入环抱部,主体上段设一卡入环抱部,插入环抱部包含分别自主体下段两侧延伸而具弹性的两个弧形抱持臂,两个弧形抱持臂末端相隔预定距离,使两个弧形抱持臂内侧形成容室,卡入环抱部包含分别自主体上段两侧延伸而具弹性的两个弧形抱持臂,两个弧形抱持臂末端相隔预定距离,使两个弧形抱持臂内侧形成容室,当水壶架固定于车架后,自车架一侧上方斜插而将装水容器底端插入主体下段的插入环抱部形成的容室后经导正,再将装水容器中段作下压卡入动作而卡制于卡入环抱部形成的容室中,达到将装水容器作有效限位于水壶架内不会跳脱及方便取拿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自行车用水壶架,与一般用于自行车的水壶架有关,更详而言,即针对如何令装水容器作有效限位于水壶架内不会跳脱及方便取拿所作的结构技术。
技术介绍
以时下自行车用水壶架2,请参阅图I至图3所示,其包含一两侧延伸设以补强肋211而其内侧固定于自行车车架A上的主体21,主体21底端则向外延伸一承置座212,主体21两侧补强肋211上段并分别延伸一具弹性的弧形抱持臂213,该两个弧形抱持臂213末端相隔预定距离并呈相对状态,并使该两个弧形抱持臂213内侧因而形成一供装水容器3 置入的容室214,提供装水容器3的本体31欲自两个弧形抱持臂213上方沿轴向套入其内侧所形成的容室214内时,整个本体31底端周缘便可先将该两个具弹力的弧形抱持臂213作向外微微撑张,而进入该两个弧形抱持臂213内侧所形成的容室214内,使装水容器3的本体31底端32可定位于承置座212上,而本体31周缘最后则凭借两个弧形抱持臂23所具有的弹力作适度弹力夹持,达到将装水容器3限制定位于容室214内。请再参阅图2所示,为使骑乘者在骑乘自行车过程中,特别是腿部不致碰到水壶架而产生不适感,一般是将水壶架2锁固于车架A的下管Al处,然而,因装水容器3的本体31必须自两个弧形抱持臂213内侧所形成的容室214上方沿轴向作套入或取拿动作,造成整个水壶架2便必须锁固于位车架A的下管Al较底端处,方可使下管Al与车架A的前管A2间可空出一段提供整个装水容器3可以作套入或抽出的距离B,导致骑乘者欲取拿装水容器3时,其手部及身体便必须以较大下弯角度才可以套入或抽出,加上,此一套入或抽出动作,一般都是在骑乘行进中进行,且又仅可以单手操控自行车下,严重影响骑乘时的安全,而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即是针对前述结构缺点所不尽理想的处加以再改良。是以,其主要目的是当水壶架固定于车架后,自车架一侧将采上方斜插而将装水容器底端插入主体下段的插入环抱部形成的容室后经导正,再将装水容器中段作下压卡入动作而卡制于卡入环抱部形成的容室中,达到将装水容器作有效限位于水壶架内不会跳脱及方便取拿效果。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用水壶架,包括一主体、一自主体底端向外延伸的承置座,在主体下段设有一插入环抱部,在主体上段设有一卡入环抱部,其中,插入环抱部包含分别自主体下段两侧延伸而具有弹性的两个弧形抱持臂,该两个弧形抱持臂末端相隔一距离,使该两个弧形抱持臂内侧形成一供装水容器的本体插入的容室,而卡入环抱部则包含分别自主体上段两侧延伸而具弹性的两个弧形抱持臂,该卡入环抱部的两个弧形抱持臂末端亦相隔一距离,使该卡入环抱部的两个弧形抱持臂内侧形成一供装水容器的本体卡入的容室。所述的自行车用水壶架,其中,水壶架的主体内侧固定于自行车车架上。所述的自行车用水壶架,其中,装水容器自自行车车架一侧采用上方斜插方式而将装水容器底端插入水壶架主体下段的插入环抱部所形成的容室后经导正,再将装水容器中段作下压卡入动作而卡制于卡入环抱部所形成的容室中。所述的自行车用水壶架,其中,卡入环抱部的两个弧形抱持臂末端分别套入一限位套。所述的自行车用水壶架,其中,装水容器的本体外圆上套设一止滑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水壶架固定于车架后,自车架一侧将采上方斜插而将装水容器底端插入主体下段的插入环抱部形成的容室后经导正,再将装水容器中段作下压卡入动作而卡制于卡入环抱部形成的容室中,达到将装水容器作有效限位于水壶架内不会跳脱及方便取拿效果。附图说明 图I为现有结构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为现有结构时实施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现有结构组装在自行车车架时的操作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结构第一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结构第一实施例实施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结构第一实施例而组装在自行车车架时的操作示意图(水壶欲下插进入插入环抱部时);图8为本技术结构第一实施例而组装在自行车车架时的操作示意图(水壶的壶体底端下插进入插入环抱部后作导正定位时);图9为本技术结构第一实施例而组装在自行车车架时的操作示意图(水壶的壶体作上卡进入卡入环抱部时);图10为本技术结构第一实施例而组装在自行车车架时的操作示意图(水壶的壶体作下扳脱离卡入环抱部时);图11为本技术结构第一实施例而组装在自行车车架时的操作意图(水壶欲脱离插入环抱部时);图12为本技术结构第一实施例而组装在自行车车架时的操作示意图(水壶脱离插入环抱部时);图13为本技术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结构第二实施例实施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结构第二实施例而组装在自行车车架时的操作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结构第二实施例而组装在自行车车架时的操作示意图;图17为本技术结构第二实施例而组装在自行车车架时的操作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2_水壶架;21-主体;211-补强肋;212-承置座;213-抱持臂;214-容室;3_装水容器;31_本体;32_底端;4_水壶架;41_主体;411_内侧;42_承置座;43-插入环抱部;431_抱持臂;432_容室;44_卡入环抱部;441_抱持臂;442_容室;443_限位套;5_宝特瓶;51_本体;52_底端;6_止滑圈;A-车架;A1-下管;A2-前管;B_距离;C-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余下,兹再就本技术的结构特征暨操作等项,以配合附图说明方式,谨述于后,以提供审查参阅。首先,请参阅图4至图9所示,本技术的自行车用水壶架4,其至少包括一其内侧411固定于自行车车架A上的主体41、一自主体41底端向外延伸的承置座42,本技术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在主体41下段设有一插入环抱部43,而在主体41上段设有一卡入环抱部44,其中,插入环抱部43包括分别自主体41下段两侧延伸而具弹性的两个弧形抱持臂431,该两个弧形抱持臂431末端相隔一预定距离,使该两个弧形抱持臂431内侧形成一供装水容器3的本体31插入的容室432,而卡入环抱部44则包括分别自主体41上段两侧延伸而具有弹性的两个弧形抱持臂441,该两个弧形抱持臂441末端亦相隔一预定距离,使该两个弧形抱持臂441内侧形成一供装水容器3的本体31卡入的容室442。 凭借上述结构组成,自行车骑乘者便可将整个水壶架4锁固于车架A的下管Al距离前管A2较短的距离C处,不须如现有水壶架必须空出一段提供整个装水容器3可以作套入或抽出的较长距离B,手握装水容器3上端,而自车架A —侧将装水容器3采用上方斜插方式,将装水容器3的本体31底端32插入主体41下段的插入环抱部43所形成的容室432后,使本体31底端32因而定位于水壶架4的主体41底端的承置座42上,然后将本体31导正,最后再将装水容器3的本体31中段作下压卡入动作而卡制于卡入环抱部44所形成的容室442中,达到将装水容器3作有效限位于水壶架4内的效果。反之,请参阅图10至图12所示,当骑乘者欲饮水而须取下装水容器3时,因水壶架4改设以距离车架A的下管Al距前管A2较短距离C处,相对使骑乘者的身体及手部便可不须下弯太大角度作取拿动作,而在可提升骑乘安全下,改以自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用水壶架,包括:一主体、一自主体底端向外延伸的承置座,其特征在于:在主体下段设有一插入环抱部,在主体上段设有一卡入环抱部,其中,插入环抱部包含分别自主体下段两侧延伸而具有弹性的两个弧形抱持臂,该两个弧形抱持臂末端相隔一距离,使该两个弧形抱持臂内侧形成一供装水容器的本体插入的容室,而卡入环抱部则包含分别自主体上段两侧延伸而具弹性的两个弧形抱持臂,该卡入环抱部的两个弧形抱持臂末端亦相隔一距离,使该卡入环抱部的两个弧形抱持臂内侧形成一供装水容器的本体卡入的容室。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李玉龙,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