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保护IC以及电池装置,即便充电器的极性被反向连接也能确保安全性。电池保护IC在过电流检测端子与VDD端子之间具备第1开关元件,构成为当充电器的极性被反向连接时,切断过电流检测端子与VDD端子之间的电流路径。此外,电池保护IC在充电控制端子与VDD端子之间具备第2开关元件,构成为当充电器的极性被反向连接时,切断充电控制端子与VDD端子之间的电流路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保护IC以及电池装置,具体而言,涉及充电器与电池装置反向连接时IC的保护。
技术介绍
目前,便携式电子设备正在普及,这些电子设备是由电池装置来驱动的。电池装置由二次电池、以及搭载有控制其充放电的保护电路的电池保护IC构成。电池保护IC控制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并且,具有保护二次电池避免过充电、过放电、过电流的功能。此外,还具有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器即便正极负极与通常的连接相反地连接,也能保护二次电池或IC的功能。 图2是表示电池保护IC3以及电池装置I的框图。电池装置I具有二次电池2、电池保护IC3、作为开关的放电控制FET4和充电控制FET5、电容6、输入电阻7、电流限制电阻8、以及连接充电器13或负载的外部端子11、12。电池保护IC3具备过放电检测电路31、过充电检测电路32、过电流检测电路33、控制电路34、VDD端子15和VSS端子16、充电控制用的CO端子17和放电控制用的DO端子18、以及过电流检测用的VM端子19。二次电池2经由输入电阻7将正极与电池保护IC3的VDD端子15连接,将负极与电池保护IC3的VSS端子16连接。电容6与电池保护IC3的VDD端子15和VSS端子16连接。放电控制FET4和充电控制FET5串联连接在二次电池2的负极与电池装置I的外部端子12之间。放电控制FET4的栅极与电池保护IC3的放电控制端子DO连接。充电控制FET5的栅极与电池保护IC3的充电控制端子CO连接。放电控制FET4和充电控制FET5在栅极与源极之间设置有栅氧化膜保护二极管。电流限制电阻8连接在电池保护IC3的VM端子19与外部端子12之间。在过放电检测电路31和过充电检测电路32中,将输入端子与VDD端子15和VSS端子16连接,将输出端子与控制电路34连接。在过电流检测电路33中,将输入端子与VM端子19和VSS端子16连接,将输出端子与控制电路34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图3是示出以往的电池保护IC3的寄生二极管的电路图。电池保护IC3的寄生二极管通常是电路内的晶体管的寄生电容等。例如,在VM端子19与VDD端子15之间存在寄生二极管Dl。此外,在CO端子17与VDD端子15之间存在寄生二极管D2、D3、D4。此外,在DO端子18与VDD端子15之间存在寄生二极管D5、D6。充电器13输出30V左右的高电压。而且,充电器13的高电位连接在电池装置I的外部端子11侧,充电器13的低电位连接在电池装置I的外部端子12侧。此处,当充电器13与电池装置I反向连接时,通过以下的电流路径,在电池装置I中产生异常电流。首先,在VM端子19与VDD端子15之间的寄生二极管成为正向,电流在充电器13 电流限制电阻8 VM端子19 寄生二极管Dl (D3和D4) 输入电阻7 充电器13这样的路径中流过。接着,充电控制FET5的栅氧化膜保护二极管以对充电控制FET5的栅极与源极的电位差进行钳位的方式动作。由此,与电池保护IC3的CO端子17连接的寄生二极管成为正向,电流在充电器13 充电控制FET5的栅氧化膜保护二极管 CO端子17 寄生二极管D4 输入电阻7 充电器13这样的路径中流过。 由于流过这些电流,在输入电阻7的两端产生电压,导致在电池保护IC3的VDD VSS之间施加超过额定电压的电压。此时,在充电器13反向连接时,与电池保护IC3的VM端子19连接的电流限制电阻8对电流进行抑制。此外,设置在从CO端子17到VDD端子15的路径上的电阻Rl也在充电器13反向连接时对电流进行抑制。这样,通过在内部的电流路径上设置电流限制用的电阻,在充电器13反向连接时对电流进行抑制。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9-177937号公报然而,在上述电池保护IC3以及电池装置I中,由于必须设置电流限制电阻8,因此存在电池保护IC3的外置元件增加这样的课题。此外,在内部的电流限制用的电阻中,存在因权衡对电池保护IC3的通常动作产生的影响的关系而不能随意增大电阻值这样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电池保护IC具有以下结构。构成为在过电流检测端子与VDD端子之间具有第I开关元件,当充电器的极性被反向连接时,切断过电流检测端子与VDD端子之间的电流路径。此外,构成为在充电控制端子与VDD端子之间具有第2开关元件,当充电器的极性被反向连接时,切断充电控制端子与VDD端子之间的电流路径。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池保护IC3以及电池装置I,在电池保护IC3的内部设置在充电器13反向连接时切断电流的开关元件,由此,可以提供一种减少电池装置I的元件件数,并且安全性较高的电池保护IC3以及电池装置I。附图说明图I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保护IC以及电池装置的框图。图2是示出电池保护IC以及电池装置的框图。图3是示出以往的电池保护IC3的寄生二极管的框图。标号说明I 电池装置3、30:电池保护 IC4:放电控制FET5:充电控制FET13:充电器31:过放电检测电路32 过充电检测电路33 :过电流检测电路34:控制电路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使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图I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保护IC以及电池装置的框图。电池装置I具有二次电池2、电池保护IC30、作为开关的放电控制FET4和充电控制FET5、电容6、输入电阻7、以及连接充电器13或负载的外部端子11、12。电池保护IC30具备VDD端子15和VSS端子16、充电控制用的CO端子17和放电控制用的DO端子18、以及过电流检测用的VM端子19。此外,虽然未图示,但与图2相同,电池保护IC30具备过放电检测电路31、过充电检测电路32、过电流检测电路33、以及控制电路34。而且,由于具备这些电路和ESD保护元件等,因此,例如存在寄生二极管Dl、D2、D3、D4、D5、D6。进而,电池保护IC30具备晶体管Ml、M2、M3。二次电池2经由输入电阻7将正极与电池保护IC30的VDD端子15连接,将负极与电池保护IC30的VSS端子16连接。电容6与电池保护IC30的VDD端子15和VSS端子16连接。放电控制FET4和充电控制FET5串联连接在二次电池2的负极与电池装置I的外部端子12之间。放电控制FET4的栅极与电池保护IC30的放电控制端子DO连接。充电控制FET5的栅极与电池保护IC30的充电控制端子CO连接。放电控制FET4与充电控制FET5在栅极与源极之间设置有栅氧化膜保护二极管。VM端子19与外部端子12直接连接。寄生二极管Dl连接在VM端子19与VDD端子15之间。寄生二极管D2连接在VM端子19与CO端子17之间。寄生二极管D3和D4连接在VM端子19与VDD端子15之间。寄生二极管D3和寄生二极管D4的连接点与CO端子17连接。寄生二极管D5连接在VSS端子16与DO端子18之间。寄生二极管D6连接在VSS端子16与VDD端子15之间。在作为开关元件的晶体管Ml中,漏极和源极连接在VM端子19、VDD端子15以及DO端子18之间,栅极与VDD端子15连接。在晶体管M2中,漏极和源极连接在VDD端子15与晶体管Ml的源极之间,栅极与VM端子19连接。在作为开关元件的晶体管M3中,漏极和源极连接在CO端子17与VDD端子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保护IC,该电池保护IC具备:连接二次电池的VDD端子和VSS端子;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过电流检测端子;以及连接充电控制FET的充电控制端子,该充电控制FET控制对所述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器的充电电流,所述电池保护IC对所述二次电池的电压和电流进行监视,控制所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过电流检测端子与所述VDD端子之间具备第1开关元件,当所述充电器的极性被反向连接时,所述第1开关元件切断所述过电流检测端子与所述VDD端子之间的电流路径。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7.26 JP 2011-1629021.一种电池保护1C,该电池保护IC具备 连接二次电池的VDD端子和VSS端子; 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过电流检测端子;以及 连接充电控制FET的充电控制端子,该充电控制FET控制对所述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器的充电电流, 所述电池保护IC对所述二次电池的电压和电流进行监视,控制所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过电流检测端子与所述VDD端子之间具备第I开关元件, 当所述充电器的极性被反向连接时,所述第I开关元件切断所述过电流检测端子与所述VDD端子之间的电流路径。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池保护1C,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开关元件是NMOS晶体管,该NMOS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过电流检测端子连接,栅极与所述VDD端子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保护1C,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保护IC还具备NMO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岛裕一郎,小林直人,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