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中结构柱的卸载方法,第一步:安装支撑机构:待卸载的结构柱位于第一梁和第二梁之间,第二梁的下方设有第三梁,将支撑机构安装在待卸载的结构柱旁,支撑机构由至少一个支撑单元组成,支撑单元连接在第一梁和第二梁之间,以及第二梁和第三梁之间,或者连接在第一梁和第二梁之间;第二步:调节支撑机构,对结构被顶撑面施加支撑力,直至实现对结构柱的卸载;第三步:对结构柱进行加固或者置换:支撑机构对结构被顶撑面施加的支撑力保持至被卸载结构柱的加固或置换工作完成。该卸载方法通过支撑机构,将待卸载的结构柱上的荷载全部或部分地卸除到相邻柱或下层柱中,确保待卸载的结构柱后续的加固或置换工作安全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建筑部件的卸载方法,具体来说,涉及。
技术介绍
在实际工程中,常常需要对结构进行加固改造。由于已建成建筑物自重的存在以及非改造位置处活荷载的存在,结构柱在加固改造时已承担较大荷载。改造过程中,为了消除加固结构柱时由于应力滞后所造成的对加固效果的不利影响,或者为了避免置换结构柱时传力途径的变化造成相邻构件承载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对结构柱先卸载再加固改造。目前,常用的卸载方法有角钢支撑法、立杆支撑法、托梁换柱法等。托梁换柱法不设置支撑,而是对所需置换柱的上部梁施加预应力或安装叠合梁进行支托,从而达到卸载目的,该技术实施对原结构要求较多、破损较大,且施工技术含量高。相对而言,支撑卸载方法最为常见。但所设支撑不仅要便于调节内力从而可以按设计需要转移被支撑柱所承受的荷载,而且必·须操作方便。角钢支撑法在施工中应用较多,柱子所承受的力部分或全部由角钢来承担,但存在施工难度大、影响原结构其他构件受力的缺点;立杆支撑来源于桥梁工程,是角钢支撑的一种优化,其底部装有顶托,可调节立杆升降,但也存在着支撑力不便于施加、装置无法重复使用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该卸载方法通过由支撑单元组合而成的或者单个支撑单元构成的支撑机构,将待卸载的结构柱上的荷载全部或部分地卸除到相邻柱或下层柱中,确保待卸载的结构柱后续的加固或置换工作安全进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该卸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安装支撑机构待卸载的结构柱位于第一梁和第二梁之间,第二梁的下方设有第三梁,将支撑机构安装在待卸载的结构柱旁,支撑机构由至少一个支撑单元组成,支撑单元连接在第一梁和第二梁之间,以及第二梁和第三梁之间,或者连接在第一梁和第二梁之间;第二步调节支撑机构,对结构被顶撑面施加支撑力,直至实现对结构柱的卸载用扳手固定支撑单元的受拉横杆一侧的螺母,用扭力扳手旋转受拉横杆另一侧的螺母,使得两个螺母之间的距离减小,使每个支撑单元中的受拉横杆中建立拉力,受压斜杆中建立压力,支撑机构对结构被顶撑面施加支撑力,直至实现对结构柱的卸载;第三步对结构柱进行加固或者置换支撑机构对结构被顶撑面施加的支撑力保持至被卸载结构柱的加固或置换工作完成。进一步,所述的第一步中,支撑机构包括均呈倾斜布置的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第三支撑单元和第四支撑单元四个支撑单元,将第一支撑单元的上端板和第二支撑单元的上端板连接在第一梁的底面,且靠近待卸载的结构柱;将第一支撑单元的下端板和第二支撑单元的下端板连接在第二梁的顶面;将第三支撑单元的上端板和第四支撑单元的上端板连接在第二梁的底面;将第三支撑单元的下端板和第四支撑单元的下端板连接在第三梁的顶面;第一支撑单元的下端板和第三支撑单元的上端板连接在第二梁的同一位置,第二支撑单元的下端板和第四支撑单元的上端板连接在第二梁的同一位置;四个支撑单元呈菱形布置。进一步,所述的第一步中,支撑机构包括呈倾斜布置的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三支撑单元两个支撑单元,将第一支撑单元的上端板连接在第一梁的底面,且靠近待卸载的结构柱;将第一支撑单元的下端板连接在第二梁的顶面;将第三支撑单元的上端板连接在第二梁的底面,将第三支撑单元的下端板连接在第三梁的顶面;第一支撑单元的下端板和第三支撑单元的上端板连接在第二梁的同一位置。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步中,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单元一个支撑单元,将第一支撑单元的上端板连接在第一梁的底面,将第一支撑单元的下端板连接在第二梁的顶面,第一支撑单元呈倾斜布置,且第一支撑单元的上端板靠近待卸载的结构柱,第一支撑单元的下端板贴紧待卸载的结构柱的相邻柱。进一步,所述的第一步中,支撑机构包括第五支撑单元和第六支撑单元两个支撑单元,将第五支撑单元的上端板和第六支撑单元的上端板分别连接在第一梁的底面,将第五支撑单元的下端板和第六支撑单元的下端板分别连接在第二梁的顶面,第五支撑单元和第六支撑单元均竖直布置,第五支撑单元和第六支撑单元靠近待卸载的结构柱。进一步,所述的第二步的过程为201)设定荷载分为η步施加,η为大于等于3的整数,第一支撑单元的横向拉杆中所需建立的总拉力为LI,则每步增加拉力Ll/n,第二支撑单元的横向拉杆中所需建立的总拉力为L2,则每步增加拉力L2/n,第三支撑单元的横向拉杆中所需建立的总拉力为L3,则每步增加拉力L3/n,第四支撑单元的横向拉杆中所需建立的总拉力为L4,则每步增加拉力L4/n ;202)依次或同时用扳手固定各支撑单元受拉横杆一侧的螺母,并用扭力扳手旋转各支撑单元受拉横杆另一侧的螺母,使得两个螺母之间的距离减小,使第一支撑单元的受拉横杆中拉力增加Ll/n、第二支撑单元的受拉横杆中拉力增加L2/n、第三支撑单元的受拉横杆中拉力增加L3/n、第四支撑单元的受拉横杆中拉力增加L4/n ;203)循环n-Ι次步骤202),完成η步荷载的施加,实现支撑机构对结构被顶撑面施加支撑力。进一步,所述的第二步的过程为201)设定荷载分为η步施加,η为大于等于3的整数,第一支撑单元的横向拉杆中所需建立的总拉力为LI,则每步增加拉力Ll/n,第三支撑单元的横向拉杆中所需建立的总拉力为L3,则每步增加拉力L3/n ;202)依次或同时用扳手固定各支撑单元受拉横杆一侧的螺母,并用扭力扳手旋转各支撑单元受拉横杆另一侧的螺母,使得两个螺母之间的距离减小,使第一支撑单元的受拉横杆中拉力增加LI/η、第三支撑单元的受拉横杆中拉力增加L3/n ;203)循环n-1次步骤202),完成η步荷载的施加,实现支撑机构对结构被顶撑面施加支撑力。进一步,所述的第二步的过程为201)设定荷载分为η步施加,η为大于等于3的整数,第五支撑单元的横向拉杆中所需建立的总拉力为L5,则每步增加拉力L5/n,和第六支撑单元的横向拉杆中所需建立的总拉力为L6,则每步增加拉力L6/n ;202)依次或同时用扳手固定各支撑单元受拉横杆一侧的螺母,并用扭力扳手旋转各支撑单元受拉横杆另一侧的螺母,使得两个螺母之间的距离减小,使第五支撑单元的受拉横杆中拉力增加L5/n、第六支撑单元的受拉横杆中拉力增加L6/n ;203)循环n-Ι次步骤202),完成η步荷载的施加,实现支撑机构对结构被顶撑面施加支撑力。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适用各种场合结构柱的卸载。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根据待卸载的结构柱所处的楼层(顶层、中间层和底层)以及在楼层平面中所处的具体位置(中柱、边柱和角柱)的不同卸载支撑要求,采用不同的卸载方案。每种卸载方案中,通过单独使用一个支撑单元设置方法或者组合使用多个支撑单元的设置方法,可对位于不同位置的结构柱进行卸载。每个支撑机构单元利用菱形的几何可变特点,可对被支撑位置形成数倍于受拉横杆张力的支撑合力,并通过整体的支撑机构在楼层间传力,达到卸载的目的。2.施力简单易行。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机构的支撑机构单元中的四个受压斜杆由长度相等的第一受压斜杆、第二受压斜杆、第三受压斜杆和第四受压斜杆组成,四个受压斜杆呈菱形布置。每个支撑机构单元利用菱形的几何可变特点,通过调节受拉横杆的有效长度,可以改变支撑机构单元的高度。在几何关系确定后,通过在受拉横杆中施加拉力,可对被支撑位置形成数倍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建筑中结构柱的卸载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卸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安装支撑机构:待卸载的结构柱(22)位于第一梁(15)和第二梁(16)之间,第二梁(16)的下方设有第三梁(17),将支撑机构安装在待卸载的结构柱(22)旁,支撑机构由至少一个支撑单元组成,支撑单元连接在第一梁(15)和第二梁(16)之间,以及第二梁(16)和第三梁之间,或者连接在第一梁(15)和第二梁(16)之间;第二步:调节支撑机构,对结构被顶撑面施加支撑力,直至实现对结构柱的卸载:用扳手固定支撑单元的受拉横杆(5)一侧的螺母(8),用扭力扳手旋转受拉横杆(5)另一侧的螺母(8),使得两个螺母(8)之间的距离减小,使每个支撑单元中的受拉横杆(5)中建立拉力,受压斜杆中建立压力,支撑机构对结构被顶撑面施加支撑力,直至实现对结构柱的卸载;第三步:对结构柱进行加固或者置换:支撑机构对结构被顶撑面施加的支撑力保持至被卸载结构柱的加固或置换工作完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虹,吴京,陈昊阳,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