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式整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61811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6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桥式整流器,括桥式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上分别连接有第一交流电极插头、第二交流电极插头以及第一直流电极插头、第二直流电极插头,桥式整流电路以及第一交流电极插头、第二交流电极插头、第一直流电极插头、第二直流电极插头咖的上部分别设置在散热座内,并分别被散热座包容连接,第一交流电极插头、第二交流电极插头、第一直流电极插头、第二直流电极插头赃的下部分别设置在散热座的外侧;散热座的平面中间设一个圆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因在内部设置有桥式整流电路的连接散热座,散热座的平面中间设一个圆孔,能够将内桥式整流电路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充分吸收并扩散。(*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桥式整流器,属于整流器领域。
技术介绍
桥式整流器是由四只整流硅芯片作桥式连接,外用绝缘朔料封装而成,大功率桥式整流器在绝缘层外添加锌金属壳包封来散热,其散热性能不是很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桥式整流器,散热性能好,美观大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桥式整流器,包括桥式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上分别连接有第一交流电极插头、第二交流电极插头以及第一直流电极插头、第二直流电极插头,桥式整流电路以及第一交流电极插头、第二交流电极插头、第一直流电极插头、第二直流电极插头咖的上部分别设置在散热座内,并分别被散热座包容连接,第一交流电极插头、第二交流电极插头、第一直流电极插头、第二直流电极插头赃的下部分别设置在散热座的外侧;散热座的平面中间设一个圆孔。进一步,散热座为扁薄长方形且背面左侧有斜角。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因在内部设置有桥式整流电路的连接散热座,散热座的平面中间设一个圆孔,能够将内桥式整流电路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充分吸收并扩散。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直流电极插头,2、第一交流电极插头,3、第二交流电极插头,4、第二直流电极插,5、散热座,6、圆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所示,一种桥式整流器,包括桥式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上分别连接有第一交流电极插头2、第二交流电极插头3以及第一直流电极插头I、第二直流电极插头4,其特征在于桥式整流电路以及第一交流电极插头2、第二交流电极插头3、第一直流电极插头I、第二直流电极插头4的上部分别设置在散热座5内,并分别被散热座5包容连接,第一交流电极插头2、第二交流电极插头3、第一直流电极插头I、第二直流电极插头4的下部分别设置在散热座5的外侧;散热座5的平面中间设一个圆孔6,散热座为扁薄长方形且背面左侧有斜角。权利要求1.一种桥式整流器,包括桥式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上分别连接有第一交流电极插头(2)、第二交流电极插头(3)以及第一直流电极插头(I)、第二直流电极插头(4),其特征在于桥式整流电路以及第一交流电极插头(2)、第二交流电极插头(3)、第一直流电极插头(I)、第二直流电极插头(4)的上部分别设置在散热座(5)内,并分别被散热座(5)包容连接,第一交流电极插头(2)、第二交流电极插头(3)、第一直流电极插头(I)、第二直流电极插头(4)的下部分别设置在散热座(5)的外侧;散热座(5)的平面中间设一个圆孔(6)。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桥式整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座为扁薄长方形且背面左侧有斜角。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桥式整流器,括桥式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上分别连接有第一交流电极插头、第二交流电极插头以及第一直流电极插头、第二直流电极插头,桥式整流电路以及第一交流电极插头、第二交流电极插头、第一直流电极插头、第二直流电极插头咖的上部分别设置在散热座内,并分别被散热座包容连接,第一交流电极插头、第二交流电极插头、第一直流电极插头、第二直流电极插头赃的下部分别设置在散热座的外侧;散热座的平面中间设一个圆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因在内部设置有桥式整流电路的连接散热座,散热座的平面中间设一个圆孔,能够将内桥式整流电路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充分吸收并扩散。文档编号H02M7/02GK202696483SQ20122030340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6日专利技术者王丙祥, 王刚, 周维杭, 杨艳, 王玲 申请人:江苏祥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桥式整流器,包括桥式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上分别连接有第一交流电极插头(2)、第二交流电极插头(3)以及第一直流电极插头(1)、第二直流电极插头(4),其特征在于:桥式整流电路以及第一交流电极插头(2)、第二交流电极插头(3)、第一直流电极插头(1)、第二直流电极插头(4)的上部分别设置在散热座(5)内,并分别被散热座(5)包容连接,第一交流电极插头(2)、第二交流电极插头(3)、第一直流电极插头(1)、第二直流电极插头(4)的下部分别设置在散热座(5)的外侧;散热座(5)的平面中间设一个圆孔(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丙祥王刚周维杭杨艳王玲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祥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