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内形成对接空间及在对接空间内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舌板部,舌板部前后两侧分别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端子槽道。导电端子分为前后两排并且每个导电端子包括本体部、自本体部弯折延伸的接触部及自本体部突伸形成的夹板部。接触部分别收容于端子槽道内,而前后两排导电端子的本体部分别向绝缘本体的前侧延伸并且前后两排导电端子的夹板部呈相对设置。夹板部之间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夹板空间以收容电路板,这样可以实现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至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454981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遮蔽壳体。绝缘本体包括纵长的本体部、自本体部垂直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及自本体部垂直向后延伸的夹持部。导电端子被设置为两排,每一端子包括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向前延伸并收容于对接部上设置的端子槽道内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向后突伸出本体部的焊接部。两排焊接部在纵长方向上呈相对设置并且形成一个沿纵长方向延伸的夹板空间。当电连接器安装至电路板上时,电路板收容于夹板空间内并且被夹持部所夹持。由于导电端子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电路板也沿前后方向插入夹板空间内,这样电连接器和电路板在前后方向上占用了大量的空间,并不利于电子产品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化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安装至一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定义有竖直方向和与竖直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绝缘本体内形成对接空间及在对接空间内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舌板部,舌板部前后两侧分别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端子槽道,所述导电端子分为前后两排并且每个导电端子包括本体部、自本体部弯折延伸的接触部及自本体部突伸形成的夹板部,所述接触部分别收容于所述端子槽道内,所述前后两排导电端子的本体部分别向绝缘本体的前侧延伸,所述前后两排导电端子的夹板部呈相对设置,并且所述夹板部之间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夹板空间以收容所述电路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导电端子的夹板部位于绝缘本体的相同一侧并且形成一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夹板空间以收容所述电路板,这样可以实现电子产品的小型化。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安装至电路板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未安装至电路板上的立体图;图5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前视图;图6为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防尘盖拆解后的立体图;图7为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后壳体拆解后的立体图;图8为图I所示电连接器沿A-A线的剖示图。具体实施方式参图I至图3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用以安装至一电路板200上,该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I、收容于绝缘本体I内的导电端子3、定位导电端子3的定位装置5、安装在绝缘本体I外围的金属壳体4、安装在绝缘本体I的上表面的防尘盖2及安装在绝缘本体I内部的固定件6。绝缘本体I包括长方体状的本体部10、位于本体部10两端的端部11及自端部11垂直向前突伸的安装部13。本体部10自上向下凹陷形成一个对接空间14,对接空间14内 向上延伸形成一舌板部12。舌板部12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两侧分别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端子槽道。端子槽道包括第一端子槽道121和第二端子槽道122,其中第一端子槽道121位于第二端子槽道122在纵长方向的两侧。需要指出的是,舌板部12延伸的竖直方向也是电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本体部10下侧在安装部13之间挖去一块形成一长条状的缺口 101,在缺口内分别设有与两排第一端子槽道121相通的第一横槽1211和第一开槽1212,以及与两排第二端子槽道122相通的第二横槽1011和第二开槽1012。请参图7所示,本体部10的后部设有两个开口 103以收容固定件6,本体部10的底部还分别形成有两个与开口 103相连通的通孔102。固定件6设置有固定孔61,当固定件6收容于开口103时,固定孔61与通孔102在上下方向上对应。固定件6方便了电连接器100向其他机构件安装。本体部10的底部在纵长方向的两端还形成有收容槽112,收容槽112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贯穿安装部13的底部从而形成一狭槽132。安装部13位于绝缘本体I的纵长方向的两端并且突伸出端部11,每个安装部13内形成有夹持槽131,狭槽132与夹持槽131相连通。夹持槽131的外侧为敞开设置,而夹持槽131的内侧则设有侧壁133以导引电路板安装。即所述绝缘本体I的前侧两端分别突伸形成一安装部13,所述安装部13内设有夹持槽131以收容所述电路板。导电端子3被设置为两排,其中每排都包括信号端子31和电源端子32,其中电源端子32的宽度大于信号端子31的宽度并且位于信号端子31的两侧。每个信号端子31都包括水平延伸的本体部312及自本体部312 —端垂直弯折形成的接触部311,本体部312还向外突伸形成一夹板部313。每个电源端子32也包括水平延伸的本体部322及自本体部322 —端垂直弯折形成的接触部321,本体部322还向外突伸形成一夹板部323。请参图2、图3以及图8所示,导电端子3自下向上安装入绝缘本体I内,即所述导电端子3沿竖直方向安装入所述端子槽道内。其中信号端子31和电源端子32的接触部311,321分别收容于舌板部12两侧的第二端子槽道122和第一端子槽道121。由于导电端子3分为前后两排,电源端子32位于舌板部纵长的两端,前排的电源端子32的本体部322收容于第一横槽1211内,而后排的电源端子32的本体部322则收容于第一开槽1212内;前排的信号端子31的本体部312收容于第二横槽1011内,而后排的信号端子31的本体部312收容于第二开槽1012内。参图3至图8所示,定位装置5呈长方体形状,其一侧间隔设置有第一定位槽51和第二定位槽52。定位装置5固定于本体部10下侧的缺口 101内并与本体部10配合以夹持前排导电端子3的本体部312,322,而后排导电端子3的本体部312,322则分别收容于第一定位槽51和第二定位槽52内以实现定位。需要指出的是,前排导电端子和后排导电端子3的本体部312,322分别水平突伸出定位装置5并且形成一夹持空间,该夹持空间与安装部13内形成的夹持槽131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并且共同用来收容电路板200,夹持空间与夹持槽131被共同命名为电路板夹持空间。金属壳体4包括分离的前壳体42和后壳体41,其中前壳体42包括一平板部422和自平板部弯折形成的卡扣部421,后壳体41包括一平板部411和自平板部411弯折形成的卡扣部412,平板部411纵长方向的两端还设有翼部413及自翼部413垂直弯折并向前延伸的延伸部414,延伸部414上还设有凸点4141。前壳体42安装于绝缘本体设置有安装部13的一侧,而后壳体41安装于绝缘本体相对的一侧。后壳体41安装至绝缘本体I的后侧,后壳体41的平板部411将遮蔽绝缘本体I上形成的开口 103 (即后壳体41安装于绝缘本体I设置有开口 103的后侧)以防止固定件6脱离绝缘本体1,而延伸部414则收容并固持于绝缘本体I底部的收容槽112内,延伸部414的末端收容于狭槽132内并且凸点4141突 伸入夹持槽131内。凸点4141可以在电路板200插入电路板夹持空间后提供干涉力量。防尘盖2呈长方形状,其中央设有一长条状的开口 21。防尘盖2安装于绝缘本体I的顶部,其中舌板部12收容于开口 21内,这样防尘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安装至一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定义有竖直方向和与竖直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绝缘本体内形成对接空间及在对接空间内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舌板部,舌板部前后两侧分别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端子槽道,所述导电端子分为前后两排并且每个导电端子包括本体部、自本体部弯折延伸的接触部及自本体部突伸形成的夹板部,所述接触部分别收容于所述端子槽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两排导电端子的本体部分别向绝缘本体的前侧延伸,所述前后两排导电端子的夹板部呈相对设置,并且所述夹板部之间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夹板空间以收容所述电路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球,方志宏,毛玉华,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