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其区别于现有技术在于:所述冷端容器通过流体通道与至少一热端容器连接,热端容器处设有加热器,热端容器处纵向依次设有流体输出口。此结构是流体通过在一定结构中加热得到的一个恒定温度的输出,输出流体温度波动极小;不需要复杂的温度控制系统,得到温度更为精确的流体输出,而不是通过环路控制得到流体温度波动在一个较大范围的输出方式,流体存储量小,热辐射损失极小,节能环保。(*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流体加热设备的
,具体的说是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特别涉及其机械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加热流体得到一定温度的方法是加热流体过程中对流体某个或多个阶段进行温度测试取样,取样信号输送到处理单元,再由处理单元输出驱动信号给执行单元,执行单元依据输入信号给出加热量给流体,从而改变流体的温度,流体温度的变化会反映到温度测试单元,整个过程形成反馈回路,从而在这个反馈系统输出一定温度范围的流体。上述方法的缺点是输出流体温度波动范围较大,控制方式复杂,可靠性低;满足不了许多需要更精确稳定温度输出的场合;大容量储存流体的热辐射导致能量损失。由于上述技术的缺陷,故仍然需要对现有流体输出结构进行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能得到温度波动范围在更小,比如小到rc,乃至O. ore的温度波动范围的流体输出,且流体存储量小,热辐射损失极小,节能环保,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它包括至少一个冷端容器,冷端容器处设有至少一个流体输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端容器通过流体通道与至少一热端容器连接,热端容器处设有加热器,热端容器处纵向依次设有流体输出口。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此结构是流体通过在一定结构中加热得到的一个恒定温度的输出,输出流体温度波动极小;不需要复杂的温度控制系统,得到温度更为精确的流体输出,而不是通过环路控制得到流体温度波动在一个较大范围的输出方式,流体存储量小,热福射损失极小,节能环保。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进行描述。本技术为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如图I中所示,它至少一个冷端容器8,冷端容器8处设有至少一个流体输入口 1,其区别于现有技术在于所述冷端容器8通过流体通道10与至少一热端容器9连接,热端容器9处设有加热器11,热端容器9处纵向依次设有流体输出口 4。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冷端容器8呈直管状或螺旋管状或容器状或异性管状,冷端容器8为垂直状设置或斜向设置。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热端容器9呈直管状或螺旋管状或容器状或异性管状,热端容器9为垂直状设置或斜向设置。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加热器11设置于热端容器9内腔或设置于热端容器9外部。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热端容器9内腔和外部均设有加热器11。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流体恒温输出结构中设有I 一 10000个冷端容器8,各冷端容器8之间通过进水管路13相互连通。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流体恒温输出结构中设有I 一 10000个热端容器9,各冷热端容器9之间通过出水管路14相互连通。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各冷端容器8处设有I 一 10000个流体输入口 I。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加热器11为电热转换加热器、燃烧加热器、辐射加热器,流体输送热源加热器、超导加热器。如图I中所示,为本技术专利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一定温度的流体通过输入口 I输入,流体输入达到冷端容器8内高度2,冷端容器8内流体通过通道10输入到热端容器9,热端容器9内流体被加热器11加热,流体在被加热器11在加热过程中,可在不同的高度得到不同温度流体输出,输出口可为一个,也可为无数个,通过低位流体输出口4得到一个温度Tl的流体输出;通过次低位流体输出口 4得到一个温度T2的流体输出;通过次高位流体输出口 4得到一个温度T3的流体输出;通过高位流体输出口 4得到一个温度T4的流体输出;这样仅从结构中不同位置输出需要的恒定温度的流体。图2为本技术专利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加热器11设置于热端容器9的外部,通过辐射、热传导,把热量传递给端容器9里的流体。图3为本技术专利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加热器11设置于热端容器9的内部和外部,冷端容器(管)8和热端容器(管)9采用螺旋管状。图4为本技术专利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冷端容器(管)8和热端容器(管)9米用斜向设置。图5为本技术专利第五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采用多冷端容器(管)8和多热端容器(管)9结构,并采用多流体输入口和多流体输出口。图6为本技术专利第六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采用多冷端容器8和多热端容器9结构,各冷端容器8之间通过进水管路13相互连通,各热端容器9之间通过出水管路14相互连通。 图7为本技术专利第七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采用多冷端容器8和多热端容器9结构,各冷端容器8之间通过进水管路13相互连通,各热端容器9之间通过出水管路14相互连通,各冷端容器8采用唯一的流体输入口 1,各热端容器9采用唯一的流体输出口 4。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专利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专利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专利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它包括至少一个冷端容器(8),冷端容器(8)处设有至少一个流体输入口( I ),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端容器(8)通过流体通道(10)与至少一热端容器(9)连接,热端容器(9)处设有加热器(11),热端容器(9)处纵向依次设有流体输出口(4)。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端容器(8)呈直管状或螺旋管状或容器状或异性管状,冷端容器(8 )为垂直状设置或斜向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端容器(9)呈直管状或螺旋管状或容器状或异性管状,热端容器(9)为垂直状设置或斜向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11)设置于热端容器(9)内腔或设置于热端容器(9)外部。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端容器(9)内腔和外部均设有加热器(11)。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恒温输出结构中设有I 一 10000个冷端容器(8),各冷端容器(8)之间通过进水管路(13)相互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恒温输出结构中设有I 一 10000个热端容器(9),各冷热端容器(9)之间通过出水管路(14)相互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冷端容器(8)处设有I 一 10000个流体输入口(I)。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11)为电热转换加热器、燃烧加热器、辐射加热器,流体输送热源加热器、超导加热器。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其区别于现有技术在于所述冷端容器通过流体通道与至少一热端容器连接,热端容器处设有加热器,热端容器处纵向依次设有流体输出口。此结构是流体通过在一定结构中加热得到的一个恒定温度的输出,输出流体温度波动极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体恒温输出结构,它包括至少一个冷端容器(8),冷端容器(8)处设有至少一个流体输入口(1),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端容器(8)通过流体通道(10)与至少一热端容器(9)连接,热端容器(9)处设有加热器(11),热端容器(9)处纵向依次设有流体输出口(4)。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宝春,彭其兵,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滢致节能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