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彭迪伟专利>正文

一种三合一行李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50611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12:01
一种三合一行李车,包括一可背起或者拉动的车架主体;还包括:一可用于人手拉伸的第一折叠体,第一折叠体设于车架主体的顶部并与车架主体转动连接;一可用于连接交通工具的第二折叠体,第二折叠体设于第一折叠体的顶部并与第一折叠体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使得行李车能够实现多种功能,即可以拉行李,也可以作为背包使用,还可以与交通工具结合使用,一车三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行李车,尤其涉及一种三合一行李车
技术介绍
日常生活中,行李车一般是用车人通过行李车的拉杆拉动行李车来运送货物或者行李,但是,由于行李车体积较大,只能人手拉动,使得行李车的功能比较单一。特别是行李比较多的时候,如果只能通过人手拉动,就会比较耗费力气,并且不能较快地把行李运送到目的。如果遇到行走的地段不好的情况,使用行李车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在路况不好的路段使用行李车,有可能损坏行李车和行李袋里面的物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用车人拉行李到飞机场的时候,行李车无法带进飞机上,用车人无法处理该行李车,这就又造成了用车人不必要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行李车功能比较单一并且无法在多种场合使用的问题,而提出一种三合一行李车,能够使得行李车除了作为普通的拉车使用外还可以作为背包使用,也可以与交通工具连接使用,一车三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三合一行李车,包括一可背起或者拉动的车架主体;还包括一可用于人手拉伸的第一折叠体,第一折叠体设于车架主体的顶部并与车架主体转动连接;一可用于连接交通工具的第二折叠体,第二折叠体设于第一折叠体的顶部并与第一折叠体转动连接。优选地,第一折叠体包括一第一横杆以及两个第一竖杆,第一横杆连接第一竖杆的一端,第一竖杆的另一端可枢转固定于车架主体上。优选地,第二折叠体包括一连接部和一拉杆,拉杆的一端可枢转固定于第一横杆上,连接部固定于拉杆的另一端。优选地,车架主体包括一车架、一行李承托架以及至少一第一车轮,车架包括一第二横杆、一车轴以及两个第二竖杆,第二横杆连接第二竖杆的一端,车轴穿过第二竖杆的另一端,第一车轮设于车轴的两端,行李承托架可枢转固定于车架的底部。优选地,车架还包括至少一第二车轮,车轴穿过第二车轮。优选地,第二车轮的直径小于第一车轮的直径。优选地,车轴的内部设有弹簧。优选地,三合一行李车还包括一行李袋,行李袋可拆卸固定于车架主体上。优选地,三合一行李车还包括两个背带,背带固定于车架主体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本技术通过增加第一折叠体、第二折叠体和背带,使得行李车既可以用来拉行李,也可以作为背包使用,还可以用交通工具牵引来使用,一车三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实用一种新型三合一行李车的结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一种新型三合一行李车设有背包的主视图。图3为本实用一种新型三合一行李车的结构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一种新型三合一行李车设有背包的侧视图。下面是附图标记说明车架I :第二横杆11,第二竖杆12,车轴13 ;行李承托架2 :U型杆21,支撑柱22,承托座23 ;第一车轮3,第二车轮4 ;第一折叠体5 :第一横杆51,第一竖杆52,第一枢转部53,第一转轴54 ;第二折叠体6 :连接部61,拉杆62,第二枢转部63,第二转轴64;行李袋7,背带8。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I至图4,本技术一种三合一行李车,包括一车架主体、一第一折叠体5、一第二折叠体6、一行李袋7以及两个背带8。请参阅图I和图2,车架主体包括一车架I、一行李承托架2、两个第一车轮3以及两个第二车轮4。车架I包括一第二横杆11、两个第二竖杆12以及一车轴13。第二横杆11连接第二竖杆12的一端。本实施例中,第二横杆11以及两个第二竖杆12 —体成型,构成一个U型结构。车轴13穿过第二竖杆12的另一端,第一车轮3设于车轴13的两端。车轴13的内部设有弹簧(未图示)。使用弹簧可以使得车轴13能够承受剧烈的振动,延长车轴13的寿命。车架I还包括两个第二车轮4。车轴13穿过第二车轮4。第二车轮4的直径小于第一车轮3的直径。如果出现行李车使用者因为行李车一般使用较大的车轮而无法把行李车带上飞机的情况,这时,只要把直径较大的第一车轮3拆掉,使用直径较小的第二车轮4,就既可以实现运送的功能,又可以把行李车带上飞机,减少了行李车使用者的麻烦,使得出行更为简便。请参阅图2,行李承托架2包括一 U型杆21、一支撑柱22以及一承托座23。U型杆21的端部与车架I的底部可枢转连接。支撑柱22的一端连接U型杆21,支撑柱22的另一端连接承托座23。使用该行李承托架2,可以承托行李袋7。该支撑柱22以及承托座23可以在竖直方向上支撑U型杆21。同时该行李承托架2也可以在不使用的时候折叠收回,这样就减少了该行李车闲置时所占的空间,方便用车人使用和放置。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折叠体5包括一第一横杆51、两个第一竖杆52、两个第一枢转部53以及两个第一转轴54。第一横杆51连接第一竖杆52的一端。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杆51以及两个第一竖杆52 —体成型,构成一个U型结构。车架I的两个第二竖杆12上设有两个第一枢转部53,第一枢转部53上设有通孔(未图示),第一竖杆52的另一端对应所述通孔设有配合孔(未图示)。第一转轴54穿过通孔和配合孔以固定第一折叠体5于车架I上,使得第一折叠体5可绕第一转轴54转动。第二折叠体6包括一连接部61、一拉杆62、一个第二枢转部63和一个第二转轴64。连接部61固定于拉杆62的另一端,用于与交通工具连接。第二枢转部63设于第一折叠体5的第一横杆51上。第二枢转部63设有贯穿孔(未图示),拉杆62的一端对应贯穿孔设有通孔(未图示)。第二转轴64穿过通孔和贯穿孔以固定第二折叠体6于第一折叠体5上,使得第二折叠体6可绕第二转轴64转动。第二折叠体6的连接部61为一中空的圆柱体结构。第二折叠体6通过该连接部61可以与交通工具相连。本实施例中,可以把连接部61套在自行车的固定柱上,从而使得行李车与自行车连接。请参阅图2和图4,三合一行李车还包括一行李袋7。行李袋7可拆卸固定于车架主体上。本实施例中,行李袋7可以通过扣带(未标示)固定在车架主体上。另一实施例中,行李袋7可以用绳子捆绑固定在车架主体上。三合一行李车还包括两个背带8。背带8固定于车架主体上。当用车人遇到较复杂的路段,或者手拉比较费力的时候,可以通过背带8把行李车背起来。下面结合图I至图4对本技术的三合一行李车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第一折叠体5可以绕车架I的第一转轴54逆时针转动,第二折叠体6的拉杆62可以绕第二转轴64顺时针转动。利用上述特性,可以实现行李车的多种功能。第一种功能是连接交通工具来使用,只需调节第二折叠体6的拉杆62,使得第二折叠体6的连接部61与自行车连接,用车人就可以在骑自行车的同时拉动行李,这样就比手拉的方式更加省力省时。第二种功能是把第二折叠体6顺时针折叠,该行李车就也可以作为拖车来拉动行李。第三种功能是作为背包来使用,如果遇到比较差的路段时,通过调节第二折叠体6顺时针折叠,第一折叠体5逆时针折叠,然后安装好行李袋7在车架I上,用车人就可以通过背带8背起该行李包,这样避免了行李与地面接触,起到了保护所运送的行李的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技术一种三合一行李车,通过增加两个折叠体的结构以及使用背带,使得行李车能够在多种场合,即可以拉行李,也可以作为背包使用,还可以与交通工具结合使用,一车三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限制本技术的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合一行李车,包括一可背起或者拉动的车架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可用于人手拉伸的第一折叠体,所述第一折叠体设于所述车架主体的顶部并与所述车架主体转动连接;一可用于连接交通工具的第二折叠体,所述第二折叠体设于所述第一折叠体的顶部并与所述第一折叠体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迪伟贾红伟
申请(专利权)人:彭迪伟贾红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