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絮凝沉淀池,属于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一个装置。目前常用的絮凝沉淀池的结构设计不够合理,性能不够可靠,工作效率较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沉淀池本体、污水输入管、污泥输出管和控制阀,所述沉淀池本体的上部设置有溢流孔,所述污泥输出管安装在沉淀池本体的底部,所述控制阀安装在污泥输出管上,其特点在于:还包括沉降筒和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固定在沉淀池本体内,所述沉降筒固定在固定支架上,该沉降筒呈竖直状结构,所述沉降筒的顶部高于沉淀池本体中的溢流孔,所述污水输入管固定在沉降筒的顶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设计合理,性能可靠,工作效率高,污水处理效果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絮凝沉淀池,属于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一个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絮凝沉淀池的结构设计不够合理,性能不够可靠,工作效率较低,在沉淀池本体的上部设置有溢流孔,污水直接放入絮凝沉淀池中进行沉淀,一部分未经过沉淀的污水直接通过溢流孔排出,污水中需要沉淀的物质的沉淀效果较差,所形成的沉淀物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沉降到絮凝沉淀池的底部,从而降低了絮凝沉淀池的污水处理的能力,也影响了污水处理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性能可靠,工作效率高,污水处理效果好的絮凝沉淀池。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絮凝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污水输入管、污泥输出管和控制阀,所述沉淀池本体的上部设置有溢流孔,所述污泥输出管安装在沉淀池本体的底部,所述控制阀安装在污泥输出管上,其结构特点在于还包括沉降筒和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固定在沉淀池本体内,所述沉降筒固定在固定支架上,该沉降筒呈竖直状结构,所述沉降筒的顶部高于沉淀池本体中的溢流孔,所述污水输入管固定在沉降筒的顶部。作为优选,本技术所述沉降筒包括筒体和导流罩,所述筒体为圆柱形结构,所述导流罩为圆台形结构,该导流罩固定在筒体的底部。作为优选,本技术所述沉降筒通过焊接固定在固定支架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对污水的沉降效果好,污水处理能力强,需要进行沉降的污水通过污水输入管进入沉降筒中,由于沉降筒的顶部的高度高于沉淀池本体中的溢流孔的高度,使得位于沉降筒中的水位高于沉淀池本体的水位,在水压的作用下,沉降筒中的污水沿沉降筒向下流动,污水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一部分沉淀物出现沉淀,这些沉淀物沉淀到沉淀池本体的底部,当沉降筒中的污水从沉降筒中流出后,再向上流动,污水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另一部分沉淀物也出现沉淀,这些沉淀物也沉淀到沉淀池本体的底部。由于进入絮凝沉淀池中的污水先向下流动,然后再向上流动,最后从沉淀池本体中的溢流孔流出,使得污水的沉淀更加充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更好。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絮凝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在图I中标注有水流方向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参见图I至图2,本实施例中的絮凝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I、污水输入管2、污泥输出管3、控制阀4、沉降筒5和固定支架6,其中,沉降筒5包括筒体51和导流罩52,筒体51为圆柱形结构,导流罩52为圆台形结构,该导流罩52固定在筒体51的底部。本实施例中的沉淀池本体I的上部设置有溢流孔11,经过沉淀处理后的水从溢流孔11流出。本实施例中的污泥输出管3安装在沉淀池本体I的底部,控制阀4安装在污泥输出管3上,控制阀4用于控制位于沉淀池本体I底部的污泥从污泥输出管3输出。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支架6固定在沉淀池本体I内,该固定支架6呈水平状结构,沉·降筒5固定在固定支架6上,通常情况下,该沉降筒5通过焊接固定在固定支架6上。本实施例中的沉降筒5呈竖直状结构,该沉降筒5位于沉淀池本体I的中心处,即沉降筒5位于沉淀池本体I的污泥输出口的正上方。本实施例中沉降筒5的顶部高于沉淀池本体I中的溢流孔11,污水输入管2固定在沉降筒5的顶部,需要进行沉淀处理的污水能够通过污水输入管2输入沉降筒5中。由于沉降筒5的顶部高于沉淀池本体I中的溢流孔11,且沉降筒5的横截面小于沉淀池本体I的横截面,使得进入沉降筒5中的污水能够快速的向下流动,最后从沉降筒5的底部流出,然后在沉淀池本体I中向上流动,最后通过沉淀池本体I中的溢流孔11流出。污水在沿沉降筒5向下流动的过程中,污水中会形成一部分沉淀;污水从沉降筒5的底部流出后进入沉淀池本体1,并在沉淀池本体I中向上流动的过程中,污水也会形成一部分沉淀,使得沉降更加充分,最后经过沉降处理的水从沉淀池本体I的溢流孔11中流出;由此可见,对污水的沉降效果好。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技术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技术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技术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絮凝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污水输入管、污泥输出管和控制阀,所述沉淀池本体的上部设置有溢流孔,所述污泥输出管安装在沉淀池本体的底部,所述控制阀安装在污泥输出管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沉降筒和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固定在沉淀池本体内,所述沉降筒固定在固定支架上,该沉降筒呈竖直状结构,所述沉降筒的顶部高于沉淀池本体中的溢流孔,所述污水输入管固定在沉降筒的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筒包括筒体和导流罩,所述筒体为圆柱形结构,所述导流罩为圆台形结构,该导流罩固定在筒体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筒通过焊接固定在固定支架上。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絮凝沉淀池,属于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一个装置。目前常用的絮凝沉淀池的结构设计不够合理,性能不够可靠,工作效率较低。本技术包括沉淀池本体、污水输入管、污泥输出管和控制阀,所述沉淀池本体的上部设置有溢流孔,所述污泥输出管安装在沉淀池本体的底部,所述控制阀安装在污泥输出管上,其特点在于还包括沉降筒和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固定在沉淀池本体内,所述沉降筒固定在固定支架上,该沉降筒呈竖直状结构,所述沉降筒的顶部高于沉淀池本体中的溢流孔,所述污水输入管固定在沉降筒的顶部。本技术的结构设计合理,性能可靠,工作效率高,污水处理效果好。文档编号B01D21/02GK202682860SQ20122036219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5日专利技术者颜洪彪, 许幼海 申请人:桐乡市康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絮凝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污水输入管、污泥输出管和控制阀,所述沉淀池本体的上部设置有溢流孔,所述污泥输出管安装在沉淀池本体的底部,所述控制阀安装在污泥输出管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沉降筒和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固定在沉淀池本体内,所述沉降筒固定在固定支架上,该沉降筒呈竖直状结构,所述沉降筒的顶部高于沉淀池本体中的溢流孔,所述污水输入管固定在沉降筒的顶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洪彪,许幼海,
申请(专利权)人:桐乡市康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