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41177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4 21: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构造简单且可小型化的电磁驱动装置,其具透镜驱动与手振抑制的两种功能,可适用于附手振抑制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等。该电磁驱动装置具备:透镜托座,其用于保持透镜;内侧支撑座;外侧支撑座;驱动线圈,其卷绕于透镜托座的外周侧;永久磁铁,其与驱动线圈相对地配置于内侧支撑座;旋转线圈,其保持于外侧支撑座,作为卷绕于Z轴周围的手振抑制用线圈;及辅助磁轭,其在旋转线圈的中空部构成软磁性体;并且可经由移动弹簧构件将透镜托座悬挂于内侧支撑座,并经由旋转用弹簧构件将内侧支撑座悬挂于外侧支撑座。通过采用此种结构,可提供具有透镜驱动与手振抑制两个功能的构造简单且可小型化的电磁驱动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磁驱动与手振抑制的装置,其可具有电磁驱动与抑制手振的功能,以应用于摄影用光学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搭载于移动电话等的相机增大其影像感测器的像素,进而使摄影图像的品质得以提升。与此同时,就搭载的透镜系统,亦从过去的固定焦点的电磁驱动装置转变成活动焦点的电磁驱动装置。此因固定焦点的电磁驱动装置会产生焦点模糊,而无法对应于高像素影像感测器的分辨率。活动焦点的电磁驱动装置中的透镜系统驱动方式大多使用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由于搭载于移动电话等的相机在摄影时容易发生手振,因此本专利技术设计使透镜托座摇动以抑制手振的功能的摄影用光学装置。藉此,除了可驱动透镜托座于透镜光轴方向的功能外,还可抑制手振,因此可使清晰鲜明的图像成像于影像感测器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先前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4-28003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294393号公报。但是,因为过去附手振抑制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是个别地设有驱动透镜焦点用的驱动系统与抑制手振用的驱动系统,而有构造复杂且小型化困难的问题。有鉴于过去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构造简单且可小型化的电磁驱动装置,其具有可适用于具手振抑制功能及透镜驱动的两种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电磁驱动装置,其具备透镜托座,其用于保持透镜;驱动线圈,其卷绕于前述透镜托座的外周侧;及永久磁铁,其与前述驱动线圈相对地配置于前述驱动线圈的外侧。电磁驱动装置还具备内侧支撑座,其配置于前述透镜托座的外侧;外侧支撑座,其配置于前述内侧支撑座的外侧;及手振抑制用线圈。前述永久磁铁保持于前述内侧支撑座,前述手振抑制用线圈保持于前述外侧支撑座,前述透镜托座经由内侧弹簧构件而悬挂于前述内侧支撑座,前述内侧支撑座经由外侧弹簧构件而悬挂于前述外侧支撑座。通过采用此种结构,由于可将用于焦点驱动的磁铁与手振抑制驱动共用,因此可提供具有透镜驱动与手振抑制两个功能的构造简单且可小型化的电磁驱动装置。前述手振抑制用线圈卷绕于与透镜的光轴方向(被拍摄物方向)的Z轴正交的轴周围。藉此,可有效抑制因XY平面内的摇动或在垂直于Z轴的轴周围的旋转而发生的手振。前述手振抑制用线圈卷绕于与透镜的光轴方向(被拍摄物方向)的Z轴正交的轴周围。藉此,可有效抑制因XY平面内的摇动或在垂直于Z轴的轴周围的旋转而发生的手振。前述手振抑制用线圈卷绕于前述Z轴周围。藉此,可有效抑制因在垂直于Z轴的轴周围的旋转而发生的手振。在前述永久磁铁的Z轴方向前方及Z轴方向后方的任一方或两方配设有由软磁性体构成的辅助磁轭。藉此,由于可在手振抑制用线圈上确实施加平行于Z轴方向的磁场,因此可有效抑制手振。在前述手振抑制用线圈的中空部内配设有由软磁性体构成的辅助磁轭。藉此,由于可在旋转用线圈上确实施加垂直于Z轴方向的磁场,因此可有效抑制手振。前述驱动线圈具备第I线圈,其配置于Z轴方向前方;及第2线圈,其配置于Z轴方向后方,且通电于与前述第I线圈不同的方向;前述永久磁铁具备第I磁铁,其配置于Z轴方向前方;及第2磁铁,其具有与前述第I磁铁不同的极性,且配置于Z轴方向后方;前述手振抑制用线圈卷绕于与Z轴正交的轴周围。藉此,即使使用卷绕于与Z轴正交的轴周围的旋转用线圈,由于仍可旋转内侧支撑座,因此可使装置更加小型化。 另外,前述专利技术的概要并非已列举本专利技术必要的全部特征,此等特征群的子组合(Sub-combination)仍可成为专利技术。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附图中图I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附手振抑制功能电磁驱动装置的结构纵剖面图。图2为图I的附手振抑制功能电磁驱动装置的A-A剖面图。图3为第一实施例的附手振抑制功能电磁驱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4为显示第二实施例的附手振抑制功能电磁驱动装置的结构纵剖面图。图5为图4的附手振抑制功能电磁驱动装置的A-A剖面图。图6为第二实施例的附手振抑制功能电磁驱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7为显示旋转用弹簧构件的一例示图。图8为显示第三实施例的附手振抑制功能电磁驱动装置的结构纵剖面图。图9为图8的附手振抑制功能电磁驱动装置的A-A剖面图。图10为第三实施例的附手振抑制功能电磁驱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附图标号10、10RU0D电磁驱动装置11透镜12透镜托座13内侧支撑座13a台座13b磁铁引导柱13c止动部13d弹簧支架部13h开口部14夕卜侧支撑座14a外侧支撑座框14b外侧支撑座基座15感测器托座 16驱动线圈17永久磁铁18AU8B 辅助磁轭19摆动线圈20A、20B 移动弹簧构件20a外周部20b内周部20c连接部21摆动弹簧构件21a外周框21b内周框21c中间框21p连结片21q连结片22影像感测器23角速度感测器24辅助磁轭24a水平板24b磁铁位置管制爪25旋转用线圈26A、26B 旋转用弹簧构件26a外周框26b内周框26c中间框26p连结部26q连结部26u连结片26v连结片27驱动线圈27U上侧线圈27D下侧线圈28永久磁铁28U上侧磁铁28D下侧磁铁28U1第一磁铁28U2第二磁铁28U3第三磁铁28U4第四磁铁28D1第五磁铁28D2第六磁铁28D3第七磁铁28D4第八磁铁29旋转用线圈 171 174第一磁铁 第四磁铁191 194第一线圈 第四线圈241水平片242垂直片251 254第一线圈 第四线圈291 294第一线圈 第四线圈Fl, Fc洛伦兹力Fm反作用力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实施形态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不过以下的实施形态并非限定申请专利范围中的专利技术者,此外,实施形态中说明的特征的全部组合在专利技术的解决手段中不限定为必须者。第一实施例图I至图3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磁驱动装置10的结构图,电磁驱动装置10具备保持透镜11的透镜托座12、内侧支撑座13、外侧支撑座14、驱动线圈16、永久磁铁17、辅助磁轭18A、18B、作为手振抑制用线圈的摆动线圈19、移动弹簧构件20A、20B及摆动弹簧构件21,该电磁驱动装置10中搭载或连接感测器托座15、影像感测器22、角速度感测器23而图未显示的电流控制手段,是进行被拍摄物的摄影与透镜托座12的驱动及手振抑制的控制。透镜托座12为圆筒状的构件,在内侧保持由对物透镜及接眼透镜的组合而构成的透镜11,在外侧装设驱动线圈16。保持透镜11的透镜托座12、内侧支撑座13、驱动线圈16、永久磁铁17、辅助磁轭18A、18B及移动弹簧构件20A、20B为构成透镜驱动装置的构件,并通过透镜驱动装置、感测器托座15及影像感测器22构成相机模块。电流控制手段控制流入驱动线圈16的电流与流入摆动线圈19的电流。以下,将透镜11的光轴方向的被拍摄物侧作为Z轴方向前方(+Z侧),将垂直于Z轴的两个方向分别作为X轴方向、Y轴方向时,驱动线圈16在透镜托座12的外侧卷绕于Z轴周围。以下,将+Z侧称为上侧,将-Z侧称为下侧,而以下所述的“Z轴方向顺时钟的电流”是指由-Z侧朝+Z侧的方向来看,先予说明。内侧支撑座13配置于透镜托座12的外侧,并通过移动弹簧构件20A、20B而在Z轴方向随意移动地悬挂透镜托座12,并且保持永久磁铁17与辅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磁驱动装置,其包括:一透镜托座,其用于保持透镜;一驱动线圈,其卷绕于所述透镜托座的外周侧;及一永久磁铁,其与所述驱动线圈相对地配置于所述驱动线圈的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驱动装置还包括:一内侧支撑座,其配置于所述透镜托座的外侧;一外侧支撑座,其配置于所述内侧支撑座的外侧;及一手振抑制用线圈;其中,所述永久磁铁保持于所述内侧支撑座,所述手振抑制用线圈保持于所述外侧支撑座,所述透镜托座经由内侧弹簧构件而悬挂于所述内侧支撑座,所述内侧支撑座经由外侧弹簧构件而悬挂于所述外侧支撑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寺嶋厚吉
申请(专利权)人:迈可文技研株式会社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寺嶋厚吉厦门新鸿洲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